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8-05-28袁慧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唯物史观以人为本

袁慧芳

摘 要:“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家们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与阐述经历了一个从形成、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即从信奉黑格尔、到信奉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在今天,人通过认识自我而了解社会,通过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人的存在与意义,能够引导我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对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

本质是什么?何谓本质?本质,是与现象相对的事物的根本性质。历代思想家与哲学家们不断思考、探索人的本质,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与学说。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推崇绝对理念,认为人是绝对精神认识自身的工具和手段;费尔巴哈坚持以人为中心,提出要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孤立的形成的,而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混合交织在一起的。对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更好的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前提,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的本质。

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理解归纳为自我意识、对象化为不是人的绝对精神。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特别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绝对观念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结果,绝对精神的主人翁是人,人是具有思想即“自我意识”的实体从而高于自然界和动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类似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外国人眼里的上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具有至上的地位。黑格尔心中存在一个万能的“神”,他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比如所有在我们面前呈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还有大自然里的万物如飞禽走兽、花花草草、山川河流以及人类社会等等,都看成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在人的本质观上,黑格尔认为人是自我意识的化身。黑格尔在阐述事物生成的一个过程的道理,从意识到自然的过程,就是劳动。如果事物仅仅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的状态,也就只能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人的本质特性就在于如何认识并利用自然来进行劳动与生产,以满足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而劳动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中介”。但是,黑格尔只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劳动与人的本质联系了起来,承认人只是精神的化身。即便如此,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还是十分深刻的,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

二、费尔巴哈人本学

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就是活生生的、可触摸到的具体的“人”,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将人视为哲学的最高对象,并称自己的哲学为“人本学”。关于人的本质,他既不求助神,也不推崇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提出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他除了贯彻其人本学思想,还有其他值得学习借鉴的观点。

第一,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指出,并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上帝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以及精神世界里,它所具有的统治的权利是人类赋予给他的,上帝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人被自身的本质割裂出去,对象化为一种非人的、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精神本质即上帝。人们原本是为了挣脱束缚、摆脱奴役而信仰上帝,但是上帝反过来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人的本质对象化出去的越多,人就越匮乏,而上帝越充裕,人自身的创造物逐渐成了人臣服且不能抵抗的力量。第二,以人为核心来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把人视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人的思维也是围绕自然界而展开,人们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认识自己。费尔巴哈以人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批判了宗教神学,把人而不仅是他的思维,把人的本质而不仅是他在宗教中的对象化形式,当作哲学的研究对象。第三,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去认识人,把“社会性”看做人的本质属性。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是最基本的规范和准则。一方面,他把人和人的交往视为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他的高见之处;另一方面,他对人与人的交往是直观片面的理解。他所说的交往指人与人之间基于生理因素的单纯的来往,因而只是一种自然关系,而非社会关系。

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虽然迈出了科学理解人的第一步,但也具有明显的缺陷:费尔巴哈不理解生产和实践对人本质的影响及作用,未正确认识到人的本质,把“类”理解为单个人的相加。把人的本质视为生物学上的躯体,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忽视了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排除了人的社会性。因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属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用“现实的人”表达人的本质,走向唯物史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这种活动”就是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所从事的的实践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之所以能够是人类的本质,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动物除了吃喝拉撒、繁衍生息,而不会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与实践。如果从人类的祖先是猿猴出发,得出人也是动物的结论,那人也是一种区别于其他任何种类动物的高级物种。同时,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还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劳动的过程就是人能够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展现本质力量的过程,也是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及肯定自我的过程。

1845年,马克思草拟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在本书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自己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忽视了劳动的存在。劳动促使人们进行生产,与他人联系并交往,从而形成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应该是劳动而不是其它。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在生活中人要与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恰是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价值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3]黑人原本是一個独立的个体,只有黑人被贩卖而成为殖民主义者的所有物,他才沦为奴隶;纺纱机原本只是一台机器,只有生产者为了谋取利润而用纺纱机纺纱,将产品进行交换或买卖,纺纱机成为了一种资本;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肉体,如果要想成为一个真实有思想的人,就必须与他人交往并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进行实践活动。一个人的本质是在他的各种人际交往关系中逐渐形成是,不论社会还是个人,都不能离开生产关系以及离开以生产关系为根基的各种社会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时期,马克思用明确表达了自己唯物史观“人的本质”思想。在《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片面的,批判了他的旧唯物主义,因为他所设定的是“一般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指的是真实可触摸到的人的肉体,而未把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此外,马克思也反复强调并多次讲到形成新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现实的个人”,这个前提和基础并不是随意提出来的,也不是盲目僵化、教条式的。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前提,为何说是现实的个人?人之所以是现实的,就在于其处于社会以及多样的社会关系中,假设将人类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一张网,那么每个人就是这张网打结的那个点,许多个网结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完整的网,并且每个网结不能脱离这张网而单独存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既彻底地同唯心主义化清了界限,又超越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形成。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就要求我们科学把握人的本质思想,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全面的共同发展。

首先,能够指导我们树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观。“认识人的最高本质”提醒我们:自然是不奴役人且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两者应和谐共存。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应在承认两者差别的前提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同时利用人的力量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我们要走出以自我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人具有主动创造性,在认识自然的同时,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观念看法,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有目的的去改善各种社会关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冲突与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其次,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除了关注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注重他们多样的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以人为本并不是自私的以人为中心,否则就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就是人,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以及文化的繁荣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认识人的最高本质,要求始终发挥人的主体性认识改造自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把人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根本利益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我们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忘初心。

最后,为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就是正视并努力解决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矛盾,并实现三种关系的和谐发展。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言,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全面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保证人们各方面的利益;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而言,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承担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伦理责任,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开发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就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而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2006:9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4-5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2.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网,2017-10-18.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唯物史观以人为本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