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病根都在家长身上
2018-05-26陈德兵
陈德兵
《珍珠》是孩子给我推荐的一本小说,约七八万字,相当于一个中篇,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作者汤素兰,我并不陌生,她的《笨狼的故事》系列是我经常向孩子们推荐的读物。《珍珠》这部小说,保留了汤素兰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清新、雅致、隽永、耐读。吸引我的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外,还有她那纯净的文字。我想,孩子们读这样的书,不仅会获得精神上的收获,更会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
《珍珠》这个书名带着一种寓意:孩子的成长就像河蚌一样,需要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沙子”,尽管这些“沙子”会带给他们伤害、痛苦,但是,他们也只能用巨大的毅力去包容和化解它——这才是真正的战胜了“沙子”。河蚌因为包容,所以孕育出了美妙绝伦的珍珠;人因为包
容,所以孕育出超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故事,带给孩子们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作为一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在欣赏这个美丽的故事和作者美妙的文笔时,也在思考这本书带给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启迪。
文中的主人公李阳(后来自己改名田李阳子),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可是却因为家庭的缘故,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倔强忧郁,似乎对身边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敌意。最后竟然因为自己的冷漠,带给家人巨大的伤害:奶奶骨折住院、妈妈差点自杀身亡。也给学校的领导、老师,以及自己的同学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委屈。
我们来看看阳子的成长轨迹吧:
阳子本来有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阳子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快乐而甜蜜。阳子上幼儿园时,有一天爸爸妈妈突然离开家,去了遥远的深圳,原因是他们希望到深圳工作,可以再生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这样不仅能满足一家人的“男丁情结”,而且可以躲避苛刻的计划生育政策。弟弟生下来了,爸爸妈妈却仍旧不能回来看阳子,因为一旦“泄密”,超生所带来的巨额罚款依然在所难免。就这样,在阳子最需要爱的这段时间,失去了父爱和母爱。而这个过程,居然长达好几年。阳子都上初中了,一家人都没能团聚。不管爸爸妈妈多爱阳子,不管爸爸妈妈打来多少电话,不管爸爸妈妈买来多少礼物,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阳子伤痛之万一。
好在阳子小时候还有疼爱她的爷爷奶奶。爷爷每天接送阳子上学放学,给阳子讲故事;奶奶每天给阳子扎辫子、做好吃的……阳子还能够感受到亲人的呵护和疼爱。然而,就是这一份温馨,也没能维系多久。阳子上小学时,深爱着阳子的爷爷因为重病去世了,阳子开始了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
面对伤心的奶奶,懂事的阳子极力鼓动奶奶进老年大学去学画画、打腰鼓。就在小学毕业前最紧要的一段时间,奶奶与王爷爷开始了一段黄昏恋。阳子沉浸在对爷爷的思念中,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王爷爷做她的爷爷。她觉得自己孤零零的,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爱。从此,她不仅对王爷爷冷眼相迎,就是对疼爱自己的奶奶,也以冷漠来对抗。本来凭运气已经上了本县最好的初中,但是她自作主张,非要到省城去读寄宿制贵族学校。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她要逃离这个家,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抗争。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让大人们警醒。没有一个人理解阳子的举动,没有一个人走进阳子的内心,没有一个人能解开阳子的心结,没有一个人来满足阳子的需要……阳子多么渴望得到家人的關爱,却没有一个人给她想要的关爱。于是,在第一个长假里,阳子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了学校,吓坏了奶奶,吓坏了爸爸妈妈,吓坏了老师……
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温暖的,阳子的爸爸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选择了团聚。
尽管阳子没有出现意外,尽管其他人也都平安,但还是有些问题值得我们追问和深思:阳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这些“叛逆”行为?阳子的命运难道不可以避免吗?生活中有些“沙子”的确不可避免,但是,那些人为的“沙子”就不能减少一些吗?
在我看来,阳子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最核心的问题是她失去了亲人的爱!首先,爸爸妈妈离开她南下深圳,她失去了爸爸妈妈的爱;接着,爷爷去世,她失去了爷爷的爱;然后,奶奶开始黄昏恋,在阳子看来,奶奶不如以前爱她了。正是这样一次次失去亲人的爱,阳子一步步封闭了自己,一步步学会了用冷漠来对抗命运。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奶奶没有发生令她反感的黄昏恋,她会这样吗?(老人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应该得到捍卫。但如果先和阳子沟通好,阳子也许不会那么反感。)如果爷爷没有去世,她会这样吗?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去深圳而是一直陪在她身边,她会这样吗?我想,绝对不会的!一个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孩子,脾气怎么会变得如此暴戾乖张呢?
所以,我说,孩子的病根一定在家长身上。我们现在做家长的,要么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爱,要么给了孩子过多的爱——溺爱。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会毁了孩子!大家都知道,谁的生活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沙子”。但是,我们更要知道,最致命的“沙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忽略!有些孩子,父母因各种原因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给予孩子关爱,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很多孩子父母健在,为何他们依然遭受着这样的折磨?
为了让孩子不“生病”,我们得首先做好父母!为了早日治好孩子的病,家长更要反省,我们哪里做得不够。中医说治病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而“本”就在家长身上。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