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翁”之意不在“酒”

2018-05-26陈德兵李庆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醉翁工笔速写

陈德兵 李庆

一、说说题目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课件出示)

生:(齐)《鱼游到了纸上》。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要分成几个活动。看看,第一个活动是什么?

生:(齐)说说题目。

师:我们的题目是——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有没有觉得这个题目有点怪,有点特别?

生: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师:那你现在知不知道答案?

生:是说他画鱼画得好,这是一个拟人句。

师:对了一半,但不是拟人句。他画得很好,所以说他的鱼游到了——

生:纸上。

师:假设,我们把这个题目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说,鱼画得——

生:很生动。

生:栩栩如生、新奇、形象、逼真……

师:那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

生:青年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我们刚才说的这些词语作题目,偏偏用“鱼游到了纸上”作题目呢?

生:生动。

师:为什么生动呢?一起说。因为鱼是在水里游的,现在说鱼游到了纸上,就会觉得——

生:不可思议。

师:就想——

生:赶紧读课文。

师:对,这样题目就更有吸引力了。假设,画的不是鱼,画的是别的东西,你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夸一夸画家?

生:老虎跑到了纸上。

师:老虎有没有可能真的跑到纸上来?

生:没有。

师:但是老虎跑到纸上,说明画得太像了。

生:竹子长到了纸上。

师:好!还有谁说?

生:青蛙跳到了纸上。

师:知道为什么这样说更能显出画家的画技高了吗?

生:因为夸张、逼真、栩栩如生。

师:说绕口令呢!(众笑)把本来不可能的事情,偏偏说成是真实的。这样的表达给人新鲜感,更能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来,再读读这个题目——

生:(齐)鱼游到了纸上。

【评析:陈老师的开场,简洁明了。紧紧抓住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感悟题目表达之妙。让学生仿照题目夸一夸,是很好的语言运用。这样的语言运用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对类似的语言现象更敏感。】

二、聊聊人物

师: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

生:青年。

师:一起看一看,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画技高超。

师:非常好。

生:五官端正。

(大家被逗笑)

师:长得很帅,对不对?文中有没有描写啊?

生:有。

师:用我们今天很流行的话说,这位青年的颜值相当——

生:高。

师:请你继续说。

生:举止特别。别人来西湖看金鱼,都是热热闹闹的,唯独他是安安静静的;别人看金鱼,一般看一兩次就够了,他却每周都来看,而且一看就看那么久;最特别的是,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影响不了他,他看得特别投入和专注。

师:非常好,举止特别。想想,从别的角度还可以怎么说?

生:聋哑残疾。

师:对呀,他是一个聋哑残疾青年。刚才,大家说了很多,有从外貌上说的,有从神态上说的,有从身体角度上说的,有从他的画技这个角度说的。再想一想,文中说他每个星期天都去玉泉公园画画,说明他——

生:认真观察。

师:认真观察,善于观察,非常好。每个星期天都去,从不间断,这需要——

生:毅力,坚持。

师:还有,假设你是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别人说什么你也听不见,你这个时候心情会——

生:伤心。

生:难过。

生:自卑。

生:悲伤、痛苦。

师:你还愿不愿意坐在这个教室里学习?

(生摇头)

师:愿不愿意跟别人接触?

生:不愿意。

师:相当自卑。那文中的青年呢?

生:很乐观。

师:对,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还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还拿起了画笔,表现美、创造美。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举止特别,清秀帅气,画技高超,聋哑残疾,很有毅力,热爱生活),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刚才说到的这些词语放进去。

(生齐说“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__________的青年”。)

(生依次带入答案)

【评析:这个板块的教学,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陈老师用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了文中的这位青年。当学生仅仅能从字面了解这位青年时,教师适时介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字背后,感受青年更了不起的品质和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对主人公的认识就变得立体起来了。】

三、谈谈技法

师:可见,作者写得真好,能让我们通过文字就可以认识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青年,让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板书:跃然纸上)

师:刚刚说到了,这位青年画技高超。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非常善于画画的青年?

生:第3自然段。

师:看屏幕,一起读一读。

生:(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这段话里面藏着两种绘画的技法,说明青年画技高超,赶紧找一找,把这两个词圈出来。

(生低头寻找、圈画)

师:你圈的是——

生: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

(师板书: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师:请解释一下这两种绘画技法。

生:细致地用笔描画就是

工笔细描,画得很快就是挥笔速写。

师:好,看着屏幕再说。青年工笔细描的是——

生:金鱼的每个部位。

师:青年挥笔速写的是——

生:金鱼的动态。

师:真聪明。来,男同学读描写青年挥笔速写的句子,女同学读青年工笔细描的句子。

(男女生合作读)

师:把这两个词语交换过来行不行?工笔细描金鱼的动态,挥笔速写金鱼的部位,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挥笔速写画得很快,不可能画出金鱼的细小部位。而工笔细描非常慢、非常细致,不可能画出金鱼的动态。不然,一个动态还没有画出来,金鱼已经游走了。

师:你看,要画部位,就得——

生:工笔细描。

师:要画它的动态,就得——

生:挥笔速写。

师:也就是说,这两种技法,被青年掌握得非常熟练。熟练地读一读,他有时工笔细描——

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有时又挥笔速写——

生: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

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只用其中一种技法,行不行?

生:不行。

师:只能工笔细描,那就缺少——

生:金鱼的动态。

师:聪明,那就缺少金鱼的动态了。我只用挥笔速写,那就缺少——

生:金鱼的细节部位。

师:缺一——

生:不可。

师:两者都得兼顾。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开始。

(生自主背诵)

师:好,时间到。有哪个同学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师指名,生尝试背诵。)

师:这样上,我们好像上成美术课了。我们上的是什么课?

生:语文。

师:我们要学的是——

生:写作技法。

师:对!就在这段话,藏着两个非常重要、非常实用的写作绝招。有人找出来了吗?

生:比喻和排比。

师:不对。

生:拟人和夸张。

师:也不对。绝招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想知道吗?

生:想。

师:得到绝招的人都可以成为写作高手。两大技法,读——(课件出示)

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再读,记在心里。

(生读)

师:有人懵了,这是绘画技巧,怎么又是写作技法呢?谁懂?写作当中的工笔细描是怎么回事儿?

生:仔细地描写。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再说说挥笔速写是什么意思?

生:简单地描写。

师:换一个词——

生:简略地描写。

师:我说一句话,看同学们能不能判断出来我用的是哪种绝招。“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请问,这用的是什么绝招?

生:挥笔速写。

师:一起说。

生:(齐)挥笔速写。

师:一笔带过,而这一笔就是二十年。我们再看,文章的作者,这位“武林高手”用了什么样的绝招,请看。

(师课件出示: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师:一起说,什么绝招?

生:挥笔速写。

师:很好。几个老人?几个青年?几个孩子?

(生七嘴八舌,轻声作答。)

师:(继续追问)孩子长什么样?多大?是胖?是瘦?是靓还是丑?你们知不知道?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作者寫没写出来?

生:没有。

师:一笔带过,是吧。这样概括地一笔带过写出来的,就属于——

生:挥笔速写。

师:这一句,读。

生:(齐)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师:用的什么绝招?

生:工笔细描。

师:尤其细描了青年的什么?

生:外貌。

师:尤其是细描了外貌中

的——

生:一对大眼睛。

师:这是不是外貌的局部、细部?

生:是。

师:这就属于——

生:工笔细描。

师:这个句子用了什么绝招?

(师课件出示: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生:挥笔速写。

师:你的理由?

生:没有写出多少人。

师:穿什么衣服你知道吗?

生:鲜艳的衣裳。

师:孩子们穿的是校服还是自己的衣服?红色还是绿色?有没有写出来?所以这是——

生:挥笔速写。

师:预备,读。

生:(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什么绝招?

(有人答挥笔速写,有人答工笔细描,师指名。)

师:你的意见和理由呢?

(生思考,没有立即作答。)

师:细描的是这个女孩的——

生:语言。

师:你看,前面围观的这么多人,怎么站的,怎么坐的,作者有没有写?

生:没有。

师:所以叫——

生:挥笔速写。

师:可是,却是把这个女孩的话原原本本记下来,这就叫——

生:工笔细描。

师:好,今天我们学了两大绝招,一个是——

生:工笔细描。

师:一个是——

生:挥笔速写。

师:当然这篇文章蕴含的绝招还不止这两样。请看,还有这四句,陈老师把它放在一起,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出示课件)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生:这几个句子都在写青年“忘我”。

师:全班一起说——

生:忘我。

师:“忘我”体现在哪里?

生:(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他的“忘我”还体现在大家赞叹议论的时候,他——

生: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他的“忘我”还体现在——

生: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他的“忘我”还体现在——

生: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作者几次写到他“忘我”?

生:四次。

师: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写他“忘我”,我们也给它起了个名字。这个绝招叫——(出示课件)

生:(齐)层层点染。

师:再读。

生:层层点染。

师:写在书上。

(生批注,师板书。)

师:“层层点染”本来也是我们国画里面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一次一次地涂色,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在我们的文章里,一次又一次地写这个青年“忘我”的特点。这样,这个青年“忘我”的特点就被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心里。这个方法大家知道就行,以后还会见到的。

【评析:陈老师这个板块的教学是围绕“技法”展开。乍一看,还以为陈老师是引导学生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这两种绘画技法。看完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陈老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教的是写作技法,而这两个领域的技法,又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为了教好写作技法,陈老师得先花力气教绘画技法:首先理解这两个词语,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要画出一幅好的作品,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缺一不可,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接着,教路一转,过渡到写作技法的学习。经过一番思忖,学生茫然无所得,急需帮助。陈老师揭示谜底,学生马上豁然开朗。这样的境界不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吗?为了印证文中所使用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这两种技法,陈老师及时出示文中部分语句,让学生加以辨别,这样学生便深切感受到这两种技法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工笔细描”,什么时候应该“挥笔速写”。“层层点染”这一技法,陈老师只做了简要介绍,不做详细讲解,是很得当的处理。】

四、试试身手

师:看看下一个活动是干什么。(出示课件)

生:试试身手。

师:读出来。

生:作者和青年交谈了什

么呢?请你用一段工筆细描写一写。

师:把他们交谈的内容,细致地写一写。

师:拿到作业之后,我有一个要求:因为要写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就不全部写了。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横线。

生:八条。

师:也就是八个空。头抬起来,看我这儿。左边四列同学写前面四条,右边四列同学写后面四条。开始。

(生静心写作。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们来听一听。作者和那位青年用笔交谈的内容。

师:小伙子,你好。

生:大叔,您好!

师:小伙子,我刚才跟你打招呼,你没有理我,我还误会你了,真对不起。

生:这点小事,你不用说对不起。

师:你画了多久?

生:一年半了。

师:才一年多啊。你画画是跟谁学的?老师上课你怎么听得见呢?

生:我没有跟老师学,完全是自学的。

师:那你这是自学成才呀。不过你怎么画得这么好呢?

生:我每个周末都来这里看鱼,它们是怎么游的我都可以背出来了。

师:难怪我每个周末都能在这里看到你呢!你可真刻苦啊。

生:没有,我只不过是来练画画而已。

师:很多人都夸你画得好,其中有一个小姑娘说,金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

生:这条金鱼可能先游到我的心里。

师:把“可能”去掉,再来一遍。

生:是金鱼先游到我的心里。

师:我觉得,这样的对话多好啊!文中是怎么写我和青年的对话的?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书上用的是,先——

生:挥笔速写。

师:再——

生:工笔细描。

师:如果按照我们刚才那

样写呢,就只用了一种方法,那叫——

生:工笔细描。

师: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我

们这样写,而要那样写?

(生小声议论)

师: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们用笔交谈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内容,对于文章来说,重不重要?

生:不重要。

师:“小伙子,你好。”重不重要?所以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生:挥笔速写。

师:请大家看黑板,当遇到不重要的内容的时候,作者就大胆地用了——

生:挥笔速写。

师:当遇到非常重要的内容的时候,作者就用了——

生:工笔细描。

师:而像我们就只用到了一种方法,就是——

生:工笔细描。

师:把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写下来,是不是就是最好?

生:不是。

师:因为很多时候写出来,可能都是——

生:废话。

师:对呀!这时候就该怎么办?

生:用挥笔速写。

【评析:怎样判断学生掌握了“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这两种技法?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还不够。于是,陈老师立即安排了一次练笔实践活动。而非常巧妙的是,陈老师就地取材,让学生将作者与青年的笔谈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细描”出来。然而,陈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经过这样一个来回,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了两种技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形。】

五、问问缘由

师:下面干什么?

生:问问缘由。

师:有什么缘由要问?

生:(齐)青年为什么能让金鱼游到纸上?

师:(板书:游到纸上)为什么?

生:鱼先游到了他的心里。

师:先游到心里。(板书:游到心里)鱼明明在水里游,为什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

(生沉思)

师:文与可善于画竹,有一个成语叫作——

生:胸有成竹。

师:那么为什么竹子会跑到他心里呢?

生:因为他每天都去看竹子。

师:是不是这个原因?

生:是。

师:咱们再看看,金鱼明明是游在水里,但是青年对他进行了细致的——

生:观察。

(师板书:细致观察)

师:是不是只观察了一次?一个周末?

生:不是。

师:是——

生:每个周末。

师:持续了多久?

生:一年多。

师:这叫——持续观察。

(板书:持续观察)

师:我们连起来说一说:游在水里的金鱼,经过青年的细致观察、持续观察,这样就——

生:游到了心里。

师:加上青年善于——

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他有这样高超的技法,

所以啊,鱼就由心里游到了——

生:纸上。

师:还有个问题,我们读了这篇文章,就仿佛看到了一位栩栩如生的青年。请问,作者为什么能让青年这样跃然纸上呢?看看上面的板书,能不能得到一点启发?

生:作者对青年进行了细致观察、持续观察。所以,青年便走进了作者的心里。加上作者写作技巧高超,善于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层层点染,青年便跃然纸上了。

师:这就叫触类旁通。因为作者写作技法高超,所以这位青年就由作者的心里跃然纸上了。谁能总结一下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要写好作文,就要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还要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持续观察。否则,一些有趣的事物就从我们身边溜走了。

生:除了观察,我们还要学习运用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这两种写作方法,重要的地方就要工笔细描,不太重要的地方就要挥笔速写,两种方法合理运用,我们的作文才会生动。

师: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无论是文中的青年,还是文章的作者,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如果说,文中青年画鱼是一条明线,那么,作者写青年则是一条暗线。前面的教学,是两条线各自推进,现在,陈老师将两条线有机糅合。青年为什么能让金鱼游到纸上?作者为什么能让青年跃然纸上?他们的答案是一样的,首先都需要认真观察、持续观察,其次都需要扎实、高超的写作技法。这样,两条线就合二为一了。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我们要写好作文,既需要练观察,还需要练笔头。这才是陈老师的“醉翁之意”!】

附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金鱼—→游到心里—→游到纸上

认真观察 工笔细描

持续观察 挥笔速写

青年—→走到心里—→跃然纸上

层层点染

【总评】

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修订版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尤其是在研究“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所做的宝贵探索。这节课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我想就这样两个问题结合本课教学和大家做进一步探讨。

一、怎样提炼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这三个概念是大不一样的。尤其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二者是互相交叉的关系。也就是说,课文里的有些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有些内容则不被纳入教学内容;有些教学内容来自于课文本身,有些内容则是从课文中生发出来的,不在文字之中。拿本课来说,“说说题目”“聊聊人物”所涉及的內容就来自课文本身,那么,题目的意思、人物的形象便既属于教材内容又属于教学内容。“谈谈技法”所涉及的内容,尤其是关于写作的技法,那就不是课文文字所含有的,而是执教者从课文中研读、提炼出来的。它便只属于教学内容,而不属于教材内容。很显然,这节课上,学生学到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

那么,我们怎样从课文中提炼出恰当的教学内容呢?陈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特别关注课文的表达形式,也就是在琢磨文章写了什么的基础上,还要琢磨文章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朱自强先生说:“不仅讲内容(写了什么),而且更讲形式(怎么写的),才能真正将语文教育落到实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离开了艺术形式分析是万万不能的。”而表达形式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是“一个秘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苦练这种发现文章表达秘妙的本领。

二、怎样落实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需要策略和方法。首先,是取舍的智慧。毫无疑问,与目标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要花力气教学,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我们要果断压缩甚至舍弃。这节课上,对青年形象的感知,陈老师只花了很少的时间去引导,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技法”的认识与运用上面。

其次,是选择的智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陈老师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将“绘画之法”与“写作之法”巧妙叠合起来,还进一步提炼出“层层点染”的写作方法,而且同样以绘画之法命名。我相信,学生学完这一课,会对这三种表达方法刻骨铭心,因为这样教表达方法,实在是太新奇、太有趣了。如果我们依然按照老路子教详写、略写、反复、照应,有这样的效果吗?答案不言自明。

第三,是尺度的把握。教到怎样的程度叫达成了目标?这个度要拿捏准。比如,陈老师教写作方法“层层点染”,是点到即止,而教“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则是浓墨重彩,在认识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举例辨析、动笔实践、比较斟酌,直到学生掌握。这就是教到位了, 就叫达到目标了。至于认识鱼为什么能游到青年心里,青年为什么能走到作者心里,教学也是简略处理,学生知道即可。这也是度的把握很准的表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陈老师之意亦不在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提高也!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广东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醉翁工笔速写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青年速写·归》
工笔花鸟画
一品红
李文慧作品
醉翁操
雨中落樱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两年三名亭,千古一醉翁
风景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