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接地气的教研实践
2018-05-28许晓艺
许晓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围绕报告提出的这个重大命题,岑溪市通过两年时间,探索“利用手机直播技术进行跨校校本研修及远程诊断”“利用手机直播技术进行城乡协同教学”“村小、农村教学点教师利用直播视频资源教学”等新技术,在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机制建设方面实现一系列创新,在远程培训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推动了岑溪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教学点)“课开不齐,课开不好”的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岑溪模式”。岑溪市“乡村手机学堂”是高校、地方教育局、一线学校等多方深度合作的成果,既体现了前沿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也展现了项目自身的实践价值。
第一,可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呈现出“乡村弱”“城镇挤”的特征。一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持续增加,例如岑溪市现有中小学452所,其中学生人数在150人以下的乡村小学、村小分校、教学点就有314所(个),占了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9.5%,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在现有城乡二元结构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村小、教学点要在短时间内缩短和县城学校、镇中心校的差距是比较困难的。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呈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其中,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而产生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岑溪市能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借助高校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勇于把“手机直播技术”这个新鲜、实用的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相结合,通过技术应用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促使农村教育获得长足发展,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当然,这个探索的过程是很艰辛的,因为其中有很多理论层面的困惑和现实层面的困难,而要克服这些难题,既要对现实条件有充分的认知与了解,又要具有很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岑溪市教育局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新技术应用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解决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而不是视技术为“嫁妆做秀”。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值得发扬。
第二,项目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
两年来,岑溪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区域教育发展服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岑溪“乡村手机学堂”采用了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手机直播技术、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及强大的后台支持服务,通过微信即可实现“1手机+1网络”进行手机直播,这是一次很接地气的新技术尝试。利用这一技术,岑溪市教育局组织本地名师、骨干教师等利用手机、Pad等移动设备进行教学直播或录播,乡村教师(特别是村小、农村教学点教师)、家长、学生可通过微信实时收看视频,并进行实时交流互动。
岑溪市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共同设计了“互联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方案。该方案将教师培训、校本研修、城乡协同教学、教育对口帮扶、校园文化传播、家校联系等项目与“乡村手机学堂”平台进行整合。一是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与岑溪市教育局联合培养100名当地名师(三年名师培养工程)。百名名师培养对象在三年的研修活动中,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主线,以课题研修为引领,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名师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在“手机乡村学堂”上展示名师公开课,建立以名师命名的“手机名师工作室”,每位名师培养对象引领8—10位青年教师开展工作室研修活动,打造岑溪优质教学骨干力量,推动骨干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二是利用“乡村手机学堂”,开展城乡协同教学(双师教学)、跨校校本教研,将优质教学技术、理念送到农村学校(教学点),并探索“利用手机直播技术进行跨校校本研修及远程诊断”“利用手机直播技术进行城乡协同教学”“村小、农村教学点教师利用直播视频资源教学”等教研实践。三是利用“乡村手机学堂”,开展专家远程送教、进行课程远程诊断,解决因地域限制教育帮扶活动无法常态化、无法有效开展等问题。四是构建“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远程诊断平台”,由高校教学专家、教研员与一线名师组成专家组,实时观看同步教学课并进行远程诊断与点评,实时为农村教师解决教学困惑、问题。五是利用“乡村手机学堂”建立家校联系通道,家长通过平台观看课堂教学视频、校园文化活动等,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等。
目前,岑溪市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合作已经进入实践层面,通过各项具体措施,让项目落地并持续发展,真正使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从中受益。
双方共同制定了由高校引领、市党政领导和教育局指导支持,中小学积极参与的多方联动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并且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分工。期间,华南师范大学免费为项目提供手机直播软件,免费承担后台数据整理、后台监控、视频处理等工作,免费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岑溪市教育局负责落实试点學校、项目推进、购置录播设备、安排直播技术支持人员等具体工作。两年来,双方坚持“以点带面,试点推进”的思路,逐层逐级落实各项工作:通过“三年名师培养工程”激发名师直播优质课的动力;通过校本教研、区域教研、送教下乡等方式,及时发现农村教师使用“乡村手机学堂”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有效使用资源;通过直播校园文化活动、召开观摩现场会等方式,向学生、家长推广与普及“乡村手机学堂”。在时间维度上,有“三年名师培养工程”作为支撑,能够持续激发名师动力,使项目能够落地生根;在空间维度上,项目“以点带面”构建了县名校、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协同教学共同体,发挥平台的“强力粘合剂”作用,使项目能够充分发挥效用。
第三,成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如果一项研究成果只是束之高阁,或者只适用于有限的几所学校,那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是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的。岑溪市“乡村手机学堂”这个项目,借助“互联网+”这股东风,让项目能够在县域内大范围、大规模地铺开。截至2017年12月,岑溪参与“乡村手机学堂”项目建设的学校73所,名/优教师687位,兼职技术人员120名,直播、录制生成包含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视频859个,基本建成覆盖所有学科的岑溪优秀教学视频资源库,目前已有6 000多名教师利用平台教学资源参考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受益学生超过10万人次。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该项目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通过简单培训,广大教师便知道如何操作,如何利用平台开发本地资源,如何利用优质资源服务自身教学,非常接地气。
此外,“乡村手机学堂”项目在岑溪市实施时,我们还提出了“低成本、高效益、易推广、广辐射,有效服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方案,有效降低了项目研发的成本投入,有利于项目的持续推广。同时,这一项目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它本身是开放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他区域在借鉴使用的过程中,可根据区域自身的特点和教师的能动性对项目服务内容进行修整或扩展,根据自身实际形成本土教育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服务区域教育发展,打通义务教育均衡的“最后一公里”,助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文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