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三不要”策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26王幼梅
摘 要: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古代人民精神文明活动的结晶,是人类劳动、生活、交往等的表现形式,凝聚了历代炎黄子孙的情感、观念和智慧。文章论述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做到和应避免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0
作者简介:王幼梅(1977—),女,福建南靖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文化学习的传承、文学素养的提高、人格的熏陶、情感的渲染、想象力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古诗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注重文意,忽视意蕴;注重朗读,忽视诵读;注重知识,忽视情感,从而导致古诗教学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和效果。
一、要注重文意,不要忽视意蕴
古诗所处的语言环境与当今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很多教师把古诗的教学目标定在词语的释义上,教学中先逐字逐句解释,最后把整首诗大意串联起来,再讲给学生听。一堂课下来,翻译用掉了大部分时间,这样一来,留给其他环节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这样的教学尽管很适合应付考试,因为考试经常涉及古诗字词释义与句子翻译;但注重文意的同时,不要忽视意蕴,若把古诗中最精妙的意境、最人文的意蕴给忽视了,这样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文意,也不要忽视意蕴,意蕴是古诗的精妙之处。例如,张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片段,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前两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简单来说,就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唯恐没有把话说完。如果仅是这样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很难体会古诗中的意境以及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如果疏通文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想象:秋天来了,洛阳城秋叶纷纷,一片肃静,一个人漂泊在外,那他会有什么感受呢?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能感受到秋天的寂静与肃杀,还能走进作者复杂的心境,体会到诗句所传达的孤寂意蕴。
二、要注重朗读,不要忽视诵读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点,“朗读”与“诵读”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的。“朗读”只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仅仅是把古诗读准确、读通顺而已,而“诵读”则要有节奏变化,要有情感渗透。“诵读”是学生对古诗自我理解、自我感受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诵读”古诗中的节奏韵律、情感共鸣才能传达出来。对于古诗,反复朗读直到背默固然很重要,但要是跳过了“诵读”这一环节,一切便索然无味。
“诵读”是学生品赏古诗的一种表现形式。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诵读”这首诗,一方面要把握好节奏,读准节奏是“诵读”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读出情感,将个人对诗中情感的理解渗透进去,用声音表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读出感情的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首先,教师范读,可给予学生具体可感的示范;其次,配乐诵读,合适的配乐能将学生快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再次,学生赛读,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能迅速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名家诵读,播放名家的诵读音频,让善于模仿的學生们找到榜样。这样充分的“诵读”引导,相比机械、无味的朗读,更加能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情感把握与感悟。
三、注重知识,不忽视情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重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的翻译、对写法的掌握,但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对字词、诗句的理解与掌握属于“工具性”层面的要求,而对古诗中情感的体会则是“人文性”层面的要求。古诗中“工具性”知识的学习多数是为了应试,而“人文性”情感的体验却是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渲染,影响更为深远。
古诗中“人文性”情感的体验不容忽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送别之情,《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表达了思乡之情,《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表达了对孩童天真烂漫天性的赞美之情。这些古诗中的情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走进诗中,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教师可以这样尝试:一方面,联系生活体验。思乡、送别这些情感,学生们多多少少有所体会,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的体验,推己及人,将情感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创设情境。若诗中的情境与学生的距离比较遥远,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在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古诗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了。在古诗教学中,若能把握“三要、三不要”,便能让古诗教学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在体味古人情感、智慧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周剑波.开发课程资源提升阅读素养[J].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1(2):20-22.
[2]刘美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