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轿车车身外流场空气动力学研究
2018-05-28胡树山刘荣娥
胡树山,刘荣娥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引言
汽车空气动力性能是汽车重要特性之一,它直接影响了汽车的动力性能、经济型、操纵稳定性和冷却通风、风噪声以及安全性[1]。因此,汽车制造行业一直致力于研究降低汽车的空气阻力系数 Cd值,以降低燃油消耗率,从而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2]。
降低空气阻力系数对改善燃油经济性极其可观,轿车气动阻力系数由0.42降为0.3时,混合循环工况下燃油经济性可提高约9%;而当车速达到150km/h时,燃油经济性改善可达 25%之多[3]。为了减少汽车燃料的消耗,现代汽车的外形设计越来越趋于流线型,使得轿车的风阻系数越来越小[4]。
1 模型建立
本文通过某款轿车四视图及外形尺寸,利用 CATIA V5 R20中影像草图功能模块,导入视图,再通过自由曲面和创成式外形设计功能模块进行正向开发。将上述视图文件中的主要外形尺寸进行整理,受计算机CPU运算能力的限制,按1:5比例计算得到模型外形参数尺寸,如表1所示。
对实车做了如下简化:忽略车身外部突起物如后视镜、刮雨器等部分;将轮胎简化为无辐板式实体轮胎;且对车身底部做了简化,如图1所示。
表1 模型参数
图1 轿车整车建模
CATIA V5 R20软件提供了丰富的曲面分析工具,能够精确控制曲面质量,在建模过程中,所有曲线都须做质量分析,特别是给车身覆盖件做铺面的曲线,必须达到要求。本模型车身表面的曲面都达到A级曲面的标准。
通过车身光顺性分析[5]可知,从每个曲面来看,走势顺畅、非常连续,没有出现突变的部位;过渡曲面与其相邻的曲面过渡流畅,没有间断,较为美观;从整体效果来看,高亮线排列比较均匀且都是连续的,纹理过渡平滑自然,曲面光滑平整,造型整体效果较好,整车的表面质量很高。
图2 等照度线映射分析
图3 环境对映分析
2 控制方程
2.1 质量守恒方程
任何流动问题都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又称连续方程。按这一规律质量守恒方程如下:
式中:ρ为密度;t为时间,u、v和w分别为速度矢量在x、y和z方向的分量。若流体不可压,ρ为常数,则方程变为:
2.2 动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也是任何流动问题都必须满足的守恒定律,即牛顿第二定律。按这一规律,在x、y和z方向上的动量守恒方程如下:
式中:p为流体微元上的压力;τxx、τxy和τxz等分别为因分子黏性作用在微元体上的黏性应力τ的分量;Fx、Fy和Fz为微元体上的体力。
2.3 能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定律是含热交换流动系统必须满足的基本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方程如下:
式中:cp为比热容;T为温度;k为流体的传热系数;ST为流体的内热源及由于黏性作用的流体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部分,有时简称ST为粘性耗散项。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若热交换量很小甚至可忽略,可以不考虑能量守恒方程,这样,只需联立求解连续方程和运动方程即可。
2.4 湍流控制方程
一般认为,无论湍流运动多么复杂,非稳态的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对于湍流的瞬时运动仍然是适用的。因此,不考虑压缩流动,使用笛卡尔坐标,速度矢量在x、y、z上的分量为u、v和w,湍流瞬时控制方程如下:
3 车身外流场数值模拟计算
3.1 计算空间建立
计算域尺寸的确定其实就是确定“模拟风洞”的大小。其在建立计算域尺寸大小的时候最主要的考虑就是阻塞比φ对汽车气动特性的影响,阻塞比φ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ref表示轿车迎风面积;WC表示计算域的宽度;HC表示计算域的高度。
关于计算域尺寸的确定,参考了相关文献,设车身长度为L,车身宽度为W,车总高为H,为了尽量解除数值风洞的有限体积对车身外流场数值计算的影响,计算域设定车前部为3L,车后部为6L,长方体高为6H,宽为6W。具体计算域尺寸参数设置,见表2。
此方案的阻塞比φ大小为2.3%,满足SAEJ1252推荐的模型风洞的阻塞比小于5%的要求[6]。
表2 计算域相关尺寸数据
图4 CATIA计算域半剖模型
3.2 网格划分
图5 计算域的网格划分
图6 对局部加密处理
图7 车身表面的网格处理
靠近车身以及车身与地面之间的计算区域由于流动比较复杂,也是研究的重点区域,采用较密的网格划分,这样有利于流场的分析。而在远离车身的计算区域,希望网格生成尽量简便,节省机时,采用较稀疏的网格。最后,网格总数为1209433,节点数为218887。
3.3 软件参数设置
1)在本文计算当中,边界条件设置可见图8,具体参数如下:
(1)入口边界:取车身前远端面为入口边界,计算时给定入口速度条件为25m/s。
(2)出口边界:取车身后远端面为出口边界,边界条件设置压力出口。
(3)固定壁面条件:将车辆模型外表面设置为固定壁面,满足固定壁面无滑移定律。
(4)由于计算机配置有限,无法进行过于复杂的计算,故不考虑地面效应。
图8 边界条件设置
2)设定介质物理参数
因为汽车的行驶速度通常为0-300km/h之间,流体介质只为空气。马赫数对于普通轿车来讲远小于 1,因此可以认为空气是不可压缩的,且不考虑空气物理参数值的变化,即空气的温度、粘性和压强不变[7],如表3所示。
表3 空气物理参数
本文选择标准k-ε模型作为计算的湍流模型,迭代方式采用SIMPLEC算法,离散格式为二阶迎风格式[8]。
4 结果分析
4.1 气动阻力
根据建模的坐标系方向,y方向为气动阻力方向,选择y方向(0,1,0),显示出车身模型在数值模拟计算中所受到的气动阻力值,如图 9。同理,选择z方向(0,0,1),即可显示车身模型在外流场模拟中所受的的气动升力值,车身模型在外流场模拟中所受的气动升力值,如图10。
图9 计算结果(一)
图10 计算结果(二)
4.2 流场图形分析
(1)速度云图
根据图中的箭头疏密程度和颜色可以看出,气流从车头到车尾的空气流动形态。气流在撞击车头后分为两股,一股顺车身模型的引擎盖流向挡风玻璃,另外一股向下沿车身从底部流走。
图11 对称面速度矢量分布
在车身上部分的气流在引擎盖端缘开始加速,由于受到前风窗的阻挡,气流迅速减缓,并形成一个小的阻滞区,然后速度开始增加,在前风窗与车顶相接处达到最大值。之后,在车身上面的气流速度略有减小,但是数值仍然较大。当气流到达车顶与后风窗相接处的时候,气流速度减小,并发生分离现象,在车身尾部形成了一个涡流区。
在车身下部分的气流则从车身底部和路面之间强制通过,气流并未在车身尾部直接流走,而是沿汽车尾部与车身上表面的气流汇合,并形成涡流区域,因此产生很大的阻力。
图12 对称面上速率分布图
图12是对称面速率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尾部有负的速率分布区,图中尾部蓝色区域,即回流区。由于扰动过大,车身底部表面边界层很快发展成湍流边界,且迅速增大甚至充满整个车身模型与地面间的空间。从图中还可以明显看见车身表面气流速度为零,这是附着在车身表面的一层边界层,而且从车身上部流出的气体速度明显高于车身底部流出的气体速度,这两种气流速度的不同,导致了车身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2)压力云图
根据两个云图可以看出,在汽车头部及四个轮胎的迎风面呈深红色,可见气流受到垂直方向的阻值降为零,全部动压转换为静压。流向车身上方的这部分气流在流过前风窗下边缘时,受到阻力,转化为静压,可见前风窗角影响重大。所以在车身设计时,前风窗应尽量平躺,采用大倾角设计。
图13 对称面上的压力分布图
图14 车身表面静压力分布图
在有一定斜度引擎盖上流过的气流速度仍然较快,所以在引擎盖起缘处压力仍为负值,导致该处负压区的产生。当气流到达引擎盖和前挡风玻璃相交处,挡风玻璃的存在致使气流速度降低,形成一个滞区。而且在滞区中有内部涡流的产生,所以该区具有正压力。后风窗处由于顶部的气流受到行李厢的阻碍,所以受到阻力增大,形成局部正压区。
(3)头部气流
由矢量图可以看出,气流在受到车头阻挡后,速度下降很快,几乎到接近于零,并导致阻滞区的形成。速度急速下降后的气流在此处分为两股,一股经引擎盖向上流动,并在前风窗与引擎盖的相交处发生分离,阻滞区再次形成。由于上翘角影响到车身底部与车头前端的过渡区域的气流,致使车身底部气流通过速度较小。
图15 车头对称面速度分布图
(4)尾部气流
在车身尾部存在有两个旋涡,在车身上面形成的大旋涡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车身下方形成的小旋涡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因为当远方的气流流经整个车身后,两股气流中的大部分气流会在身后很远处交汇成一股气流,所以在交汇之前有一段很长的负压区。受负压区的压力影响,从车身顶部和车身底部流出气流中的各一部分气,会被吸进负压区。从而产生了这两个按不同方向旋转的旋涡,这也是气动阻力的最主要来源。
图16 车尾对称面速度分布图
由图17可以看出,湍流动能基本集中于汽车的尾部分离区域,虽然流速较低,但由于受到分离扰动的影响,气流流动紊乱,从而湍流动能比较大,致使湍流耗散率也相对较大,湍流动能最后都转化为热能耗散掉,这也使汽车克服空气阻力多做功。因此要改善汽车的气动性,就应该控制尾涡系数的强度,减弱它的湍流程度,降低气流的湍流能量消耗。
图17 汽车尾部对称面湍流动能分布图
4.3 结果计算
由图9、图10,得到原始模型的结果数据为:
利用CATIA软件得到在y方向的投影面积,如图18。即迎风面积为:
图18 车身模型在y方向的投影面
阻力系数:
根据企业报道,该款实车阻力系数为0.321。
误差为:(0.321-0.317)/0.321=1.2%。满足工程分析需要。
5 优化方案
对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影响因素有:前部上翘角(A),前风窗角(B),后风窗角(C),尾部上翘角(D)。其中前部上翘角主要影响汽车车身底部的气流分布;前风窗角主要影响在车身上部的气流分离点;后风窗角主要影响汽车车身的尾部气流分布,尾部上翘角主要影响气动阻力大小。对A、B、C、D四因子分别提取大、中、小三种水平,生成车身三维模型。构造正交实验表,如表4。
表4 正交实验表
借鉴了相关研究经验[9],在此范围分为大、中、小三段,分别取代表值。数据的参数分类如下:
A:4-8,9-11,12-16。取7、10、14计算。
B:25-28,29-32,33-36。取27、30、34计算。
C:21-24,25-27,28-31。取22、26、30计算。
D:5-9,10-12,13-17。取7、11、15计算。
由此得到的参数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模型计算数据表
根据表5的影响车身气动性的相关参数建立车身模型。图19为选定第1组数据建立的参数化模型。
图19 第1组参数化模型
将模型导入数值仿真软件,得到各个参数模型所受到的气动阻力和气动升力整理如表6所示。由公式计算得到车身模型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整理后如表7所示。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燃油消耗和增加附着力,所以要选择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都相对较小的参数组合。对比可知第 4组和第7组系数值较小。
表6 参数化车身模型计算结果
表7 参数化车身所对应的阻力和升力系数值
可知,四个关键参数的取值范围为:A是 10~14°,B是27°,C是26~30°,D是11~15°。
选定A为12°,B为27°,C为28°,D为13°。对该优化后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选定上述参数后的优化车身曲面如图20所示。
图20 优化后车身曲面模型
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优化后模型车身外流场气动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
优化后结果数据为:
升力系数:
6 结论
(1)在车身上部分的气流在引擎盖端缘开始加速。在前风窗与车顶相接处达到最大值。当气流到达车顶与后风窗相接处的时候,气流速度减小,并发生分离现象,在车身尾部形成了一个涡流区。
(2)在车身下部分的气流则从车身底部和路面之间强制通过,气流并未在车身尾部直接流走,而是沿汽车尾部与车身上表面的气流汇合,并形成涡流区域,因此产生很大的阻力。
(3)由压力云图显示,前风窗角影响重大。可采用大倾角设计。
(4)要改善汽车的气动性,就应该控制尾涡系数的强度,减弱它的湍流程度,降低气流的湍流能量消耗。
(5)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优化模型。即:A为12°,B为27°,C为28°,D为13°。
参考文献
[1] 张国忠,赖征海.汽车空气动力学与车身造型研究最新进展[J].沈阳大学学报,2005(6):40-43.
[2] 陈振明,尹华鑫.改善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措施[J].公路与汽运.2007(5):4-6.
[3] 徐永康.汽车气动升力的实验与仿真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4] 徐勋,许涛.汽车外流场的数值模拟[J].内燃机,2012(3):26-28.
[5] 李学志,李若松.CATIA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Guilmineau E.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low around a realistic gene-ric car model[J].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ssenger Cars Me-chanical Systems,2014(2):646-653.
[7] 张伟.EQ1118GA 运输车外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6.
[8] 安震,李旭,李居莉.某轿车外流场数值模拟与分析[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2(12):48-52.
[9] 龙钢.某车型车身造型设计及空气动力学仿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