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教育腾飞
2018-05-28蒙秀溪覃坚勇
蒙秀溪 覃坚勇
2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梧州岑溪市安平镇古麻小学,刚进校门,便被一阵颇具节奏感的敲桌子声吸引。走近教室,原来是授课教师在播放《小小鼓号手》录播课视频,学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跟着视频敲击桌子感受音乐节奏。“这样的音乐课好玩极了,我们跟着视频一起学习,能学到很多音乐知识。”下课后,该校学生傅宏慧意犹未尽地说。
这是岑溪市的农村学校利用“手机学堂”上课的一个精彩片段。2015年,岑溪市教育局联合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共同研发“乡村手机学堂”,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巩固、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为地方教育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改善乡村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艺如是说。正是这样一份“责任”,把两个相隔600多公里的单位联结到了一起,为发展区域教育而共同努力。
研发“乡村手机学堂”,需要发达的网络设备作保障。2017年,岑溪市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迎检期间,该市教育信息化获得长足发展,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具备了推行“乡村手机学堂”的条件。而且,在当今社会,智能手机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机,这也为推广“乡村手机学堂”提供了可能。
研发“乡村手机学堂”之初,一个现实问题摆在岑溪市面前:全市现有中小学校452所,其中学生人数在150人以下的乡村小学、村小分校、教学点有314所(个),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69.5%,乡村学校点多面广的实际,致使学科教师配备不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代课教师队伍庞大等,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岑溪市教育局长陈展涯说。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岑溪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课题。恰逢此时,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关于“‘手机教师网手机直播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入了该市教育局领导班子的视野。取得联系之后,两个单位“一拍即合”,启动了“华南师大—广西岑溪‘乡村手机学堂手机微信平台与电脑端应用平台”的研发工作。
对于新事物,教师们一开始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忧。一部手机真能解决教师学习的问题吗?学生会不会以此为借口迷上手机?这个平台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作用究竟有多大?“刚开始,我们都很担心这些问题。”岑溪市糯垌镇古院小学教师刘佳坦言。
为了消除教师们的种种疑虑,岑溪市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定了具体措施:合作期间,该学院免费为该市提供手机直播软件,免费承担后台数据整理、后台监控、视频处理等工作,免费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该市教育局则负责落实试点学校、项目推进以及录播设备购置等具体工作。
岑溪市采取“以点带面,试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市区层面选择岑溪市实验小学、岑溪市第二小学作为应用试点,乡镇层面选择归义镇新圩中心小学作为应用试点,农村层面选择归义镇石坡中心小学寄宿部作为应用试点,由此逐层落实各项工作。
“‘乡村手机学堂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作为第一所尝试新事物的农村小学,归义镇石坡中心小学寄宿部校长陈波感慨道,“平台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农村老师可以根据资源进行专业学习,就像得到名师手把手指导一样。校园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农村学生通过平台可以了解更多活动,开阔视野。”
2017年,岑溪市“乡村手机学堂”研发工作已在全市铺开。“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接上网络,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平台,进行相关学习。‘乡村手机学堂平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岑溪市糯垌镇中心小学教师梁艺琼激动地说。
宽度:让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岑溪市安平镇古麻小学是一个地处偏远的教学点,只有20多名学生。唐晓玲是这个教学点唯一的教师。自任教以来,虽然她也参加过一些专业学习,但由于“先天不足”,各项教学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比如教语文,以前就是教孩子们认认字,或者是简单讲解一下课文,再深一点的自己就不会教了。尤其是音乐、美术、英语这些学科,自己根本没学过,更不要说去教了。”唐晓玲说。
“乡村手机学堂”的出现,对于唐晓玲来说就像一场“甘霖”。如今,她只要有空就会进入“乡村手机学堂”平台,认真观看每一节录播课,还做详细的笔记,以便反复学习、体会。“我会把其中一些视频下载下来,播放给学生看,引导他们跟着学,自己也会模仿录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唐晓玲说,“这个平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跟一些名师及时互动。”
那么,“乡村手机学堂”平台具体如何操作?又有哪些学习内容?为了一探究竟,记者现场观看了平台的应用操作:打开手机微信后,点击事先收藏的平台链接,进入平台页面,然后按需进入相关板块观看视频。该平台分为五大板块:页面顶部是通知板块,主要是发布每周直播课时间、录播课课表等;通知板块之下分别为直播课堂、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特色活动四大板块,包含有市内优秀教师常态课直播、录播视频,区内外名师授课视频以及市内优秀学校文化活动视频等内容。
目前,岑溪市的“乡村手机学堂”平台已经发布錄播视频资源1 500多个,直播课1 000多节,教研课、继续教育培训专题课、名师课等300多节,特色活动视频200余个,涵盖了所有学科以及全面的学校管理工作,教师可根据各自的需求、学生的实际选择学习。现在,岑溪市教育局每周都会安排优秀教师更新录播内容,力图把更多、更先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播给广大教师。
“视频里上课的都是本地的优秀老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岑溪市马路镇车垌小学教师郭海妙说。他虽然快到退休年纪了,但还经常缠着校长教他使用这个平台,为此经常学到凌晨两三点。我觉得这个平台不仅对老师有用,对学生也很有用,学生们非常喜欢”。
面对“乡村手机学堂”,激动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在岑溪市马路镇车垌小学,记者就现场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激动。记者来到学校时,虽然已到放学时间,但该校二年级的学生丝毫没有要回家的意思,依旧兴高采烈地跟着视频学习一首儿歌。
自从有了“乡村手机学堂”,岑溪市师生们的学习热情不只停留在课内,还延伸到了课外。岑溪市糯垌镇古兰小学学生家长廖露告诉记者,他以前每天的“夜生活”就是看看电视,然后早早睡觉,现在“夜生活”变得丰富了,除了看电视,他还会打开手机,进入“乡村手机学堂”平台,和女儿一起看学习视频。“我们文化水平低,不懂怎么辅导孩子,自己只能干着急。有了‘乡村手机学堂,孩子每天晚上都会叫我跟她一起看视频学习。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她的学习了。”廖露说。
为了促使教师、学生都能有效运用“乡村手机学堂”平台,岑溪市教育局还制定监督机制:教师每月交一篇视频学习心得,且每天都要询问学生课后使用平台学习的情况;教育局教师培训股工作人员则定期进学校检查,以确保平台充分发挥效用。
深度:从教学改革到文化生成
“乡村手机学堂”平台的研发,给乡村学校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更深层次的目标还在于帮助乡村学校形成较为丰富的校园文化,切实促进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岑溪市马路镇车垌小学就是受惠者之一,据校长李妙华介绍,该校目前只有4位教师,因为大家平时都忙于教学、管理工作,“文艺细胞”又不足,所以学校的文娱活动非常少且单调。“除了‘六一时有拔河比赛,其他活动就没有了。”该校学生李颖茵说。
有了“乡村手机学堂”之后,车垌小学的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现在,该校师生平时除了跟着视频“苦练”才艺,还将“特色活动”板块中展示的活动搬进学校,丰富了校园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除夕,该校师生和家长还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为了这个夜晚,他们从“乡村手机学堂”平台上下载各种活动视频,学跳舞、练唱歌、演小品……
“早在春节前三四个月,家长们就提议,今年除夕学校要搞一台晚会。除夕那天晚上真是非常精彩,老师、学生们的表演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李妙华校长激动地说,“‘乡村手机学堂让我们的校园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让学生都喜欢上了学校。现在,有些学生周末也想到学校学习呢。”近三年,车垌小学连续三年获得马路镇教学测评一等奖,“乡村手机学堂”功不可没。
“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丰富的当今社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促进教育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手机学堂平台不仅要给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要为各学校打造一个能与名校、名师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市‘一校一特色教育目标的实现。”陈展涯局长说。设置“特色活动”板块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该板塊展示了市内优质学校的特色活动、区内外名校的文化建设案例,为学校管理者随时提供参考。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平台上的内容非常有用。以前,我们的校园文化观念很淡薄,每天只要上好几节课就行了,而且农村老师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现在,通过‘乡村手机学堂,我们可以接触很多资源,虽然不能做得像那些学校那么好,但确实获得了很多启发。”岑溪市糯垌镇古兰小学校长蒋建文说。
随着“乡村手机学堂”的普遍使用,岑溪市越来越多农村学校从中获益,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如岑溪市糯垌镇中心小学打造“竹”文化、糯垌镇古兰小学建设“兰”文化、马路镇车垌小学兴起“礼”文化,就连安平镇古麻小学这个只有20多名学生的教学点,也从平台上获得灵感,努力创建适合学生的“快乐”文化。
今年,岑溪市的“乡村手机学堂”将会有更多新变化,除了不断更新、完善展示内容,还将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整合、创新栏目的设计,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具有借鉴学习意义的资源。“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将继续做好‘乡村手机学堂建设。有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我们有信心将岑溪的教育发展得更好!”陈展涯局长表示。
(责编 谢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