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和理想努力工作的俄罗斯人
2018-05-28丁晓星
丁晓星
【摘要】俄罗斯人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不算高,俄罗斯的产品也从来不以质量出名。俄罗斯人更注重内心感受,而非简单的工作效率或物质报酬。当为了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而奋斗时,俄罗斯人往往能展现出惊人的勤奋乃至牺牲。
【关键词】俄罗斯人 工作效率 历史根源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俄罗斯是一个复杂的民族,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往往充满了矛盾。在对待工作的态度这一点上,俄罗斯人的矛盾特质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曾经跟俄罗斯人打过交道的人或许会抱怨,俄罗斯人懒惰、酗酒,官僚主义习气严重,办事拖拉而且做事不靠谱。比如在2016年5月,普京在索契参观兵工厂,正准备试乘“爱国者”军用吉普车,一名将军试图打开车门时,却尴尬地拉掉了门把手。
在面对工作时,俄罗斯人更注重内心感受,而非简单的工作效率或物质报酬
确实,俄罗斯人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不算高,俄罗斯的产品也从来不以质量出名。俄罗斯人的勤劳程度显然无法与中国、日本这样的东亚民族相比,但简单地用懒惰、不靠谱来形容俄罗斯人也有失偏颇。毕竟,这个民族曾经浴血打败拿破仑、击溃德国法西斯,苏联时期也曾有過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工业化的壮举。
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在面对工作时,俄罗斯人更注重内心感受,而非简单的工作效率或物质报酬。当为了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而奋斗时,俄罗斯人往往能展现出惊人的勤奋乃至牺牲。
在国际斗争尖锐的年代,这常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怀。苏维埃俄国建立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和遗留的白军威胁着新生的红色政权。内战爆发后,苏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支援红军打败敌人,广大工农群众奋起工作支援前线。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曾推出一些临时性政策,被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在“战时共产主义”实行的数年中,俄罗斯人民坚强地适应了这一政策。农民将保障基本生活之外的余粮全部上交给苏维埃政府,工人们则本着不计定额、不要报酬、自觉自愿的原则,积极参加“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这样巨大的牺牲下,红军最终打败了外国干涉军和残留白军势力,巩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在苏联建设时期,这种对内心信念的坚持化为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憧憬。“斯达汉诺夫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苏联国内的经济生产氛围紧张又火热,苏联人民在物质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努力推进着“快速工业化”的目标。1935年8月,一个名为阿列克谢·斯达汉诺夫的普通煤炭工人凭借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憧憬,在一班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超过普通采煤定额13倍,打破了“世界纪录”。随后,斯达汉诺夫被树立为全苏工人、农民的榜样。在当年11月召开的全苏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第一次会议上,斯大林发表讲话,认为“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旧的技术定额,而且远远超过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这样就使我国在实际上有可能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有可能把我国变成最富裕的国家”。随后,苏联各行各业掀起学习斯达汉诺夫的高潮,纷纷寻求打破过去的生产记录。当然,就像整个“快速工业化”一样,随着“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深入,一些领域开始显示出片面追求速度的一面。虽然有局限性,但“快速工业化”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苏联在短短十多年内就实现了西方国家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这是苏联人民的伟大成就,“斯达汉诺夫运动”因而成为广大苏联工农生产者为了自己的伟大梦想拼命工作,追求进取和卓越的典型案例。苏联解体后,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曾就“最值得骄傲的十大苏联成就”做过一次民调,“斯达汉诺夫运动”名列其中,足见俄罗斯人对这种精神的敬意。
苏联解体后,曾经激励苏联人民奋发工作的共产主义理想从俄罗斯人的脑海中消失了,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使俄罗斯人不需要再为国家的生存而奉献自己的热血。然而,多数俄罗斯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注重精神满足,遵从内心的选择依然是多数俄罗斯人的选择。当然,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不是说工资多少对俄罗斯人不重要,而是说工作繁重与否和报酬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有在俄罗斯人喜欢某个工作的时候,他才会去努力工作。俄罗斯哲学家谢尔盖耶娃对此有精彩的论述。她写道:“俄罗斯人和欧美人不一样,欧美人也许在工作时段内会努力工作,而一到下班时间就会马上关闭电脑,休息时间完全不工作。而对俄罗斯人来说,如果他不喜欢这个工作,工作日当然也会去上班,但决不会努力工作,他会等待下班,磨磨洋工,即使不提前溜走,也要喝喝茶,跟同事聊聊天,把时间消磨光。而如果俄罗斯人喜欢工作,就会在工作中‘燃烧。只要工作能给他们带来满足,他们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地工作,或是把工作带回家,在周末或节假日工作,即使报酬不高也不会换工作。”民调显示,俄罗斯人也注重报酬的多寡,但有一半俄罗斯人更在乎工作的舒适度和个人的追求,比如同事间的氛围、个人的成长机会、事业的发展前景等。如果工作无趣(单调、没有创造性、没有前景),或是同事之间整天勾心斗角,那即使薪水很高也留不住俄罗斯人。
有效的意识形态激励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往往有助于提升工作热情
俄罗斯人注重内心感受甚于物质报酬,这首先是受到俄罗斯人精神之源——东正教的影响。公元988年“罗斯受洗”后的一千多年中,东正教一直是俄罗斯人的精神家园,早已融化于俄罗斯人的血液之中,从各个方面塑造着俄罗斯人的性格和行为。相较于天主教和新教,作为基督教东方一翼的东正教更强调集体主义以及普遍的和最终的拯救。在东正教和俄罗斯传统中,贪财、为财富而追求财富是受到谴责的,而朴实、拒绝奢华却是至高无上的美德。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俄罗斯的农民和商人都不把获取财富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通过工作来为国家和集体作出贡献,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被东正教和俄罗斯传统所鼓励。普希金曾经感叹道:“世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这也许正是俄罗斯人相比物质富足,更追求精神满足的写照。
在苏联时代,尽管东正教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也同样强调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这与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和俄罗斯人的东正教“基因”相适应,激励着一代代苏联人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了更高层次的理想追求努力工作。同时,苏联时代的免费教育、免费医疗、房屋分配等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对技术工人等普通劳动者倾斜的工资分配制度,也使多数俄罗斯人的生活得到了较好地保障,因而能够使他们超脱单纯的物质满足,高枕无忧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目标。
从俄罗斯人的例子可以看到,有效的意识形态激励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往往有助于提升工作热情。实事求是地说,苏联解体后,一些俄罗斯人经历了某种“道德滑坡”,表现到工作中,就是懒惰、办事拖拉、不靠谱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社会出现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真空。马克思列宁主义被俄罗斯人遗弃在历史的角落,而传统的东正教信仰也无法迅速崛起并完成现代化,短时间内不足以填补真空。同时,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的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有的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维持。两相作用下,一些俄罗斯人只得放弃过去的精神追求,更加重视物质的实际利益,变得短视而市侩,这也无助于工作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我们需要格外重视意识形态的激励作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作用。在现代社会,只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激发人类的工作潜能。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代理所长、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宇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①高海波:《斯达汉诺夫运动与典型报道》,《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1期。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