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食品山药生产技术

2018-05-28

农业知识 2018年14期
关键词:开沟花蕊块茎

一、选择地块

地块要选择远离城镇及交通主干道,四周无工矿企业及“三废”污染源,周边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大气清新,土壤肥沃,土质优良,土层深厚,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条件的地块。

二、茬口安排

一年种植一茬。

三、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高产、优质的当家品种细毛山药,如铁棍山药等。

四、栽培方式

在同一地块,采用隔沟轮换种植的方法连续种植2年后,一般间歇5年左右。

五、培养栽子

山药栽子应选择多年培育的优质山药栽子繁殖,把块茎先端切下20~30厘米,具有隐芽和茎痕的一段,也可把块茎切成长10~15厘米小段(俗称山药段子)作种。如扩大种植面积可用气生块茎(俗称“山药豆子”)于当年繁殖成山药栽子,下年使用。用2~3年的大栽子山药产量最高。

六、整地开沟

冬季至清明前进行整地开沟。按行距1米挖南北向深沟,沟深120~150厘米,沟宽30厘米,挖沟时将上层与下层土分别堆在沟的两边,最下层20厘米沙土,就地挖翻耕碎,经晾晒几天后,先将高层土耧平踩实,再填下层土入沟,每填20厘米耧平踩实1次,最后平填上层土,层层耧平踩实,直到与原田相平或略低为止,最好用山药打沟机打沟,省工省力而且效率高。

七、种块处理

种植前20~25天选符合栽培特征,无病块,根上端较硬的一段进行药剂浸种,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浸种5~10分钟,然后晾干备播。

八、适时栽植

1.春季在气温回升到12℃以上,5厘米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种植,露地栽植以4月上中旬栽植为宜。

2.适宜的栽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4500株左右,栽种时顺垄开沟种植,株距15~20厘米。栽前先灌足水,将栽子平摆于沟中,将芽朝上,然后覆土10厘米培成垄,垄高15厘米左右,两边用脚踩实。

九、施基肥

下种后到出苗前,将种植沟两侧行间的土壤深翻20~30厘米,施入基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优质粪肥8000千克,保利丰三元素复合肥60千克,充分混合好后施入,并翻土充分混合,同时加入1千克辛硫磷防地下害虫。

十、田间管理

1.及时搭架。春季当苗高25厘米左右时,用长2米的竹竿或树枝搭一牢固的“人”字形或三角、四角型支架,架高1.5~2米,然后引蔓上架以利通气透光。

2.浇水。苗期基本不浇水,在茎叶旺盛生长后期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块茎膨大期应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每次大雨过后,应及时排除积水和换水。

3.追肥。整个生长过程中追肥2次,分别在茎叶旺盛生长期和块茎膨大期各追肥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保利丰复合肥30千克,收获前30~40天进行最后1次追肥。结合防治病虫可进行叶面追肥,一般每15天1次。叶面喷施可用硒硼微肥。

4.中耕除草。栽植后可浅中耕1~2次,以后每次浇水和降雨后都应进行中耕。中耕时宜浅不宜深,以免损伤根系。

5.剪枝、摘花蕊。当中上部的茎蔓叶腋间生长出“零余子”(山药豆)的花蕊时,除留下结“零余子”的植株叶,其他植株花蕊应全部抹掉,并可及时剪去侧枝,以减少养分消耗,利于通风透光,使养分集中于块茎膨大上。

十一、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山药的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褐腐病、根线虫。防治方法为:

1.炭疽病。①避免连作,加强水肥管理。②采用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量氮肥。③发病初期喷洒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0克/667平方米。

2.褐腐病。①收获时彻底清理病残株叶,带出烧毁,并深翻晒土或扣薄膜密封达到高温消毒土壤。②选用健全栽子,不用带病栽子作种。③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667平方米。

3.虫害。根线虫可用噻唑膦防治,定植时1.5千克/667平方米撒施。

十二、采收贮藏

山药从遇霜后茎叶枯黄时,一直到次年3月收获,挖山药时应防止机械损伤。越冬前需盖土防冻。一般山药应在茎叶全部枯萎时采收,过早采收不仅产量低,而且含水量多易折断。如不急于上市,可在地里保存过冬,至延迟到翌年3月中、下旬萌芽前采收。收获山药应从沟的一端开始,按山药的长度挖深沟,待全部块茎暴露出来后,手握中上部,用铲铲断其余的细根,小心提出,避免伤口和折断。气生块茎(山药豆子)可在地下块茎收获前一个月采收,也可在霜前自行脱落前采收。

猜你喜欢

开沟花蕊块茎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一只白蝴蝶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预切种式甘蔗横向种植机开沟器结构优化
秋施基肥单、双边开沟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藏在花蕊里的童年
秸秆捡拾开沟抛撒机的研制
对小型茶树开沟和施肥一体机的有限元分析
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