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读似灯,点亮语文课堂
2018-05-28陶静霞
如果说阅读是花,美读无疑是花中最艳丽的奇葩;如果说阅读是诗,美读无疑是诗中最经典的诗句;如果说阅读是曲,美读无疑是曲中最动听的旋律;如果说阅读是灯,美读无疑是灯中最明亮的一盏,它点亮语文课堂。
——陶静霞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何为语文教学?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但纵观现状,而今的阅读教学已不闻琅琅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啰嗦繁琐的肢解,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被破碎,被剖离,可以这样说,现实中的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失落了,阅读教学被彻底异化了。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性?我想朗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语文课堂呼唤朗读,没有朗读,课堂就失去了生机,文章就失去了感染力,但语文课堂更呼唤美读,没有美读,文章就失去了神韵,课堂就失去了鲜活、灵动。时代呼唤美读,课堂呼唤美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如果把阅读比作春色满园的大花园,美读无疑是伸出墙外的那一枝红杏。为何这样讲,我想先从何谓美读说起。美读,我粗浅地解释为美美地读,指阅读者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它是一种介于文本之上,触及学生内心情感的阅读。它就如那伸出墙外的红杏给语文课堂带来蓬勃,带来生机,它以一枝独秀的气势告诉当前的语文教育,美读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它必将在语文这个课堂大花园内绽放。那美读到底有何独秀之处?下面我从三方面来阐述。
一、解放学生的心灵
学生们通常会有三种学习状态:如果学习让他痛苦,他肯定会逃避学习;如果学习令他乏味,他肯定会应付学习;如果学习让他快乐,他就会爱上学习。那要想学生爱上学习,美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纵观现在语文教育,死读、死背已成为语文教学一种僵化了的模式。我们很多教师只要求学生将某篇课文熟读、熟背,考试都能按照书上内容写上标准答案就行了,这种木偶式的朗读只会使学生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失掉了原有的渴望,当然更失去了对学习,乃至生活的激情。这样的朗读久而久之会禁锢学生的心灵,会扼杀很多孩子固有的童真和原始的人生观。到头来语文教学只能制造出一块块缺乏活力的知识模板!而反过来看,美读,它不是繁琐的分析,不是零碎的肢解,更不是一种标准的模式,而是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可以用自己任何一种方式去表达的读,可以渗透自己任何情感的读。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它是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的沟通和碰撞,是学生内化的精神生活过程,以及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释放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是情感的交流所,没有美读,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感悟,也就没有情感。我们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着极其丰富情感的学生。他们会随处境、心境随意表达他们自身的情感,而这途径就是美读。有时候,当我们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学生也是如此,就课堂而言,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投入热情,用读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而这一过程,也是释放学生情感的过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借助美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揣摩作者情感,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感情,那么学生的情感就会被激活、噴发,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活跃地参与到文本世界的共同建构中。
三、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想把这句话改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美读方式。”对于一篇文章,一段话,无论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各人的见解、看法、感受都不同,这就决定了各人采用的美读方式也不同。而现在事实上很多教师拥有文本的绝对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围之内。就连美读,也以自己的见解、标准去要求学生该如何读,怎样读,就连在最简单的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中体会人物情感,也对学生作明确规定。殊不知,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心灵,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我认为,美读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理解,自由采用任何一种朗读方式,采用任何语调、语速的朗读,哪怕是读得摇头晃脑,这也是一种美读,一种沉浸于情境,沉浸于文本中的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不同的看法、独到的见解尽情表达出来,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彰显个性,张扬自我,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所以,课堂上应张扬美读,张扬学生个性。
纵观以上,美读,可以解放学生心灵,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美读必将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必将成为这个春色满园的朗读大花园中伸出的独特的一支红杏,必将在这个奇葩异放的语文天地中绽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美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艺术。通过美读,学生在朗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在这种语文大环境和作用下,于是,美读就像一夜春风吹过,使课堂处处开放美读之花。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知道,开讲是一门艺术,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导入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而美读就能达到这种效果。
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一开始,我就出示一首爱的小诗渲染氛围:
爱,是一个温暖的字,如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爱,是一个博大的字,如高山流水,江河飞瀑。
爱,是一个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每个人对爱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一个简单的“爱”字,蕴含了丰富的美读情感。因此,我让学生自己美读,读出其中你所感悟到的爱的真谛。有的学生把握了情感基调,这三句分别采用轻声读,大声读,深情读渲染氛围,这一下子烘托了气氛,抓住了学生的心,接下来的教学,不讲也知道,整节课包围在浓浓的爱之中。由此看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伊始的美读。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美读就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它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深化感染力。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课时,学生大多数能够熟练地朗读诗歌,我稍微一点拨,学生也能做到停顿、有感情等,但在如何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磅礴”“暖”“尽开颜”等词语的感情力度上有一定难度。特别在处理“暖”字时,学生一直读不好,即便是提醒他们“再暖一点。”学生们还是读不出那个味道来。这让我很伤脑筋。最后,决定放手让学生自己美读感悟。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反复读,读反复,加动作读,摇头读,最后他们通过手势把“暖”字三声特意拉长拐到位。没想到真读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欣喜的心情,读出这个暖暖的味道了。
苏教版语文,每篇课文都是经典,每篇课文都有其情感基调,或明快,或深沉;或欢畅,或悲哀;或活泼,或凝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可美读的枝叶,充分利用美读让学生亲近课文、喜爱并享受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样,学生就会乐“读”不疲,流连忘返。而学生一旦能以愉快的自觉的心理去亲近课文、融入课文,那么学生内在的沉睡的认知图式、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大大地被激发出来了,从而更自觉更活跃地参与到文本世界的共同建构之中。
三、情到深处自然浓
如果说刚开始的导入美读是一种“悦耳悦目”,那么教学过程中的美读则是 “悦境悦情”,但仅仅这些还不够,美读最重要的还在于“悦志悦神”,这就要教师用心抓住或创设结尾处美读的机会,以达到升华文章寓意的目的。
仍以《爱如茉莉》为例,这篇散文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的互相关爱有如茉莉花一样洁白纯净,芳香怡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学完文章,我们感悟到那种看似平淡无奇却回味绵长的爱。如果此时教学戛然而止,我觉得有小小的遗憾。因此,在结尾处,我再次让学生美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小詩:
爱是病中的牵挂
爱是急切的脚步
爱是紧握的双手
爱是恬静的微笑
爱是床边的陪伴
爱是通红的双眼
……
在读中,学生不仅读懂了爱表现在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份牵挂……生活中极其简单的小事中,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而且明白了要珍惜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谢那些给予我们爱的人,这就是加强了感悟,深化了文章的情感。因此,重视课堂结尾处的美读,运用美读达到曲已终但余音绕梁而不绝的目的,这是我们教师追求的境界。
在美读中徜徉,在美读中浸润,在美读中含英咀华,是许多名家优课倾情追寻的精彩。这里,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家,但我们可以运用美读向他们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