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大学语文教学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2018-05-26黄丽萍

东方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强化大学语文教学

摘要:“大学语文”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认为要着重从强化母语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几方面强化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强化;大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一笔无法计量的财富。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典籍,精彩的文化艺术,智慧的哲学宗教,还有道德伦理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粹和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为了民族的振兴、历史的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杰出的历代作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光大辉煌,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基和立人之本。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大学语文”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学生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阅读,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

要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大学语文也要加强课程自身的建设。

1.强化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

“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就是祖国,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豐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2.强化大学语文教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导向性资源平台。

大学语文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内容延续,也不是文学专业知识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技能的补偿和提升,而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为此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文本;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经典作品是其中的重头戏。像《大学》《论语》《尚书》《周易》,还有优美的诗词、散文和古典的小说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教师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授课的媒介,能使学生深刻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感受到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强调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引领者。

大学语文教师是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大学语文教师要的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授课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去分析作品中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跳出单纯文学赏析的老圈子,追求别开生面,以开放性的眼光启发学生多角度看待事物。大学语文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联系实际,鼓励创新;不仅立足分析文化现象,更着眼于培育人文精神;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学、文化史的了解,更教给学生“以史为镜”来分析当下问题,认识当今社会。在教学手段上,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传统文化。以教材为依托,以互动式教学为主,把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上走出来,提供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当然,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我们应寻求一条更加科学有效的路径,让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8.

[2]杨晓敏.高校语文教育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9):12-13.

作者简介:黄丽萍,江西工程学院公共课部 副教授。

猜你喜欢

强化大学语文教学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