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2018-05-26张萍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英雄主义老人与海

张萍

[摘要]《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关键词]《老人与海》;《活着》;生命意识;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0182- 03

引 言

《活着》的创作背景来源于作者余华的真实人生经历,作者的一生经历了内战时期、土地改革运动、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生活方式更是体验了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的变迁。在这一次次的不行遭遇中,人亲也相继离他而去,作者在一次偶然机会听到美国描写亲人相继离去但仍然笑对人生的民歌《老黑奴》,随后产生了创作小说《活着》的想法。小说《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也同样是海明威的真实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选择移居古巴。在一次暴风雨中海明威的船沉没,危急时刻富恩斯特搭救了他,字词他们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并有时一起出海打鱼。1936年富恩特斯在一次出海中捕到一条很大的鱼,但是由于在海上行驶的时间太久,他回来时这条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这件事给海明威很大的触动,并最终写下了惊世骇俗的《老人与海》,两部小说的存在对文学发展和社会精神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老人与海》与《活着》简述

(一)《老人与海》的简述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创作于古巴一部中篇小说,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小说。该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真实的人物和经历,海明威在一战结束后选择移居古巴,在一次海上危机中被富恩特斯搭救,此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且经常出海捕鱼而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富恩特斯的一次真实经历。小说主要内容是一名卉‘巴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捕鱼时,与一条巨型的马林鱼进行搏斗并返回港口的经历。在海上捕鱼的圣地亚哥捕到一条比自己渔船还大的马林鱼,在与马林鱼争斗了三天三夜后老人终于将它制服,但是再回去的途中又遭遇了鲨鱼的围攻同鲨鱼进行了惊险的搏斗,最后当老人返回港口时巨型的马林鱼只剩F鱼头和鱼骨。在小说中有很强的象征意蕴,大马林鱼的形象是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和不可避免存在的欲望,而鲨鱼的存在就是人生中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大海这个环境则是反复变换凶险的人类社会,圣地亚哥与马林鱼和鲨鱼进行搏斗实则也是人类在面对困难和厄运时的抗争。凭借这部小说海明威在1953年获得了普利策奖,次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且这部小说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小说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一部著作。这部小说中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感和深刻的人生主旨也是作者海明威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完美体现,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读者更是有着长足且深远的影响。

(二)《活着》的简述

《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中国社会经历了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变革后,徐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直至最后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头老黄牛与他相依为命。在《活着》中主要是将徐福贵的一生经历为小说的主要发展线索,而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就是这个历经磨难和沧桑的老人人生的讲述者。在一次去乡间收集歌谣时,我遇见了一名叫富贵的老人,并且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富贵年轻时是一位地主家的少爷,嗜赌成性的他将家产全部败光。因母亲生病而前去求医的富贵却在路上被国民党的军队抓取当壮丁,在被解放军俘虏释放后回到家乡的他得知母亲已经去世,妻子一人将一双儿女养大成人,但女儿却因病成了哑巴。家里的悲剧接连上演,妻子家珍因患病而不能在从事重体力劳动,而儿子因给县长夫人献J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在与二喜结婚后却不幸难产,家珍随后也离开人世;心里善良老实憨厚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意外中被水泥板夹死;富贵十分疼爱外孙苦根将他带回乡下,在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将家里仅有的豆子煮给苦根吃,不料苦根却因豆子吃多而被撑死。生命中的亲人接连离开,使这个饱受生活磨难的老人只能在夕阳下的田间对我这个陌生人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小说中对人物死亡的一次次描述正是活着主题的表现,生命的维持就是艰难的活着,没有比活着更幸运的事,同时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痛苦的事。

二、《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相同之处

(一)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

在《活着》和《老人与海》兩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我们都能看见他们面对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活着》中虽然讲述的是悲惨的生活经历,但是富贵传递给我们的是不放弃生活的一种态度。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穷苦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许相比于其他人富贵的遭遇更加更加悲惨,但是他并没有被痛苦的现实生活给打倒,而是在艰难之中变得更加乐观和豁达。也正是这种对世俗超脱的乐观,使得他没有被悲伤和死亡所击倒。而在《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窘境时没有抱怨,而是选择面对出海捕鱼,这种乐观的精神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硬朗。而小说中的描写指出,老人认为鲨鱼是美丽而伟大的,他用这种幽默的赞美表达着自己对鲨鱼没有惧怕之心并且对厄运的不屑一顾。因此在整部小说中,老人圣地亚哥都是一种乐观积极的形象,是一种不会对命运所屈服的人生态度。两部小说在人物设置上都是勇敢、乐观对人生抱着积极态度的形象,并且通过外在环境的变动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生命意识,因此在面对现实困境时两人乐观的生命意识是相同的。

(二)面向死亡的英雄情结

在《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中虽然作者对于小说情节的设定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反映生命的苦难这个主题,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面对困难时展现了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这位老人的身上有着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勇敢、坚韧且乐观。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他选择出海捕鱼,当捕到一条不可能带回来的巨型马林鱼时,老人也没有选择放弃,与马林鱼搏斗三天并最终将它制服;面对鲨鱼的围攻圣地亚哥也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像一个英勇的战士一样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最终返回港口。在圣地亚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苦难和危机下的英雄主义精神。余华的《活着》的富贵,没有想圣地亚哥一样在艰难险阻下展现出英雄情结,而是在生活中的苦难,没有逃避的进行面对。像是余华曾经表示,人活着的本身不是为了其他东西,而是为了活着本身。并且在生命之中,富贵在面对生活的痛苦时时没有想过放弃生命,而是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种平淡之中的英雄精神。因此两部小说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有时英雄不一定是拯救国家或人民的伟大人物,他也可以是一种将普通生活艰难的维持下去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的磨难,也可以笑着面对不被击倒的平凡人,例如圣地亚哥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或是富贵面对生活的艰辛但却不曾放弃。

(三)相同的向死而生精神

在海明威和余华两个作者之间都存在一样的创作理念,即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事情。因此在两部小说中作者都想我们揭露了死亡的在所难免,因此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识。小说《活着》中是以富贵一家人的死亡历程为故事的发展,亲人的相继离去带走了富贵的幸福与希望,但是他还是顽强挣扎的活着。在小说中一直处在悲伤和灰暗的气氛中,人们以各种荒诞的方式死去,这也是作者想要通过这种故事情节表达的观点,人在面向死亡时都是无力抗争的,因此害怕与逃避并没有作用,只有坦然地面对才能称而为人,也就是向死而生。而小说中《老人与海》中,是一种狭窄的感情描写,老人没有其他拥有的东西,在而是在强烈的求生欲望下怎样面对死亡。这个八十多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终于在一次远航中捕到巨型马林鱼,在经历三天后老人才将这条鱼杀死带回,但是途中遭遇了鲨鱼的围攻,虽然当老人回来时只剩下鱼骨,但是圣地亚哥面对死亡时并没有束手就擒的精神还是超过了那条巨型鱼本身的价值。在小说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因此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困难和死亡时都没有表现出惧怕的心理,而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

三、《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不同之处

(一)对生活的不同反抗方式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面对艰难困境时是一种勇于斗争,具有强烈的自觉性的生命意识,而经历生活打磨后的富贵呈现的是一种平和的、不自觉的生命意识。圣地亚哥在海上遭遇困境、与马林鱼和鲨鱼进行搏斗时被激发了一种自觉性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在主观意识的指导下与现实困境进行的努力抗争并最后得到生存的权力。例如老人因许久不能捕到鱼而贫困的吃不到一顿正常的晚饭,无奈之下将自己的渔网卖掉,但是老人为了保持强壮的身体和保护眼睛,每天还是会喝一杯常人无法忍受的鲨鱼肝油,这是生存的意识逼迫他作出的选择。圣地亚哥的生存意识还体现在他与马林鱼的斗争中,在他看来,巨型的马林鱼是以个像朋友一样的竞争者,他对马林鱼伟大的称赞实则也是在赞美自己。正是强大的生存信念使得老人即使被马林鱼拖着在海上漂了两天两夜还是没有屈服。而《活着》中的富贵更多的是对生活和命运的屈服,是一种默默承受的不自觉的生命意识。富贵本事地主家的少爷,但是因为年轻好赌将家中的财产全部散尽,家中的亲人也接连离去,而晚年的富贵陷入无尽的思念与孤单之中,只剩一头黄牛陪伴。这个更有缘由死去的人却仍然苟且的活着,并从未想过要放弃生命。富贵这种对苦难的释怀和平衡的心态是他生存下去的原因,甚至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他没有愤怒的控诉,而是用最平淡的态度去接纳和隐忍。

(二)生命意识的自觉性不同

生死是相对存在的,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死亡时是不同的境界,圣地亚哥面对死亡时激发的是一种人生意义,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而富贵面对死亡则是一种超脱的态度,在经历一次次离别和死亡后,这位老人变得更加豁达和超脱。在圣地亚哥与大海、马林鱼和鲨鱼进行较量时注定是失败者,但是这位老人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使自己战胜了大海和马林鱼,虽然最后老人只是带回一具鱼的骨架,但是具有着深远的含义,是对人为了生存去努力斗争直面死亡的勇气的讴歌。而《活着》中则是对生活和死亡是一种坦然的态度像是余华在这部小说的韩版序言中表示,活着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对生命赋予我们的东西进行进攻,而是学会忍受,忍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包括苦难、无聊和平庸。富贵一生中直面过太多的死亡,在这些中都是自己至亲的人,父母、妻子、儿女等等,在经历这些死亡后,富贵明白了活着是极其容易失去的一件事情,但同时也对死亡有着一种坦荡的态度。他表示自己并不担心死后无人收尸,但是也不会让他们白做这些事情,所以富贵在枕下压了十块钱随时准备着。年老的富贵在众多的生死中体会到了生命的重点,就是要学会承担一切的磨难痛苦包括死亡,因此他也有了一种对死亡的超脱情绪。

(三)隐忍与斗争的生命意识

海明威和余华两个作者之间都存在一样的创作理念,即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事情。但是在两位作者小说中的人物对抗死亡和命运的方式确实截然不同的。《活着》中的富贵在经历了亲人的纷纷离去,并没有撕心裂肺的控诉或是愤怒的吼叫,而是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学会了忍耐的面对。因此在小說《活着》中是一种隐忍的生命意识,这与儒家文化对舍命慎重而理性的态度相契合。在《老人与海》中则是一种想命运和危险进行抗争,具有反抗精神的生命意识。比起富贵那种具有韧性的活法,圣地亚哥选择的是一种直面死亡的活法。在每次与马林鱼进行搏斗并感觉自己快要倒下时,他都告诉自己鼓起勇气再尝试一次,尽管已经没有力气甚至双眼已经看不清方向,但是仍然会忍住身体上的痛与大鱼进行搏斗。当鲨鱼袭击时,他的第一反应也是自己太过年老,无法将鲨鱼击败,但是只要自己的手里有船桨和短棒就要尝试一下,因此圣地亚哥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挑战,这个硬汉形象面对生活的困难时选择挑战。每个人都会有生命终止的时候,但是每一个人选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像是小说中的圣地亚哥和富贵,你不能认为富贵不够勇敢或是圣地亚哥不够豁达,只是每个人对死亡的判断不同,每个人的生命意识表现不同,圣地亚哥选择用战斗的方式面对死亡,而富贵则是被生活磨去戾气,选择用隐忍度过余生。

四、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创作生涯中最优秀的中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余华的《活着》也是他在文学创作成功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中对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描写。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不论是圣地亚哥的勇敢斗争还是富贵的平和求全的态度,都是不同的人生态度,难分对错。但是两部小说给了我们同样的感触,拥有生命是幸运的事情,但同时生活又是艰难和痛苦的,怎样面对人生中的困难甚至是死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怡,马晨迪.《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J].北方文学(下旬),2016(9):61,63.

[2]黄招琴.生命意识的完美呈现——重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77 -80.

[3]李明涛.向死而生——《活着》与《老人与海》死亡意识之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10,43.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英雄主义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节选)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