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引导模式刍探
2018-05-26施展
施展
摘 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基于教学三维目标的学习。教师应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掌握实用有效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逻辑思维过程,生成关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兴趣动力。
关键词:三维目标;课堂引导;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2-0097-01
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引导,才能达成这些目的,是广大一线教师探索的一大问题。有效的教学引导应该紧密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分类,归纳为以下三种引导模式探索。
一、知识技能,实用为先,任务驱动,巧设陷阱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想要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内化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首先要善于寻找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教材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搭建桥梁,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技能的实用意义。其次,教师要设置清晰的任务,把课堂情境提炼为课堂任务,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分散在很多的小任务中,用任务去驱动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在任务的解决中實现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内化学习。最后,要关注任务中陷阱的巧妙设置,结合新授知识技能的特点,设置陷阱,暴露出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与任务的要求之间明显的矛盾。旧知识已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用陷阱来阐述知识的必要性,用必要性引起学生对于新知识技能的关注与渴望,能推动课堂的发展,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技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知识技能的建构与内化。基于知识技能目标的课堂引导,教师要善于用实用性引导情境的生动性,用生动性衍生任务的有效性,用有效性阐明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巧妙推动课堂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二、过程方法,重在体验,思维渗透,研展结合
根据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的学习效率,主动学习的学习效率明显高于被动式的学习。让学生体验课堂情境中任务的解决方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课堂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思维渗透的意识,把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方法渗透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同伴引领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通过合作性学习,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碰撞,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相互补充验证,从而挖掘更多的引领性资源,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资源也逐渐成为了课堂引导的重要力量之一。巧妙地利用文本资源、图片资源、音视频资源,可以更高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趣味性的学习。特别是微课的兴起,打破了课堂原有的时间、空间界限,使得教学过程翻转,教学方法更加多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自学探究,也为更多的课堂展示交流提供了可能。教师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一个资源的加工者和课堂的引领者。思维渗透引导框架下的同伴互助引导和课程资源引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学生知识从内向外打破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提升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兴趣养成,迁移升华,价值认同
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他们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摒弃知识中心的观点,从学生的生成与发展出发, 围绕学生的知识获得、品格塑造、德性养成和价值观形成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打破知识技能目标的束缚,放眼未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感引导、成就感引导,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措施促进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降低任务达成的要求。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层任务设计,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悟,从而使学生对于课堂产生正向的情感态度,最终促进兴趣的养成。教师还要增强价值感的引导,挖掘知识技能的价值,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联系知识产生的特定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知识内在的意蕴与学生个体世界的关联,使学生展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趣味感的引导、成就感的引导、激励性的引导、认同感的引导,是教学引导的难点,又是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点,需要教师深度挖掘材料,探索教学技巧,以逐步有效引导,达成目标。
四、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引导模式,要把课堂引导方式按目标进行分类整理,进一步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者角色,使教师成为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进一步激发、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最终助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教育研究,2009(01).
[2]徐兰兰.高中信息技术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策略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