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设计
2018-05-26陈德兵
陈德兵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教学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表现为投入地朗读、安静地思考、大方地表达、积极地互动,我希望看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是这样的状态。语文学习应该追求言意兼得的境界。我国传统文论强调文以载道,我们阅读文章,当然得弄明白其所载之道,但不能就此罢手,还得探究文章是如何载道的,此二者结合方是得意得言。语文教学还得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各种能力,如此才算语文教学功德圆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新字生词。
3.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简介作者。解题:“窃读”是什么意思?
2.作者把自己在书店的“窃读”写了下来,(板书“记”)这就是——《窃读记》。(生齐读)作者林海音在文章中“记”下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解题入手,明白“窃读”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读书,为理解文本做好铺垫。紧扣题目中的“记”,抓文章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拿出课本,自由朗读。要求: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可以看看拼音,也可以问问同桌,还可以举手问我。开始吧!
2.生自读。
3.检查生字词。
出示含有生字的短诗。指名读,齐读。
指导写“惧”字。师示范书写,生书空。
4.检查:作者林海音在文章中都“记”下了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
情形
窃读记 滋味
收获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前三步为落实基础,重视朗读,不走过场。第四步,以最简省的办法提炼出文本主要信息,实现整体感知。】
三、品读滋味
1.毕竟是“窃读”,不是正大光明的,那滋味难以言说,作者却用细腻的笔触表达出来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窃读的“滋味”。
窃读的滋味是________________的。
2.生默读、批注。
3.交流。对话。
请学生将自己体会到的滋味一一板书到黑板上。
4.小结:齐说。
【设计意图:散文“形散神聚”,那就抓住“滋味”这一“神”辐射全篇,带动全文学习。每种滋味就是一个“点”,所有的“点”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面”。课堂也仿佛成了一篇散文。】
四、聚焦惧怕
1.窃读的滋味真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既让我们感动,又令我们心酸。在这么多的滋味中,有一种滋味最让我们揪心。
从学生的板书中圈出“惧怕”,问:小海音怕什么?
2.想象:小海音窃读如果被发现,老板会怎么对待她?
3.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
说:正是因为惧怕,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范:正是因为惧怕,所以当“我”跨进店门发现没有人注意“我”时,“我”感到一阵暗喜。
【设计意图:仅有“点”的集合,还停留在“面”的表层。而扣住“惧怕”,便能划破“面”的表层进入文本的深处。如此,便慢慢靠近了文本的内核。】
4.根据学生回答,指导读好第5自然段。
“知趣”是什么意思?是天生的吗?
5.林海音在窃读时,真的有这样一次经历:
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整本书:“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6.你能想象到林海音当时的感受吗?
请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窃读的心酸,尽在“知趣”二字。原文片段,让我们知道作者的“知趣”是这样“锻炼”出来的,不能不读。在全文的概括叙述中,加入一个细节,是作者的高妙所在。在教学中加以还原,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7.不过,幸运的是并不是每个卖书的人都像前面这个老板。原文中还有这样一个片段: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了下去。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啊,我接过书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请你再谈谈自己的感想。
8.续写结尾。对照原文结尾。
【设计意图:两段文字的对比,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续写结尾,水到渠成。】
五、课堂小结
1.由“窃读记”引出“记窃读”,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得意不忘言,有了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做基础,对表达方法的提炼就是顺势而为,无须强加。】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楊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