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间微公益发展困境及路径探寻

2018-05-27杨娜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间组织政府

杨娜

[摘 要] 微公益是民间组织适应网络社会治理的需要产生的一种公益创新行为。微公益借助网络化媒体嵌入公益领域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公益的新型模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制度环境的不健全、政府与民间组织权力边界的不确定性以及微公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均是影响微公益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在社会自治基础上的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自我管理和政府良好管理相配合的优势,是破除我国微公益发展困境的重要出路探寻。

[关键词] 民间组织;微公益;政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7. 071

[中图分类号] D6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7- 0173- 02

1 引 言

“微公益”在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最类似的是“社会化媒体筹款”(Social Media Fundraising),即慈善组织利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工具进行的公开筹款活动。微公益本身是一种公益行为,它与传统的公益模式不同,微公益注重发挥众多微小参与主体的力量,采用简单、娱乐化的参与方式以及强调公益价值理念的塑造。微公益的发起方既可以是个人、企业以及草根组织,也可以是一些较大的官方公益组织或社会团体。本研究中的微公益主要是指那些未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自下而上成立的民间组织的公益创新行为。

随着我国网络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微公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微公益不仅对民间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丰富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内涵和外延。但是,由于我国的微公益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旧面临着非制度化等生存困境。微公益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微公益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更好地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培养公众的慈善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本研究从我国民间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语境出发,客观分析微公益作为民间组织公益创新行为所面临的挑战,试图探索促使微公益良性运转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展现国家与社会关系新样态。

2 我国民间微公益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2.1 政府与民间组织权力边界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结构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地带,由于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新型治理结构在中国缺少传统,在搭建政府与民间组织良性互动关系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体现出对全能政府主导下旧式管理结构的路径依赖[1]。由于我国缺乏对国家权力边界的明确界定,这将导致民间组织发展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其自主空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治理需求和让渡的空间范围。在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下,民间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特殊之处。虽然与官办公益组织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不同,民间组织及其微公益行为与政府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国家重视微公益的发展,微公益在弥补传统公益不足、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传播微公益理念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监管微公益发展,由于民间组织规模小、数量众多、自我管理水平不足,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出于政府和民间组织权力边界的不确定性,政府如何监管微公益以及监管的适度性问题值得在实践中探寻。

2.2 微公益游走在政府监管的边缘地带

目前,我国公益慈善相关的政策法律严重滞后于微公益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民间组织必须首先找到业务主管单位,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出于自身资源的限制和承担一定政治风险的压力,很多政府部门都不愿意接收民间组织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由于民间组织获得合法身份的门槛较高,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转而到工商部门注册为企业,还有的甘冒不登记注册的风险[2]。作为微公益发起主体的草根民间组织,“注册难”现象严重制约着民间组织发展。民间组织从事的网络募捐活动很容易被认定为非法活动,从而无法接受公众的捐赠。依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只有公募基金会才可以开展公募活动,民间组织或个人往往不具备发起募捐的法律资质,因此,微公益项目的募捐活动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身份合法性的质疑。

2.3 微公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2.3.1 公益服务专业人才匮乏

制约我国微公益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公益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微公益项目如果缺乏专门的从业人员运作而过度依赖零散化志愿者的力量,那么其可持续发展将很难延续。目前,我国微公益活动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各个环节缺少相应的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多是依靠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奉献精神,其专业性、规范性和稳定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其时间、精力等因素不容易长期延续,导致微公益的开展很容易因志愿者个人的问题受阻。同时,我国公益领域从业人员待遇保障严重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3]。

2.3.2 微公益发展的透明化、规范化有待提升

由于微公益在我国缺少合法律性,当下促进其发展的最优策略在于公开、透明相关信息,以保证其发展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目前中国慈善事业整体面临信息透明不足的诟病,微公益作为一种公益新形态,其公开透明属于民间组织公益创新的初级阶段。当下,有的微公益项目尚未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导致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被迫提前终止。还有的微公益网站建设水平较低,缺少專门的人员维护,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形式单一,互动模块形同虚设。

3 构建政府与民间组织良性互动新常态

3.1 民间组织自我管理,提升微公益水平和能力

微公益是一种公民自主自导的公益新模式,微公益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终究需要依靠民间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民间组织推动微公益的发展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考量和反思,通过借鉴官方慈善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民间公益行为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民间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3.1.1 民间组织应具备有效的微公益定位

我国民间组织在法律资质、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公众对种类繁杂的民间组织从事的公益行为往往会产生质疑。微公益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现阶段,解决微公益发展困境的必备条件是进行有效的目标定位,准确认知救助目标群体、救助内容、救助形式以及救助效果。民间组织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提升民间组织的公信力。与此同时,微公益项目的开展还应进行科学性、合理性论证,规避一些可能操控的问题,推动微公益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3.1.2 加强民间组织公信力建设

微公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民间组织加强自身公信力建设。由于微公益项目基本上是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进行,捐助者对民间组织的信任程度、认同程度是影响微公益发展的重要因素[4]。民间组织只有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及时、透明地公开微公益项目运作情况以及财务信息,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目前我国公益事业方面的法律滞后于微公益发展的现状,这种信任关系的维系需要民间组织加强自律,自觉向社会各参与主体公示信息并接受监督,面对公众的质疑,也应及时、合理回应。此外,民间组织公信力建设还应注重提升微公益项目的执行能力,达成既定的公益目标,增强公众的公益信心。

3.1.3 提升民间组织网站建设水平

微公益离不开网络平台的运作和支持,提升民间组织网站建设水平,是保障微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微公益方便快捷的背后蕴藏着一系列网络交易的风险,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给微公益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民间组织应安排专职技术人员从事网站的建设和维护,避免出现由于网络安全漏洞导致的捐赠信息泄露事件。在此基础之上,民间组织还应注重微公益网站内容、形式的设计,网站内容应及时更新、成立互动交流模块,为公众提供信息咨询和帮助。

3.2 政府规范、引导微公益发展

与传统公益相似,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政府与微公益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微公益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社会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其健康成长。政府如何有效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引导、规范民间组织微公益行为是当下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体现。

3.2.1 进行捐赠人教育,发挥社会合力

捐赠人教育是一直被忽视的公益领域,“伪公益”在我国当下公益领域的的蔓延以及民间组织运作微公益项目的能力不足,部分是由于公众缺少慈善常识,对于公益事业的不理解造成。政府在引导微公益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观念层面上重视捐赠人教育,在对捐赠人进行公益慈善常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微公益理念的宣传,使参与微公益行为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微公益扎根于民间,应发挥社会合力推动其走上规范化、专业化之路,尤其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对微公益的监督作用。政府应畅通公众对伪公益行为的投诉渠道,鼓励新闻媒体对民间组织及其活动的监督,为微公益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2.2 尝试构建微公益的管理机制

微公益作为公益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健全,微公益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指引。从实现方式上来说,政府只有通过建立制度化的保障,尝试构建微公益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微公益行为的良性、健康发展。由于草根民间组织难于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政府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微公益管理机构,加强对微公益项目各阶段的管理,引导其与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为网络募捐活动赢得合法性和公信力。出于对微公益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政府应加快慈善法的出台进程,制定关于微公益发展的专项法规,为微公益的长远发展提供建设性指引。政府还应建立微公益的绩效评估机制,对微公益项目的执行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微公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4):62-64.

[3]黄晓勇.民间组织蓝皮书: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王睿.我国微公益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政府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实践能力与实践方式分析——以2014—2017年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年度十大事件为例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株洲市民间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分析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NGO对外援助的支持与规范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
我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
关注外因 完善自我 促进民间组织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