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说 匾 额
2018-05-28
匾,古字“扁”,本意为户口册,就像今天的门牌号码,逐渐演变成亭台楼榭的名牌,后来也作宅院内堂室的题名标志,因多悬挂于建筑的上方,因此又称匾额。木匾有匾、额、牌等单称,同时又有匾额、牌额、牌匾等合称。匾额按其基本形式可以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这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匾额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形式多样,出现了册页匾、书卷匾、秋叶匾、画卷匾、虚白匾等等,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即专业所称牌首、牌带、牌舌)等部位上,雕饰有龙凤、吉祥图案、花卉等,也有的镶嵌珠宝、玉石,既庄重又华丽。
中国古代建筑上,大都悬挂匾额,以表现建筑物名称、性质,表达人们的义理、情感。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艺术化的书法,与雄伟壮观、美轮美奂的建筑物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匾额讲究内容的意境及文采,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与对联一样,匾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
匾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带有政治意义的匾,多用于训诫和自警,如古代知府县衙的大堂上都悬挂着“清正廉明”一类的匾。
二、商家买卖铺户的名称用牌匾,如:“全聚德”“同仁堂”等一般悬挂于铺面门首上额,也叫“招牌”,一些讲究的商家匾额多用金箔饰字,因此也称“金字招牌”。一般都要请在社会上有地位和声望的名人学者来写,用他们的知名度增加店铺的文化内涵并提高自己店铺的品位。
一块好的商业匾额,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高尚的商业道德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扩大商家影响力的有效形式。“同仁堂”大药堂,前身是一个小药店。少年康熙曾得过一场怪病,全身红疹,奇痒无比,宫中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宫散心,信步走进一家小药铺,药铺郎中只开了便宜的大黄,嘱咐泡水沐浴,康熙如法洗浴后,三日便愈。为了感谢郎中,康熙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条幅,并送给他一座大药堂,起名“同仁堂”。同仁堂商号,饱含了仁爱、仁德的儒家文化。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享誉海内外的中药产品。开业300多年来,先后有30多位名人为同仁堂题写匾额,为同仁堂带来了莫大的荣誉。
三、姓氏家族的堂号。中国家庭的姓氏,由于受《百家姓》影响,一般认为有上百个,可根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编撰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69个。绝大部分姓氏,特别是大姓、名门望族都有本家族的郡望和堂号。
郡望是指姓氏的发源地,如赵姓在天水郡、颖川郡;李姓在陇西郡、赵郡;张姓在清河郡、范阳郡。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家族祖先中某一知名人物的某一事件。如赵氏的堂号叫“半部堂”。相传宋朝宰相赵普靠半部《论语》来辅佐宋太祖治理国家,因而得此堂号。而杨姓的堂号叫“关西堂”和“四知堂”。这两个堂号都源于东汉时关西人杨震。杨震博览经书,时称“关西孔子”,故得此堂号。又因杨震当荆州刺史时,下属王密夜送十斤黄金到府上。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幕夜无知者。”杨震严词斥责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而回。因此杨氏又有了“四知”的堂号。
随着家族的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外迁,郡望、堂号也随之增加,如张姓的郡望从“清河郡”,扩展到“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等26个。堂号由“青河堂”扩展到“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敬谊堂”等136个。
堂号一般由高官或名家书写,制成匾额,悬挂在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训诫子弟继承弘扬。
四、文人自娱所题的匾额,多悬挂于堂室书斋,院中的亭榭中,以表达主人的雅趣,有自励和抒怀作用,如乾隆皇帝藏书的“昭仁殿”中著名的“天禄琳琅”即属这一种。
斋号,是古今文人学者给书房的命名。唐代诗人刘禹锡居室与书房兼用,曾写《陋室铭》描绘书斋的简陋,他以“陋室”命书斋,表明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好学,晚年以“老学庵”命名书屋,表明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明朝文学家张溥,幼时酷爱读书,所读之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表现苦读精神。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在路边设烟、茶,留过路人在此喝茶抽烟讲故事、说传闻,一旦听到有用的故事,旋即回家整理成文,集辑为《聊斋志异》,因此他将书屋命名为“聊斋”。著名画家李可染因受鲁迅先生联语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启发。开始画牛,并将画室命名为“师牛堂”。有一作家十分崇尚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遂将书房命名为“四为斋”。这些饶有情趣的斋号,或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奋发向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五、单纯昭示建筑名称,没有招牌的作用,如颐和园中的“畅音阁”“乐寿堂”等。
古人亭台楼阁宅第建好后,往往要在门头上悬挂匾额,一方面为建筑物命名,一方面彰显文化内涵。名亭如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绍兴兰亭、杭州湖心亭等;名台有陕西教稼台、武汉古琴台、徐州戏马台、青岛琅琊台等;名楼如南京阅江楼、江西岳阳楼、武汉黄鹤楼、嘉兴烟雨楼等;名阁如北京文渊阁、南昌滕王阁、烟台蓬莱阁、湖南天心阁等。古人的宅第成后,也会命名挂匾,如进士第、状元第、大夫第等,表明主人的身份,光宗耀祖。
六、表彰、酬贺一类的牌匾。旌表,是朝廷和官府对臣民的嘉奖。从先秦开始,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教化民众、引导风俗、宣扬封建礼教,对贤达、义夫、节妇、孝子、隐士等涌现出来的仁、义、忠、孝、节、廉等高尚行为、百岁人瑞等给予嘉奖。匾额、牌坊,是旌表的重要形式。匾额、牌坊上的文字,往往由皇帝御书。如“祖泽绵长”“义门济美”“一门节孝”“正己率属”“德大行远”“积德修善”“学界前驱”“明德惟馨”等,还有表彰贞女烈妇的贞节牌坊。得到朝廷匾额、牌坊的旌表,是莫大的荣誉,也是臣民们一生不懈的追求。
当然牌匾还有给老人的贺寿匾、君给臣的功勋匾、官员之间互送的庆功匾等。酬贺匾额,是古代高官贵胄、文人雅士间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试想,为同僚及其长辈祝寿,献上一面精致而高雅的匾额悬挂于厅堂之上,那是何等高雅光彩的贺礼呀!过去人家房屋高大,一般客厅在中央悬挂牌匾很气派,还透出文人气息,古人喜欢将这些有意义的事用匾额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像现代人给有恩于自己的人送锦旗一样。如今在一些古镇、古村落中还能见到这类古匾。如“杖国长春”“杖乡硕彦”“耄龄椿祜”“耄耋齐春”“大耋永茂”“硕德耄龄”“懿德古稀”“升平人瑞”“椿荣萱茂”“宝婺长辉”“慈竹长春”“萱帏日永”“齐眉双庆”“梁案永谐”“永锡尔类”等,这些匾额不仅制作精美,书艺精湛,而且四个字一组的词语颇值得玩味。
匾额用词含蓄,常常以代称表示人的年龄、性别和祝福。在儒家经典中,六十称耳顺、七十称古稀,八十称耄耋。《礼记》中又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之说,故匾额中用“耳顺”“古稀”“耄耋”“杖乡”“杖国”代表寿星的年龄。以“椿、萱”代称父母,以“慈竹”喻指母爱,以“懿德”“婺”代表女性。“婺”指北方玄武七宿中的婺女星,星群状如“女”字,故用“婺”代称女性。中国古代有梁鸿和妻子孟光相敬如宾的故事,所以以“齐眉”“梁案”为男女主人同时贺寿。
中国牌匾文化中的每一块古匾往往都反映了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家族的故事,每块牌匾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往往超出材质的价值。读匾如读史,匾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展示了历史文风、时政、地理、历史以及书法艺术的变迁。“以匾研史,可以佐证,以匾研诗,可得诗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