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巧”设计,点亮小学生的阅读之“灯”
2018-05-26吴雪凤
摘 要:阅读是学生吸收知识、改变思维、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写作等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美文,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在阅读时找不到支点,便无从下手,这样自然而然失去阅读课文的兴趣。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想方设法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作者从四个“巧”去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19
作者简介:吴雪凤(1971—),女,福建省南靖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本科。
一、巧设情境,顺藤摸瓜
学生的阅读兴趣,好比藤上的瓜,想要找到瓜,就要顺着藤去摸。那藤是什么呢?藤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张图片、一个游戏、一个问题等。结合阅读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出这条“藤”,即阅读教学情境。阅读情境的创设,不能是虚无缥缈的,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储配和课堂所需等。创设阅读情境可以是学生熟悉的环境、事物,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进行直观的展示,为学生理解文本所需的相关背景、人物简介、事情的起因等进行介绍,为学生理解阅读文本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克服阅读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例如,在学习《灯光》时,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革命英雄的感人故事。于是,我把这条“藤”抛给学生:这篇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灯光》呢?这个战斗故事跟“灯光”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解答这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作者。(投影天安门广场迷人夜景的图片)我说:“同学们,灯是我们和平时期最普通的东西,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战争年代许多人都没有感受过灯光,甚至连电灯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他们多渴望享受到灯光带来的欢乐呀!你们看,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在灯光下更加迷人。本文讲述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学生顺着这个“藤”,立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渴望了解阅读内容的心情,这样自然而然摸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瓜”了。
二、巧设问题,促思激趣
问题是探索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航标灯。在阅读教学时巧设适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那么,在阅读教学时如何有效、恰当地抛出问题,才能使问题恰到好处呢?那我们要明确课文都是精髓,且设问时要找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可以是題目、一个词、一段话、一个疑问等。设置这些落脚点就是希望学生在阅读时,要加以揣摩,细细咀嚼,从而能迅速把握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落脚点设疑,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点燃思维的火花,且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使阅读的小舟顺利驶向理想的彼岸。例如,在阅读教学《一夜的工作》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有什么想法呢?在什么情况下,作者有机会看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作者着重讲述了有关周总理的哪些事情?从周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段中,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从这一夜的工作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周总理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表明了什么?这六个问题都没有离开“一夜的工作”这个主题,课题的重重疑问,引出了读者迫切知道周总理的“劳苦”和“简朴”。
三、巧设剧本,引发需要
传统的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要有吃苦的精神,教师常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至理名言来教育学生。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快乐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时代性,才能与当下学生的性格相吻合,这样才能产生叠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我分别请四位学生扮演“我”“残疾青年”“我的父亲”“小姑娘”,学生通过扮演或观看深刻体会了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这样的课本剧,符合学生内心所需,其理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四、巧设想象,补拓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形式多样,有写景、记事,古诗、游记、剧本等。这些教材讲究含蓄美,留有读者遐想的空间,从而达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效果。阅读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进行有个性化的续写、改写,或补插图、人物简评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感悟文本、领会大意、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同时,架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读促思,相信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必定成为阅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在教学完《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我鼓励学生续写“我”了解的事情的真相,“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被揭穿了,“我”以后还会去看书吗?以后和“残疾青年”如何交往等情节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学生情致所动,由此写下了对人性的感悟,从而成为课堂的亮点。
总之,阅读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想方设法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实现阅读教学从“苦读”到“乐读”的转变,从而提高全民族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丁有宽.谈谈“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J].小学语文教学,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