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重庆市武隆区为例

2018-05-28涂文国何多兴王慧敏

广东农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宅基地效益利用

涂文国,何多兴,王慧敏,唐 傲,廖 好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农村宅基地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承载着实现我国人民生存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任。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既是农民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一生中的重要财产,具有居住、生产、经营、保障、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是农户家庭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1]。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在土地分类系统中属于(农村)建设用地,既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但是,在我国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益方面,由于我国现有的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的制度、方法方式存在的滞后性、缺陷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宅基地的利用,造成了农村宅基地利用存在“闲、散、乱、难、超”等低效、粗放利用问题[2],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的荒废闲置。其结果,既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相关战略的实现。

一直以来,学术界就缺乏对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的重视,鲜有学者去探讨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农村宅基地(居民点)整理、流转、置换等效益的评价研究上[3-5]。例如,刘艳红[6]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对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张庄乡、太河乡和龙泉四镇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治效益评价;王玉波等[7]引入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理念,并考虑了影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的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坚持定性、定量、动态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去探讨了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窦敬丽等[8]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条件价值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生态效益进行货币化的定量评估,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其价值主要受农民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对整理的支持意愿等因素影响;诸培新等[9]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村宅基地利用存在不公平、利用效益低和效益损失等问题;王烨[10]根据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建立宅基地流转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宅基地流转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刘旦等[11]通过实地调查,基于成本-收益视角探讨了江西都昌县农户宅基地置换工程的经济效益问题。本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区为例,对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作出评价,据此提出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益水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武隆区(107°14′~108°05′E、29°02′~29°40′N)地处重庆市东南部,属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的峡谷地带;东邻彭水县、酉阳县,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区、涪陵区,北与丰都县相连;距重庆主城137 km;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温湿,四季分明;旅游业发达,境内有全国9个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又是国家“5A”级景区之一的芙蓉洞、天生三桥等景点。截至2017年末,全区国土面积2901 km2,耕地总资源689.75 km2,人均住房面积46.41 m2。

本研究选取武隆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仙女山镇和白马镇为研究区域。其中,仙女山镇是武隆区新兴的旅游重镇,农户以从事“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种养殖为主的生产活动转变为服务输出为主的经营活动,宅基地的利用效益相对较高、闲置率低。白马镇是武隆区传统的农业区,由于受到城市化、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农村种养殖生产活动衰落,宅基地利用效益低下、闲置率高,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如赵家村),此现象更加突出。

1.2 资料收集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访谈以及借助相关政府和单位部门等方式收集所需相关资料。宅基地面积由国土部门提供,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收入是通过镇级、村级相关部门和借助问卷的方式获得。本研究在仙女山镇和白马镇分别选取50户和60户农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两镇分别回收了33份和46份(共7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66%和76.67%。调查中结合实际情况对政府提供的资料做了一定的修改和整理,尽量保证资料的科学有效性,详见表1。

表1 武隆区问卷调查分布情况

1.3 研究区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调查

根据《重庆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城市郊区及乡(镇)所在地,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66 m2;平原地区的村庄,每户面积不得超过200 m2;村庄建在盐碱地、荒滩地上的,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4 m2;山地丘陵区,村址在平原地上的,每户面积不得超过132 m2;在山坡薄地上的,每户面积可以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4 m2;其中,人均占有耕地666 m2以下的,每户宅基地面积可低于面规定限额。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区的农村宅基地户均规模远远超过了政府标准,而人均宅基地规模也远超国家对农村的标准(30 m2)。从实际调研中还发现,农村还存在大量的闲置、荒废的宅基地,存在大量超规格、违法建设的宅基地;在宅基地利用方面,许多宅基地呈现半闲置的低效率利用状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表2还显示,仙女山镇的农户利用宅基地获得的经济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白马镇,宅基地的闲置率则明显低于白马镇。仙女山镇旅游资源丰富、客流量多,利用宅基地从事相关活动的经济报酬较高,宅基地的利用率较高;而白马镇由于受自然、社会等条件限制,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劳动力严重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

表2 仙女山镇和白马镇农村宅基地利用基本情况

2 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本研究借鉴和遵循田禾等[12]和乔陆印等[13]在构建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时提出的综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引导性原则等,建立了武隆区白马镇和仙女山镇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2.2 评价方法的选取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采用萨德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法)为评价方法,依据前一节提出的指标选取原则,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14-15]。AHP法的指标体系分为3层:(1)总目标层(A层);(2)准则层(B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指标层(C层),包括14个单项(表3)。

2.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根据建立起的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级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本节分别对准则层和指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立起判断矩阵,在构建判断矩阵中,由于10/10-18/2标度的C.I.最小、精度最好[16],所以本研究采用“10/10~18/2”作为指标体系中准则层和指标层(方案层)的比例标度来进行指标比较,最后得出准则层以及指标层两个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将判断矩阵输入计算机,采用MATLAB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中的矩阵计算模块进行计算,最后得到指标权重,并对权重做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3 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表4 准则层A-B判断矩阵和权重(A~B1,B2,B3)

其次,用求B层权重的方法列出判断矩阵,分别求出C层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共14个指标的(B~C)权重,并做一致性检验。最后,利用前两步的计算结果,利用Excel计算统计得出C层中14个指标的(A~C)的权重,如表5所示。

3 武隆区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无量纲化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是指通过科学的计算公式统一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对评价指标进行的无量纲化最终有利于运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研究区具体的评价指标值[11],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i= 1,2,3,…n;j=1,2,3,…n

式中,Xij(Yij)为第i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评分值;Xij(Yij)为第i户宅基地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评分值;Xijmin(Yijmin)和Xijmax(Yijmax)分别为Xij(Yij)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结果介于0~1,正向指标用式(1)计算,负向指标用式(2)计算。

利用式(1)、式(2),分别将两镇的79户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由于数据量较大,若列出每户宅基地的无量纲化结果则所耗篇幅较大,所以此过程不予展示,最终结果见3.2分析。

3.2 综合评价分值计算

计算综合评价分值是利用线性加权函数法,将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乘以对应的某户各项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然后求和得出,公式如下:

式中,Uj为第j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的综合指标评分值,Wi为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由前面AHP法得到),Vi为第i项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值,n为指标数量。Uj取值在0~1,Uj越大,表示该户宅基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水平越高。

根据以上公式,分别计算出白马镇46户和仙女山镇33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评分值,3种效益值之和为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综合评分值,详情见表6。

3.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表6计算出的武隆区内79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分值,我们利用Excel等软件对区域内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作进一步分析。

3.3.1 79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分值的整体分布情况 根据79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的评分值将其分为高、中、低3个档次,结果(表7)显示,各档次之间的分布较为均衡,高中低各档次有近1/3的农村宅基地,其中低档水平所占比重最大、中档水平比重最低。单户农村宅基地之间的综合效益水平差距很大,最大值(0.8953)与最小值(0.2160)之间相差0.6793。

3.3.2 两镇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分值比较 根据79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的评分值,分别计算仙女山镇、白马镇以及79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的平均值。由表8可知,两镇之间的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的差距较大、达0.2320。仙女山镇除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要高于白马镇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平也较高,其中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分别比白马镇高0.1402和0.0869。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武隆区白马镇和仙女山镇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业区和新兴旅游区的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水平状况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单户农村宅基地之间的综合效益水平分析,农村宅基地之间的综合效益水平差距很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0.6793;从划分的高、中、低3个档次的综合效益水平可知,研究区79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在各档次之间的分布较为均衡,高中低各档次各有近1/3的农村宅基地。(2)从两镇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来看,传统农区(白马镇)要明显低于旅游区(仙女山镇),且两镇之间的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益水平的差距较大。仙女山镇除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要高于白马镇外,其他3种效益水平也较高,其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水平的差距最大。(3)两镇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都较低。两镇在农村宅基地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较为明显,生活垃圾随便扔,导致较环境污染严重。农业区利用木材烧火等活动造成大气污染、森林破坏等问题;而旅游区在乡村旅游或农家乐经营中对环境要求较高,宅基地一般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方,但乱建乱修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表6 仙女山镇和白马镇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综合评分值

表7 研究区79户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评分值分布情况

表8 仙女山镇和白马镇的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平均评分值比较

4.2 对策建议

在我国农村宅基地荒废闲置、利用粗放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学术界正在努力寻求相关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学者们从完善健全相关法规政策[17]、实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18-19]、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和规划[20]、发挥市场机制作用[21]、推进宅基地置换整理[22]等角度提出了实现农村宅基地高效利用的对策建议。结合相关文献和本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2.1 坚持“因地制宜”的农村宅基地利用原则,实现高效利用 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农村宅基地利用方式不同,其农村宅基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宅基地利用原则,促进不同区域的农村宅基地高效利用:(1)旅游区: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布局、结构的规划管理,减少农村宅基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土地的浪费。此外,加强对旅游资源、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管理,提升旅游资源和景区的服务水平。农民可利用宅基地积极发展家庭旅馆,条件成熟地区可以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即公司统一对农房进行包装打造和对外经营,农户负责具体接待管理并按接待量获得收益。此外,不断提高旅游区基础设施的水平和开发创新旅游资源,持续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防止因游客流失造成的宅基地荒废闲置,造成新的宅基地利用问题。(2)农业区:从宏观方面来看,国家应加大对偏远山区的各项扶持力度,将其作为重点扶持区域,加强对偏远山区的各种投入,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微观层面,要减少农村宅基地的荒废闲置,控制农村宅基地规模,优化农村宅基地内部利用(布局)结构,提高其利用效率。另外,一方面,积极推行“地票制度”,采取国家收购或以城市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社保换农村宅基地等方式对闲置宅基地进行置换,加大对荒废闲置、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复垦;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下积极推行高山搬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加强村级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管理,做好集中搬迁安置宅基地和农村自建房(宅基地)的规划和管控,实现农村宅基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4.2.2 赋予农民更多对农村宅基地的权利,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 (1)允许农村宅基地自由转让和买卖。宅基地作为农民重要财产之一,赋予农民对农村宅基地买卖权,获得财产性收入是农民财产性权利实现的标志。目前,农民对农村宅基地只有使用权,国家法律虽然赋予了农民对宅基地的处分权利,但并不是完整的处分权、收益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相比,农村宅基地的产权流转受到了诸多限制,体现不出农民对农村宅基地享有真正的财产权利,处于不公平地位。(2)推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我国农村宅基地存在大量荒废闲置的状况,同时在我国城市的养老、医疗、居住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引导城市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壮大振兴农村的基础。在我国严格限制宅基地买卖的现实情况下,积极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增强非买卖交易方式如租赁方式等获得宅基地使用权的物权性,促进用地者长期、稳定的投资开发。特别是实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发证工作,极大地保护用地者的合法权益。实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民可通过出租、出典、入股等多种方式将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流转出去而获得收益,特别在一些旅游区、城市郊区或者风景优美的农村地区,这是振兴农村很好的宅基地利用的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1] 袁武. 宅基地“聚变”生效益[J]. 南方国土资源,2014(4):15-16.

[2] 欧阳安蛟. 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 秦秋,焦欢,陈倩.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及效益分析—— 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2):100-105,116.

[4] 张寒,楼江. 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优化设计[J]. 上海国土资源,2017,38(4):29-33.

[5] 毛春悦. 农村宅基地置换研究进展与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7):202-203,234.

[6] 刘艳红. 农村居民点整治效益评价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7] 王玉波,雷国平,唐莹,等.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39-43.

[8] 窦敬丽,张军连,张凤荣,等. 农村居民点整理生态效益评估[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5):38-40,48.

[9] 诸培新,曲福田,孙卫东.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与效益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5):26-29.

[10] 王烨. 基于农民视角的宅基地流转社会效益评价—— 以张家港市为例[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3):25-30.

[11] 刘旦,陈赢. 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及其效益评估—— 基于江西的调查和农户视角[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43-46.

[12] 田禾,王力,叶宋铃.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61-6563.

[13] 乔陆印,周伟,曹银贵. 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 资源与产业,2010(5):50-55.

[14] 沈素素. 湖南省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实证评价[J]. 经济地理,2017,37(12):190-194.

[15] 田莹莹. 政府主导型宅基地置换的综合效益评价[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16] 张晨光,吴泽宁. 层次分析法(AHP)比例标度的分析与改进[J].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21(2):85-87.

[17] 王旭菲. 辽宁省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18] 张永辉,谭正.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创新—— 以保定市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8):207-208.

[19] 李瑞记. 城市化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353-354,362.

[20] 吕萍,陈卫华,钟荣桂,等. 关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的思考[J]. 中国土地,2017(12):22-24.

[21] 冯飞.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研究[J]. 乡村科技,2017(32):18-19.

[22] 易小燕,陈印军,袁梦. 农村宅基地整理收益分配研究进展与述评[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1):18-21.

猜你喜欢

宅基地效益利用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宅基地政策并没有改变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