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评析
2018-05-26罗玉
罗 玉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中医医院,四川 凉山 615200)
上肢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类型。目前,临床上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主要是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过去,临床上在对患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多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但采用此方法难以准确地找到患儿的臂丛神经,且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易损伤其上肢的血管和神经。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和超声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在对患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采用超声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中医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74例患儿。这74例患儿的纳入标准是:1)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2)身体的各器官均发育正常。3)其家长知晓本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签署了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1]。患儿的排除标准是:1)患有先天性疾病。2)对本研究所用的麻醉药物过敏。3)患有呼吸系统疾病,4)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5)临床资料不全。将这7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在对照组患儿中,有男性患儿20例(占54.05%),女性患儿17例(占45.95%);其最小年龄为2岁,最大年龄为10岁,平均年龄为(3.56±2.52)岁;其中,有肱骨骨折患儿15例(占40.54%),有尺桡骨骨折患儿12例(占32.43%),有前臂血管瘤患儿6例(占16.22%),有多指畸形患儿4例(占10.81%)。在观察组患儿中,有男性患儿19例(占51.35%),女性患儿18例(占48.65%);其最小年龄为2岁,最大年龄为9岁,平均年龄为(3.47±2.33)岁;其中,有肱骨骨折患儿13例(占35.14%),有尺桡骨骨折患儿16例(占43.24%),有前臂血管瘤患儿5例(占13.51%),有多指畸形患儿3例(占8.11%)。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上肢手术。在此期间,对观察组患儿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方法是:术前,让患儿禁食8 h、禁水6 h。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为其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为患儿佩戴面罩,为其吸入浓度为2%的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成功后,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超声探头(将探头的频率设为10 MHz)对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观察,了解其穿刺部位的臂丛神经与周围血管、组织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超声的引导下于患儿锁骨上方2~3 cm前中斜角肌的间隙进行穿刺,在穿刺针到达其臂丛神经处时,为其注入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和浓度为0.1%的利多卡因,对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术中为患儿吸入适量的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对对照组患儿进行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方法是:术前,让患儿禁食8 h、禁水6 h。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为其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为患儿佩戴面罩,为其吸入浓度为2%的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成功后,用神经刺激针(将初始电流设为1.0 mA)在患儿锁骨中点上方的1 cm处进行穿刺,将神经刺激针向下刺入。当神经刺激针接近患儿的臂丛神经时,其上肢肌肉会出现明显的节律性收缩。在患儿的上肢肌肉出现明显的节律性收缩时,将神经刺激针的电流降至0.3 mA。当患儿的上肢肌肉不再收缩时,向此处注入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和浓度为0.1%的利多卡因,对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为患儿吸入适量的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
1.3 疗效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术中对患儿进行麻醉的过程十分顺利,穿刺针(或神经刺激针)未刺入其上肢的血管内,其术中未出现疼痛感。良:术中对患儿进行麻醉的过程较为顺利,穿刺针(或神经刺激针)未刺入其上肢的血管内,其术中未出现疼痛感或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可:术中对患儿进行麻醉的过程较为顺利,穿刺针(或神经刺激针)刺入其上肢的血管内1次,其术中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差:术中对患儿进行麻醉的过程不顺利,穿刺针(或神经刺激针)刺入其上肢的血管内2次或2次以上,其术中出现轻微的疼痛感。优良率=(优的例数+良的例数)/总例数×100%。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七氟醚的用量及术中尺动脉的舒张末期流速、血流阻力指数及血流量。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麻醉效果优良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麻醉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麻醉效果优良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中七氟醚用量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手术持续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其术中七氟醚的用量少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中七氟醚用量的比较(±s )
表2 两组患儿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中七氟醚用量的比较(±s )
组别 例数 手术持续的时间(min) 术中七氟醚的用量(ml)观察组 37 45.28±7.64 10.0±3.6对照组 37 57.21±10.25 15.4±2.8 t值 5.676 7.202 P值 <0.05 <0.05
2.3 术中两组患儿尺动脉舒张末期的流速、血流阻力指数及血流量的比较
术中,观察组患儿尺动脉舒张末期的流速和尺动脉的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患儿,其尺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小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术中两组患儿尺动脉舒张末期的流速、血流阻力指数及血流量的比较(±s )
表3 术中两组患儿尺动脉舒张末期的流速、血流阻力指数及血流量的比较(±s )
组别 例数 术中尺动脉的舒张末期流速(cm/s)术中尺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术中尺动脉的血流量(ml/min)观察组 37 32.38±13.41 0.52±0.31 125.54±61.38对照组 37 17.48±6.78 0.79±0.27 68.32±42.65 t值 6.372 3.995 4.681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上肢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类型。与成年人相比,小儿的生理特点与解剖特点较为特殊。因此,临床上在对小儿进行上肢手术的过程中,应为其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5]。目前,临床上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主要是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此类患儿进行全身麻醉,能对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使其自主意识消失。而对此类患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对其上肢的感觉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进行阻滞,从而可减轻其术中的疼痛感[6]。过去,临床上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在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多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但采用此方法难以准确地找到患儿的臂丛神经,从而易导致其麻醉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在不断定位患儿臂丛神经的过程中,易对其臂丛神经或周围的血管造成损伤。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以下优点:1)能准确地定位患儿的臂丛神经,清晰地观察到其肌间沟和腋路等部位,从而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避免在对其进行穿刺的过程中损伤其臂丛神经及周围的血管[7-8]。2)能使麻醉药物扩散得更加均匀,从而可提高麻醉的效果。3)可大大缩短进行麻醉操作的时间,进而可缩短手术持续的时间。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麻醉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其手术持续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其术中七氟醚的用量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术中,观察组患儿尺动脉舒张末期的流速和尺动脉的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患儿(P<0.05),其尺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小于对照组患儿(P<0.05)。可见,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缩短其手术持续的时间,提高其麻醉的效果,减少其术中七氟醚的用量,且术中对其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吴新如.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2017,37(2):57-58.
[2]董敏,张萍英,吴文春,等.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丙泊酚镇静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4):419-420.
[3]吴春晓,吕金英,李航.经皮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学龄前儿童上肢手术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4):113-116.
[4]Marhofer P,Willschke H,Kettner S C.Ultrasound-guided upper ex tremity blocks - tips and trick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prac tice[J].Pediatric Anesthesia,2012,22(1):65-71.
[5]郝树兰,宋志永.超声引导下小儿上肢手术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30):26-27.
[6]朱彩艳,谭愉明,吴宇思,等.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7):93-95.
[7]赵丽艳,常庚申,康定坤.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79-481.
[8]Sehmbi H,Madjdpour C,Shah U J,et al.Ultrasound guided distal peripheral nerve block of the upper limb:A technical review[J].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5,31(3):29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