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味书屋的校园味道

2018-05-28马何义马姝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鲁迅读书

马何义 马姝也

鲁迅先生百草园的生活写出了“我个人的无拘无束的率性自由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写“我”和同学们集体的难忘的趣味校园生活,即“我”感知到的先生品行表现、“怪哉”故事、“我”个人的学习成就、“我”与同窗伙伴形成的共同默契与先生读书“逗智”的趣味性校园生活故事。

回忆校园生活自古以来都是:学校规则、上课、下课、难忘的师生趣事和难忘的学生间趣事这几个方面,只不过时代不同,学校(私塾)生活的内涵不同罢了,但师生和生生间难忘的趣事是永恒存在的,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校园生活则把这种趣事的韵味写得尤为绝妙。

叶圣陶先生指出,对一篇文章要有“对于整篇文章有透彻的了解”,要“细琢细磨地研读”“分析、综合、体会、审度”“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是有了欣赏能力”。此说是当今解读大家孙绍振先生从鲁迅先生的观点引申出来的,解读文本就是“把作品还原到创作过程中去”,发现其“生成的奥秘”的上世纪版。

下面就试着谈谈此文的韵味。

一、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和师生之间难忘的“怪哉”故事

寿镜吾先生(1849~1930),名怀鉴,又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教学之余,以读书自娱,除经史子集外,博览稗官、笔记。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

先生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每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客人来访,必整衣冠相迎。清贫自守,不愿儿辈科举入仕,次子鹏飞富才学,镜吾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出而应试。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6年。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寿先生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急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作药料,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幛致哀。

何为“三味”,古人的说法: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意思是读四书五经之类书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传书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所以,寿镜吾先生只允许学生读经、史、子、集之类的书,经史子集之外的书或问题学生则不允许读,更不许过问。

以上是应知的背景材料。

学生最喜欢的是打听老师的小道消息,并且议论老师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到了全城中最好的书塾,又是在学业上最严厉的老师,学生打听老师的趣味可能更浓,但鲁迅先生重在表现先生的品行,重在与老师发生的故事中,通过故事叙述的字里行间让读者去“感受出”“品悟出”先生的品行,所以把以上的资料都省略了。

鲁迅先生对老师的高度概括是“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是本城中学识最厉害的人,二是最方正正直的人,三是最质朴朴实的人。文中的“极”字极有韵味,一方面是对老师的生平极大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又是自然引起下文中师生之间难忘的故事的缘由。既然老师“极”博学,那就应该知道“我”听来的东方朔的故事的详情,但在“我”上了生書将要退下来去问时,老师却说不知道,而且脸上还有怒色了。鲁迅先生把老师的微妙心理变化写得很有味道。“不知道!”用的是“!”,此语气告诉鲁迅这三味书屋只读经、史、子、集的三味书,其他的不许读;“他似乎很不高兴”,用“似乎”这个词,应是作为学生的鲁迅从老师的“神情中”,感觉到了老师不高兴的瞬间变化,学生对老师的感知是很敏感的;“脸上还有怒色了”,用“了”这个词,老师的不高兴已完全表现在了脸上,老师生气已是确定无疑了。鲁迅先生之所以描摹得这样细致入微,一方面说明这件事留在他的记忆里太深刻了(任何人后来回忆老师都是记忆最深刻的事,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另一方面是为下文内容做不易为人觉察的铺垫。

一般的学生会为有这样的老师而生气的,既然说你知识渊博,哪能这样的故事也不知道,可能下课后会到处宣传老师的无知,可能会大骂老师徒有虚名,甚至做出一些恶作剧来祸害老师。而鲁迅先生却不是这样:“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鲁迅先生对老师充满了理解和尊重。这样小小的年纪能做到如此理解和尊重老师,真是不   一般。

受到了这一次深刻的教训,知道了老师的规矩就是只能读经、史、子、集的三味书,虽然有些许的不情愿、厌烦和无奈心理,但也只能如此了。

也许是受了“怒色”的影响,也许是没按老师的规矩来学习,“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老师发现鲁迅先生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很聪明,便“不计前嫌”,以至于给鲁迅读书“吃小灶”,偏爱鲁迅,不仅对鲁迅好起来了,而且“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对课就是对对子,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这样就是一副对联。对对子很难,讲究字数一致,讲究平仄对仗,还要讲究两句联合起来有一定的意境。这是古代私塾的必修课,是非常难的一种作业练习。李渔的《笠翁对韵》就是古代一本帮助人们学习写作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鲁迅用“终于”两字,表达了对对子的艰难,也表明了自己在老师的严格规范下所取得的学习成就。虽是简单的概括学业成绩,但不细读是很难读出其中的味道的。

“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到先生“和蔼地在一旁行礼”,到给自己难忘的教训的故事,到“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再到“读的书渐渐加多”,我们才明白,老师是很和蔼,但读书只能读“三味”的书。

以上是师生的难忘“怪哉”故事和自己的学习成绩成就。

二、师生之间读书的“逗智”故事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但摸透老师的脾性、规矩和心思也是学生时期很重要的一个集体协作能力。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学生们上学期间借机到园子里去“折腊梅花”“寻蝉蜕”和“喂蚂蚁”玩,但只能“静悄悄”地玩,人从教室里跑出来的太多了,随时会被老师“大叫”回去的。人多一同回去肯定受到过老师的严厉批评,所以学生都只敢一个一个陆续回去。戒尺和罚跪的惩罚一般不常用,最嚴厉的是对玩的学生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学生们太懂老师的脾性了,知道只要故意大声读一阵书,老师就会进入入迷的读书状态,学生们的课上安静自由的玩耍时机就来了。于是都故意地“放开喉咙读”“人声鼎沸”地读,看到老师读书入迷了,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这时的学生们与老师“逗智”成功了,老师“中了圈套了”,自由安静玩的课堂便开始了:“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至于“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一方面是自谦之词,最重要的是课堂玩耍画画的成就是很值得自豪的,更是难忘的。画的两本成系列的画册,自己喜欢,同学们也很喜欢,最后需要钱,没办法才卖了出去,所以至今想起来都很惋惜,“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老师入迷地读文章给幼小的鲁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老师“微笑起来”读,还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观察老师读书的神态很细心,描摹得非常形象。

老师的“极”方正、质朴、博学;老师的“严厉”而“和蔼”的一面,幼小的鲁迅如大人一般的思维和观察,以及学生的默契与老师“逗智”,这三四个方面,都在“怪哉”和“逗智”事件中糅合在一起,很自然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读来觉得又自然又顺畅又有味道。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这里的句子有学生读错了的,鲁迅如此安排是精心设计的,一是学生在学习时读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重在表现学生心在耍计谋的情态,重在“放开喉咙”“人声鼎沸”那种读书的故意,毕竟是小学生,注意了故意就注意不到正确与否了。真是把学生那种调皮劲儿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令人赞叹。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鲁迅读书
三味书屋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我们一起读书吧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