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让生成性课堂教学更精彩
2018-05-26张建锋
张建锋
课堂往往会因为出现没有预约的生成而精彩,但这种“动态生成”常常来自于教师课前的预设。教师凭借专业的敏感和前瞻能力,对课堂情景及种种不定因素进行预测,预备好相应的方案、策略、方法等,正所谓有备无患。因此,有必要对预设这个概念的涵义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使预设让生成性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做足静态下的预设——预约生成
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在课前做足静态下的预设。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的教学效果必然不同。
1.解读文本:从重形式走向重解读。
要使学生有感悟、能体验、受感动,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能体验、受感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教师去响应、对话、引领。
2.关注学生:从重环节设计走向重学生研究。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等,还包括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等。提前将学生、教师、情境归入视野,假想出现的不同情况,寻找对策进行处理,对某个教学点预备多种方案。
3.留有弹性:从“西洋画”走向“中国画”。
西洋的油画画布上布满油彩,而中国画常有大块的“留白”,可以从两种画法的不同中悟出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启动动态中的预设——鲜活生成
教学前的预设是相对静态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动态中的预设,促使鲜活课堂的进一步生成。
1.平等对话:营造心理空间。
如,《春天在哪里》的教学片断:教师让学生欣赏《春天在哪里》,然后提出:“春天,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愿意将观察到的说一说?”几个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点评:“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把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都说出来了。”当教师准备结束这个问题的讨论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怎么没感受啊?”教师先是一愣,既而冷冷地说:“看起来你课前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你应向发言的同学学习!你坐下!”然后教师继续实施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那个学生直到下课也没有再发言。其实,“我怎么没感受”道出了那个学生的心声,他不是没观察,而是用心去感受了。如果這位教师能把这个学生的话听完,明白其原因,再灵活地评价、引导,这样,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保护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在无焦虑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与激发,才能使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得到发展的过程,让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动,从而真实、精彩地去生成。
2.以学定教:注重现场调整。
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为什么不用‘深浅的‘深呢?” 没想到另一个学生说:“老师,用‘深浅的‘深也可以。”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教师把问题反而抛给了学生。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意外的环节使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能如期完成,但是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比教师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3.点石成金:紧抓瞬间机遇。
如,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文,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这位教师有着极其敏锐的“课感”,他捕捉了这个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即时通过对“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的品味,达到了对课文内容深化理解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