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排座
2018-05-28林军
林军
作为一名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班主任,为学生编排座位我自认已经得心应手,可是轮到这一届学生,我的方法竟失效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高一下学期开学,我按惯例公布了经过“深思熟虑”的座位表。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却在脸上“写出了”不情愿的表情,部分胆子大的学生明确要求调换座位,理由可谓千奇百怪:老师,我和某某同桌了一个学期关系很好,我们不想分开;老师,我不想和某某同桌,他身上有怪味;老师,跟某某同桌我感觉压力太大……
我分析,200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孤独,同龄人间缺乏交流,矛盾虽然产生于座位编排,但问题根源在于情感教育缺失,他们需要在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律己善群等方面有所发展,以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于是我决定暂缓一步调整座位,先召开一个“谁是我的同桌”主题班会,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交流看法:“我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同桌?我的同桌不符合我的期望我会有怎样的感受、我该怎么办?我不符合同桌的期望我又该怎么办?”我把这次班会交给学生自己主持。经验告诉我,要想让学生真实表达内心感受,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经历自我感知和自我认知提升的过程。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开始畅所欲言,且基本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性格特征,对同桌的“要求”则相对集中在“友善易处”“乐于助人”“学习成绩好”“讲究个人卫生”等方面。我作为倾听者、参与者,适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班级舆论的正确导向,帮助学生实现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教育。但是,面对“不符合期望”的情况,多数学生只是表示“可以尝试”适应对方或自我做出改变。因时间关系,课堂上做不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让大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进第一周的周记里,我再通过批阅周记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和对方身上的优点与不足,努力做一个包容、豁达、友善的人。
接下来的两周里,我决定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跟谁同桌,给学生两周的“体验期”,尝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相互包容,真诚感受同桌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学生对这个活动充满好奇,不仅真诚接纳了这样的安排,而且努力在“体验同桌”的过程中真诚地表达内心感受,彼此交換意见,试着互信互助。两周体验结束,我再次用班会课请学生谈感受:“你觉得你的同桌有什么优点?两周内你们有什么冲突、是如何解决的(或者为什么无法解决)?你是如何和同桌和平相处的?”这一次,学生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己情感能力的进步:“我和现在的同桌挺好,我们都喜欢看小说,有很多共同话题”;“可能是我性格的原因,我和同桌交流少一些,我试着做出一些改变了”;“我的同桌性格开朗、幽默、不拘小节,但我希望他注意个人卫生”……在学生讨论完后,我作了小结,提出继续抽签,期限仍为两周,要求与第一次相同。
这第二次“体验”,我希望学生的情感能力能够在接纳中得到发展。事实上,前一次有成功经验的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第一次体验失败的学生开始努力相互适应。第三次班会课上,我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觉得你和同桌相处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与不同的同学同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你觉得更换同桌的过程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吗?”这一次,多数学生表示,在体验同桌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沟通和包容,学会了接纳自己和他人,同桌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害怕“学霸同桌”的表示:“以前我总想和我成绩一样的同学坐,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心理在作怪,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不同的同学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被人嫌弃的同学表示:“和我同桌的同学虽然都有些不情愿,但他们还是包容了我,我很感谢这些同学,我一定努力改变自己。”有一个学生提出:“等到毕业的时候,希望有好多同学跟我一起唱《同桌的你》。”这句话引起了全班学生友好的笑。
班上的气氛越来越和谐,我终于可以把这个抽签排座的事放心地交给班干部来负责了。当然,抽签排座还将继续推行下去,只是换成了每半个学期调整一次,让学生可以“邂逅”更多不同性格的同桌,尝试去适应更多不同性格的人,进而发展自己的情感能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回望整个编排座位的历程,从最初的茫然到逐渐淡定,我深感“抽签排座”真的是一门育人的艺术。它让多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进而让整个班级充满了团结友善、和谐向上的氛围;它让我这个经验丰富的“老班”明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不该仅凭经验做事,而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用智慧来引领学生走出独生子女教育的盲区,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