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

2018-05-26黄佳影刘欣悦

卷宗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

黄佳影 刘欣悦

摘 要: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观念逐渐扩大影响。大学生们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更多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关心,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不存在明显的弱化现象,主要问题在于行为与认知上的不统一,自身的价值追求也就局限于自我、个体。在这种严峻的现实情况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从制度建设、文化氛围建设、德育效度、社会接轨等角度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时代特征;高校文化建设

新时代下,物质条件基础飞速发展,日益膨胀,作为其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则催生出日新月异的时代精神为其保驾护航。然而物质与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发展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一方发展滞后从而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轨迹。习近平为在杭高校学生作报告时指出:“大学生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周围的人和更多的人负责,进而对民族、祖国、社会和人类负责,做一个有价值、负责任的人。”因此,研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論意义: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理应具备相关极具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内涵的思想理论的指导。通过对相关理论成果的整理和系统化形成科学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体系,进而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思想理论的教育和引导,为具体实践的实施做好理论的基础和保障。

实践意义:当下处于新时代下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纷繁复杂,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生不定量的冲击和影响,要用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地引导,指导他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树立整体观和大局观。

本论文将通过(1)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观现状分析;(2)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

任意识的对策与思考——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得出一定结论,实现论文研究的意义。

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1.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事物及其发展有强烈的相关态度。属于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自然反应的一种行为。1由此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指的就是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群体其自身对社会责任感的主观看法和实践的意愿。责任意识更强调把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当代大学生对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是否有清晰的认知,能否正确判断客体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并有意愿和内动力让自己的实践活动符合社会责任的主旨精神。当代大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社会责任意识大致为以下几点:自我负责意识、文化传承意识、志愿者服务意识、社会关怀精神意识、环保意识等。

1.2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物质基础催生出与之共生独树一帜的时代精神,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亦是如此,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会被赋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再是一味地从社会国家利益、国际关系、人类发展命运等大局观出发,更多地倾向于从满足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利益出发,追求更为个性化的价值理念。当然,这仅仅是整体比重上的倾斜,并不意味着往昔那种“牺牲小我,实现大我”,乐于为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觉悟不复存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确实对一些沉重严肃的话题不似以前那么在意,但也不是弃之于不顾,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考量因素,形式上也更为多元化。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大前提并不能简单地给当代大学生贴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标签,兼顾国家社会利益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当代大学生所不懈追求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当代大学生时刻都在大公无私与私利私欲之间徘徊犹豫,努力找到两者之间的道德平衡点。

1.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当代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突出,但自我定位不清,在将意识转化为实践时多有犹豫和动摇,不坚定,需要从外界获得一定帮助。调查中,有9.32%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问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包含哪些内容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的意义所在时,个人自我方面的内容占有绝大多数比重。当代现实条件所迫,大学生们不得不更多地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个人未来前途不明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坚守肩负社会责任的初衷。几十年前那种为“大我”毫无顾忌地牺牲自我的革命精神在当下显得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不能生硬地套用于当代。

第二,当代大学生在展现社会责任感时存在着一定的功利目的。在调查中,对于志愿者服务和服务基层类工作,大学生们在表达初衷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以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极具社会责任意识的回答的同时,也表示有学分或学校学院要求以及丰富自己履历的“不纯”目的,而且比重在半数以上,不少大学生直接表示就冲着功利目的才进行的相关活动。这与第一点的原因大同小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产生扭曲,如: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竞争等观念。2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利益放在社会责任之前,至于这二者在权衡中所占的比重就要看大学生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高校为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以一定的奖励为“诱饵”,更大程度地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希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意识,扭转初衷。

第三,当代大学生对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出于猎奇心理和对新潮的追求,对“洋节”的重视程度远大于中华传统节日,略有些崇洋媚外、本末倒置之嫌,看似只是过个节而已,却暗藏着对传承传统文化责任意识的缺失和淡漠。

第四,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传媒责任意识较弱。调查中,占比最大的29.75%的大学生表示最关注的是文体娱乐新闻,虽然关注国内外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比重与之相差不大,但也只能感叹“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同时调查显示6.81%的大学生会选择做“键盘侠”以此为发泄,另有19.71%的大学生选择不予评论,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正如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所说:“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士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如何才能避免当代的大学生“娱乐至死”,网络传媒的影响力需要好好利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五,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其行为不统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假大空的口号谁都是朗朗上口,随时随地都能吟上两句以表明自己良好的修养素质,往往做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套或是标准有所降低,这也就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个群体社会责任意识的整体状况以及高校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状况的评价都成对半开的情况,一半相对乐观,另一半就显得不太满意,态度消极。这就凸显了教育宣传上的问题,太过理论空谈化,在付诸于实践时就显得实效不大。

2.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与思考。

2.1 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必要性

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生活习惯、自我调节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3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重点基地,如若不加以重视,将很大程度上扼杀挫伤大学生们襁褓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任务列入教育发展的重点行列。4“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均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国民教育的首要重点任务来抓。高校作为大学生重点培养的基地,足可见注重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2.2 高校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新时代精神下的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策略

第一,完善大学生志愿活动与学分奖励相挂钩的制度,加强志愿活动的管理和思想意识的强化工作。斯金纳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中指出,通过奖励给予的对行为的强化是一种培养良好行动的有利手段。5赋予志愿活动以一定的奖励措施虽然多少使大学生的参与动机不单纯化,但无疑也是吸引大學生参与的重要手段。先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期间宣传相关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使志愿活动丰富多彩,内涵深刻,从而感染大学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参与其中,从内在树立其志愿者服务意识与社会关怀精神意识。

第二,加强高校文化氛围建设。大学生处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思想、行为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6校园中,小到随处可见的标语、垃圾桶的设置位置,大到整个校园的建筑设计,方方面面都要体现着环保和人性化,让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大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能轻松地保持下去,稍弱的能在视觉的直观刺激下反思并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知道,当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成为常态(“中国式过马路”),就会使负责的行为成为异类,让人没有坚守的勇气和道德的约束。

加大高校有关传统文化活动力度,当代大学生相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更热衷于过洋节,学生组织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取向往往会在洋节注入很大的心力去组织活动或装扮校园,相比之下颇为冷落更有我们中国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这一不正常现象一定要努力去改变。当代高校学生活动很多,但真正排除娱乐性活动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却为数不多。大多数高校对学生活动没有系统化的规划,活动多却杂乱无章,无法达到效果的累积。建议每学期都制定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企划,使活动形成体系,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教育,进一步树立大学生文化传承责任意识。

第三,加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度与整体引导。当代高校所创设的大学生思想理论公共课(马原、思修等)普遍都过于枯燥理论化,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这类公共课感兴趣,怎样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是当务之急。让教学方式多元化,多加入与学生的互动,教材不仅局限于书本,多利用时事热点引发大学生的探讨与思考,可适当将公共课转化为专业课以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相关思想理论教育的更系统化深层化。

加强高校新媒体建设,完善高校间互联合作畅通。首先在独立的高校内就要注重官方传媒的管理,发挥其在大学生中的舆论影响力,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时事热点、国际形势的了解和看法,加强大学生“国校我”紧密联系的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各大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联系起全国众多的大学生,进行整体的教育规划与引领。

提供更多大学生与社会衔接的机会。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的庇护所,但如果完全隔绝了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温室中的花朵将经不起风雨,要创设多样的机会使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向学校寻求相应的帮助来坚定自我,避免初涉社会在迷茫彷徨中丢了原有的坚持。

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在实践中获得考验和锻炼,才能有所升华有所坚定。

参考文献

[1]张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4):33~34.

[2]王永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硕士论文,2012,(5):25~26.

[3]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9):60~6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1-18.

[5]石英.浅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西北教育学报,2010,(3):65~67.

[6]谢志远.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性的构想[J].教育评论,2010,(4):86~88.

作者简介

黄佳影(1996-),女,江苏南京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欣悦(1997-),女,江苏南京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与德育走向——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第30届学术年会综述
充分认识品牌时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创建水平
论合作社会的时代特征、治理模式与制度重建——基于《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的探讨
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时代特征看党的三次伟大“觉醒”
——学习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
浅析色彩的时代特征在传统花鸟画中的应用
论媒介融合环境下“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时代特征
“五老”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
岛礁区攻防作战的历史演变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