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18-05-27刘芬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7期
关键词:分级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

刘芬

[摘 要]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针对目前分级教学的不足,根据多年的课程教学经验,结合云南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微课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讨论了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及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既能提高教師的职业技能,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微课;翻转课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7. 088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7- 0214- 03

0 前 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本科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本科学生只有在入学初期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相关应用,在后续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获得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随着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科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但是,根据本校每年新生的分级测试结果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各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每年入学的新生中,还是有极大部分的学生在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来自不发达的山区,在本科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如果所有学生都统一教学,自然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啃不动”的情况。

第二,分级教学,教学效果不好。

本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级教学。即,在新生入学时组织了计算机基础的分级测试,并按照测试的结果进行分级,测试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Ⅱ级班学习,较差的学生进入Ⅰ级班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分级之后的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教学对象层次不一,目标不明确,基础好的学生上课觉得都是自己以前就学过的,而基础差的学生还是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第三,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教学时间非常有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广泛,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数制转换及信息编码、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如果要考虑到基础不一的学生的接受程度,那么教学时间就更加紧张了,教师整个学期都在追赶教学进度。学生上一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又开始了新的内容。

第四,没有提供相应的学习机制,保证学生课后的学习。

既然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那么就应该督促学生利用好课后的时间。虽然教材中配备了相关的视频,但是没有相关的机制促使学生使用视频;教师上课时“满堂灌”,有无视频都一样。视频内容和课堂内容没有区分,不能保证学生课前的学习、课后的复习和提升。

这些问题给本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一步探讨,以期望找到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有的高校已经不单独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只需要通过测试,就可以拿到该课程的学分。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展开了研究,开始关注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等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可以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就本校来说,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比如生源、教学的软硬件条件等,进一步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2 微课及翻转课堂简介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的简称。微课程来源于自美国戴维·彭罗斯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授课”的概念。国内胡铁生在2010年首先提出微课概念,并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微课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来讲授某个短小精悍的内容,具有主体突出、形式多样、短小精悍、教学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微课不但可以满足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需要,还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但是国内的微课研究注重在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上,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可译作“颠倒课堂”。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nis)提出并进行了教学应用。课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课上教师引导学习并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种模式对于促进知识深化,改进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国内对微课研究的不断重视,“应用研究”将是国内微课研究的热点内容;各级各类的教学应用及教学效果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热点,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相关性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生源和课程的课时、实验环境等,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思路。

3.1 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

学生基础不一,可以利用学生课后的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基础的内容,而课堂上进行内容的强化。微课可以解决学生基础差的问题,翻转课堂可以实现内容的深化。

由于微课要求短小,必然会削弱知识间的关联度,学生课下学习微课导致师生间情感交流少。而翻转课堂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既能加强知识点的联系,又能弥补微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少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积极作用,则需要重视课前基础知识传递的内容及形式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微课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3.2 微课及翻转课堂设计的可行性

微课设计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短小精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广泛,各章節之间联系较弱,梳理出各章的知识点并构建出课程的知识点体系结构,根据知识点设计并制作微课。每节微课的时间设计为10~15分钟,方便学生利用平时的碎片化时间来学习。翻转课堂设计中,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设计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使用案例来加强微课中各知识点的应用及内化。

比如Word软件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长篇文档的排版,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文字及段落格式、表格、图文混排、页眉页脚、节、样式、题注、脚注及尾注、目录和大纲等。微课设计中,将每个知识点制作单独的微课,而在翻转课堂中,设计长篇文档的排版并同时应用到所有知识点。

现在,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比较高,即便没有个人电脑的学生,学校实验室也提供了免费的上机时间,所以学生在课下,自己学习微课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是可以保证的。

3.3 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

微课分为“课前预习型微课”、“课堂讲解型微课”、“课后复习型微课”三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设计“课前预习型微课”和“课后复习型微课”。通过“课前预习型微课”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有针对性学习,解决基础知识差的问题。“课后复习型微课”用于总结、拓展知识点和技能点,帮助学生巩固复习,达到查缺补漏效果。具体实施过程如图 1所示。

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课程开发、教学组织和反馈、评价、总结三个阶段,其中教学的反馈、评价和总结,又促进了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的改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回路。教学组织又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安排。课前和课后的学习都是学生自学微课,课上是由教师组织翻转课堂。

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主要工作,需要提交或使用的材料以及参与的角色都在图上列举出来了。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能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结 语

通过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特点,利用微课和翻转课堂优劣势互补,进行课上、课下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解决教学时间不足、学生课前弥补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翻转课堂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师课堂引导学习,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基于微课并结合翻转课堂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对于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有积极的作用。但此教学模式如实际实施的话,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如微课制作、翻转课堂设计、学生成绩判定、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亮.大学计算机基础“多模”翻转课堂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5):224-225.

[2]赵慧,蒋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7-99.

[3]韩燕娟,慕明涛.从研究热点变化看我国微课发展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的词频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3):17-19.

[4]张方方.“微课"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11-113.

猜你喜欢

分级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
浅谈完善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关于音乐学专业钢琴技能课分级教学的思考
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