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写作策略,落实编者意图

2018-05-28费雪群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眼睛策略学生

费雪群

如何写好一个人,这是初中生写作的基本能力。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写作课《写人要抓住特点》明确写作目标,规定了三个写作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以教写作技巧为能事,学生在写人抓住特点方面也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人物特点雷同化”“具体描写空泛化”“事件与人物特点松散化”。

细读教材编者的意图,我们不难得出三个写作的要点:首先是细心观察,抓住人物与众不同之处;其次是展开具体描写,不要泛泛地叙述,要集中突破一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是以事写人,可以一事一人,也可以多事一人,关键是写事中要表现人物的鲜明特点。

为了落实编者的意图,突破教学的难点,笔者开展了基于写作策略的语言实践训练,具体如下:

一、运用比较策略,避免人物雷同化

比较策略是指对相同或相异的语言组织、语言形态及表达效果进行比较,具体落实在同一类人物不同的语言表达中,包括用词、写作角度、色彩、语体等。可以动态比较,也可以静态比较,更可以还原比较。例如让学生还原最初写人物时的想法,或用修改好的作品与初稿作比较,陈述自己的写作心得。

(一)比较词句,积累语料

比如课文中描写眼睛的句子:

1.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老王》

2.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

——《故乡》

3.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芦花荡》

4.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

——《音乐巨人贝多芬》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找出一些与眼睛有关的名词“田螺眼”,动词“肿得”,形容词“明亮”“深陷”“尖利”“深邃”“凝重不可逼视”。从课文当中寻找学习写作的语言材料,学生不仅要能分辨,还应举一反三,努力地扩充原有的语料库。比如,除了“田螺眼”以外,学生还会想到“丹凤眼、杏眼、桃花眼、柳叶眼、绿豆眼、青光眼”,除了“肿得”以外,学生还能想到“瞟、瞪、瞰、眺、瞥、眯、瞄”等与眼睛有关的动词,除了“深邃”以外,还能想到“浮肿、弯弯、耷拉、犀利、呆滞、灵动、迷茫”等形容词。这些语料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写作的语感。当学生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写人物就不会产生“捉襟见肘”“词不达意”的窘迫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做好语言储备,学会咬文嚼字,学会比较词句,学会炼字炼句。

(二)动态比较和静态比较

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人物描写佳作,我们要好好涵泳文字的意味。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里是这样描写福楼拜的眼睛的:“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寥寥数语,将人物的睿智、敏锐跃然纸上。再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当父亲向船长打听到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时:“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异常发愣的眼神,语无伦次的话,生动刻画出父亲认出于勒之后内心的巨大恐慌,这双“呆直”的眼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学生修改的情况来看,动静比较,可以表现人物的生动性,丰富了画面感,效果较为明显。

第一次描写:

这是一双标准的丹凤眼,眼眶凹陷下去,眼睛显得更加深邃。眼角耷拉着,看似有点儿疲惫,但目光依然是那么坚定有力。

修改以后:

这是一双标准的丹凤眼,眼眶凹陷了下去,当这双深邃的眼睛横扫四周时,瞬间空气似乎也凝固了,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她耷拉的眼角,不自觉地抽动了两下,目光虽然坚定有力,但也难以掩饰为了管理班级而长期积累的疲惫。

该学生的还原比较:

第一次描写主要是在描写静态的眼睛,并且猜不透是在怎样的场景中,人物特点较为模糊。修改以后,静态结合,通过“横扫”“抽动”这两个动词,将这位老师目光的尖利和身体的疲惫通过对比表现了出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人时切不可一味静态描写,如“红扑扑的圆脸上长着两个酒窝”“声音如洪钟”“古铜色的皮肤”等,千人一面,人物雷同化、脸谱化,这样的文字是让人生厌的。而好的人物描写往往能产生画面感,動静结合,让人物的情感流淌出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运用聚焦策略,避免描写空泛化

聚焦策略,即集中笔墨于某几个细节部位,主攻某个特殊部位的一部分或某个点,而不是整个人。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画眼法”。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是他在小说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国外也有很多作家把“画眼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比如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不惜笔墨地对其眼睛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使读者一谈及托尔斯泰,就能联想到他那双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眼睛。

如何聚焦人物的某一点?这个必须首先让学生清楚。按照由浅入深来分,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情绪,也可以是人物的情感,再深一点可以是人物的性格、品质、人格,抑或是一种灵魂的象征。怎样才能把这些虚的东西通过眼睛表达出来呢?这是学生写作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挑选了课内外的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先分析句子要表达的情感或是人物的精神品质,再来学习它们表达的途径和方法。

1.爸爸七十二岁了,虽然时间的年轮深深地刻在他的额头,但是眼睛还是那么明亮、有神,像一池清澈、柔静的湖水。每当看到那么自信而慈爱的眼睛,我觉得做什么事都备感从容。

2.这双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他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句是在描写爸爸的眼睛,传达了父亲对“我”的爱,但最后一句“我觉得做什么事都备感从容”是在描写“我”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传达人物内在的东西的时候,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反映。第二句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虚写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通过描写眼睛的作用,将人物伟大的灵魂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画眼法”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含蓄美,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从而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从画眼这一视角,分析并总结一些人物描写的有效方法,既让学生学会抓具体情境中眼睛的特点,同时也能通过眼睛传达人物内心的情绪、情感、品质、精神以及灵魂深处的东西。

三、运用整合策略,避免人事松散化

整合策略是指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各种事情进行筛选处理,从整体上学会安排思路,对写作的内容进行大致的规划。整合策略要求将人放在事情中来写,讲究文章谋篇布局,线索贯穿全文。学习“多事一人”寫作,在章法上依然要写脉络句。

程翔老师认为,“语言训练需要长期实践,不能短时奏效。相比之下,只有章法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章法训练中,“起承转合”是最常用的方法。“起”,指在开端要吸引读者,关键是点题扣题,设置悬念,找到矛盾点和中心词。“承”,即展开情节,多角度丰富情节内容,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讲清楚。“转”,情节发生转折,有变化,有高潮,有起伏,这是文章的重点和看点。“合”,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突出主旨。

例如以感情发展为文脉句。比较典型的范式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

③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④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⑤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六个脉络句表明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先是焦虑和悲痛,后来变成了宁静和喜悦,情感的变化成为这篇文章的主线。这种写法适用于抒情性比较浓重的复杂记叙文。此外,脉络句还有以物、人、时间为文脉的句子,避免人物和事情之间的松散化现象。

此外,过渡和照应也是章法训练的必修内容。所谓过渡,是指文章段落、层次之间的衔接与转换。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两个过渡段将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此外,过渡还可在由叙到议、由议到叙的转换处,倒叙、插叙的起止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章就融为一         体了。

猜你喜欢

眼睛策略学生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学生写话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学生写的话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