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
2018-05-27黄宇梅
黄宇梅
摘要:贬谪文学蕴涵着贬谪者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为高尚的爱国情操、豁达的人生襟怀,不屈的守正精神、执着的理想追求,这些对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爱国情操;豁达襟怀;守正精神;理想追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2-0047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种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有涉及,学习这类文学作品,教者往往着眼于它的审美价值而忽略了它的德育功能。古人云“文以载道”,传道应是文学的首要功能,那么“贬谪文学”的“道”,亦即它的德育价值何在呢?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操
受儒家入世传统思想的支配,贬谪文学作家大多怀抱“济苍生,扶社稷”的伟大志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他们太爱国忧时,关心民生疾苦,才导致了他们的被贬,但是,即使在失职无位的处境下,他们仍然痴心不改,爱国爱民情思以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这么说,“忧国忧民忧时局”是他们最可宝贵,也最感人的一种品格。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如此高才却招致小人的嫉妒,几经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屈原终被贬斥放流。然而就在这样尴尬的境地中,他仍然自觉地,主动地背负起沉重现实的十字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不念及自身处境,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明知再也没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舞台,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
李白作为一代浪漫主义诗仙,被贬后“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怀抱;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抒发了慨当以慷的爱国激情。
苏轼被贬密州仍豪情洋溢:“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为国效力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
可见,爱国主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情,是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终身,至死不悔的一片赤胆忠心。关爱国家与人民,就不能仅以自己的荣辱为重,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心中时时装着国家与人民,就不会以自己的处境为意了。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襟怀
由于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贬谪文学作家在其宦海生涯中大多不断地西去东来,南迁北徙,尝够了人生的苦味。政治牢骚与思乡之情常常交织在他们的胸中,使之思绪万千,心潮难平。然而他们却能够不在牢骚与哀愁中沉沦,积极调整,恢复自我感觉的平衡,显示出了豁达的人生襟怀。
苏轼便是典型。被贬黄州,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在悲苦的生活环境里,却能变苦为乐,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词人即景抒怀,造物者无尽的清风皓月,使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而愿与造化同乐,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飘然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正是因为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自慰,使他在《定风波》中寻到了逆境人生的生活真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风雨”到“烟雨”只一字之差,然而它体现的是人的生活力量。人生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如何把刀剑相逼的“风雨”变为审美对象的“烟雨”,诗意的生活着。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或是陷入困境,这个时候陷于痛苦不能自拔、自暴自弃抑或是逃避,都不能解决问题,唯有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才是明智之举。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理想追求
理想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光芒,为理想而奋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得以摆脱平庸苟生的伟大精神。有理想的人生是幸福的,身处困境而能初衷不改、孜孜以求,则更是可敬的。贬谪文人不甘沉沦,努力追求实现其人生理想的精神,使他们的人生因为被贬而价值无限。
在溷浊的环境中,屈原没有低头,没有屈服,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意思是说理想的追求是任重而道远的,只要是我所热爱的,我所追求的真理,那么纵使让我死上九回死上多次我也绝不后悔,哪怕把我五马分尸我也绝不改变,“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啊。这种为理想九死未悔的精神,成为后世,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效法的一种节操、一种人格。
今天,捧读这些经典,我们发现里面是神秘的,里面更是神圣的。我们意识到的不只是经年的不朽和硬质的美好,更是那精辟的阐释:爱国、豁达、守正、追求。优秀的诗篇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更重要的是诗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熏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让学生受用终生。
正是因為这个原因,我们呼吁中学古代贬谪文学的教学要关注其德育价值,要从繁琐的文言串讲中走出来,从见文不见人的教学中走出来,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去教,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我们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掠过时空的隧道,直接与这些人格高尚的人们对话,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养分,去发展自己健康的个性,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广西藤县第五中学 5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