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8-05-26吴丽萍
吴丽萍
作文难教,历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块心病,怕写作文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天敌。每逢作文课,学生就会叫苦连天,皱眉蹙额,一堂作文课于他们好似经受炼狱之苦。題目布置下去,学生往往会抓耳挠腮,搜肠刮肚,迟迟难以下笔。更有甚者,也不管对不对题,胡乱抄上一篇交差完事。怎样解决这一语文教学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灵活模拟,化用积累,学以致用
“欲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日常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积累多了,才会心中有“丘壑”,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甚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总结出了一系列积累的办法。但是,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摘抄写了几大本,作文时却仍然无“米”下锅。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对积累的素材灵活运用,只是把人家的东西收藏起来而已。凡是学画画、学写字、学打拳、学唱戏、学木匠等的,都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模仿过程,熟悉学习的技法,然后才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创作。到了一定时候,熟能生巧,创作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学习写文章也是同样道理,正如宋代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这种模仿创作就是学以致用。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让学生采用灵活模拟的方法,做法如下;
(一)仿句。
在日常教学和积累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句子或片断,进行仿写。
例如,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景的片断,选取“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进行仿写。1.不必说学校里的楼台,翠绿的竹林,流淌的小河,绿叶片片的树林,也不必说朗读的声音从小林里飘起,蓝球场上你争我夺的场面,教室里飘出的歌声,单是那学生走出校园,在阳光下面,就有无限的生机和朝气。2.不必说中国特有的万里长城,也不必说皇家象征的故宫,单是黄河就容纳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在仿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句式、修辞、遣词造句,先“依葫芦画瓢”,每天一句或一段,积少成多,积腋成裘,慢慢掌握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仿篇。
在学生的习作或考场作文中找一篇典型的失误作文,师生共同分析失误之处,然后再找一篇同题的优秀作文,让学生仿写。步骤如下:1.细读范文,体会文中表现的情感。2.看范文中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3.看范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4.尝试写一篇表达类似感情的文章,尽量采用范文的修辞和结构。在训练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模仿拟题、开头、结尾,模仿结构、顺序、线索、过渡、照应、铺垫、伏笔等。先是机械模仿再试着灵活运用,先是模仿小短文再模仿长作文,循序渐进,学以致用。
二、走进学生,创设情境,激发真情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作文空话套话连篇,无病呻吟,千篇一律,味同嚼蜡,让人昏昏欲睡。但在家长会上,学生写给家长的信却真挚感人,读到动情处,会场台上台下唏嘘一片。由此可知,学生不是缺乏感情,只是写作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而已!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诉真情呢?
(一)精心命题,走进学生心里。
教学中,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命题,使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首先,必须熟悉学生的生活,洞察学生的心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投其所好”,使学生真正激发兴趣,释放真情,表现自我。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做一潭水的话,教师的作文命题就应该是投水之石,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命题成为一种表达的渴望和情感的需要。其次,在教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抓住有写头的地方,让学生来个“狗尾续貂”,这些有“写头”的地方,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激情,也一定会有令人叫绝的“狗尾”。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真情。
许多教师不把作文课当课上,布置完题目,就让学生去自由写作,这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写作前的情境设置犹如给爆竹按上药线,能唤醒学生的写作动机,对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比如,在写“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时,可以这样设置情境:高尔基曾经说过,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英雄。的确,世界上每一位母亲都把纯洁的爱献给了自己的儿女,把海洋般的情送给了自己的儿女!经过这样的渲染,学生就会“情动于中而发乎外”,写文章当然也就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