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性美术教学探讨
2018-05-26朱也白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美术教学要强调愉悦性,愉悦性美术教学是现代美术教学大力提倡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文章主要探讨了愉悦性美术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愉悦性;美术教学;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25
作者简介:朱也白(1983—),男,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愉悦性美术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自由、轻松地抒发情感,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但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一直将美术课当作一种技法课。而且很多美术教师教学也是照本宣科的,使得学生对美术课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及效率低。这些情况都是因为美术教师过于注重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心理。
一、创设愉悦的美术教学氛围
美术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需要情感交流,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才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础。愉悦的美术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与美术教师形成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沉浸在美术活动和美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创设愉悦的美术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主动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在教学时应根据此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要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这个环节教师不应过于在乎学生回答正确与否,而应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感受及鉴赏作品的能力,即使是不爱回答的学生,也要让他们在这一环节中获得启示。比如《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讨论之后,自行阐述不同雕塑艺术的美学内涵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课堂谈论,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中加以引导、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持鼓励的姿态,对能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创设出愉悦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再开展小组谈论。同时在谈论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学习,对在课堂表现不积极以及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保证他们也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去,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愉悦性美术教学内容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积极寻找美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联,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美术教学更加愉悦。比如将美术和舞蹈结合的教学,学生通过欣赏舞蹈感到身心愉悦,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能接收更加生动形象的美术教学内容。舞蹈就是活的、动态的画,舞蹈家是用人体来作画的,而美术是静态的画,它们之间有很多的相通性。因此美术教学中融入舞蹈内容,对教学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播放舞蹈视频,或让部分学生在讲台前面跳舞,让另一部分学生写生。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认真观察、绘制人物的基本形体,以便学生高效掌握人物的线条造型写生的方法。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均能促进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 美术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术是具有情感的,而美术中的视觉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对美的体验,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情感目标是美术教学中的灵魂。教师应在美术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的视觉感受,从而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美术教师应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作品,让学生在鉴赏中切身感受美的存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教师应在教学教材中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素材,将教学知识以及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到情感素材以及情境中,从而使美术知识及美术技能逐渐渗透到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情境及思想中,让学生与之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技能讲授给学生。通过这种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审美能力。教师应将美术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感悟艺术家的创作情感。美术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及习惯,使学生不断从生活中积累审美体验,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增强情感经验,以便将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有机融入到美术作品中。
综上所述,愉悦性美术教学应从创设愉悦的美术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创新和改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自主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颂娟.浅谈小学语文的趣味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119.
[2]文五省.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