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蹒跚的阅读之旅

2018-05-26戚士菊

师道(人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外书课外阅读图书

戚士菊

二年级时接手这个班级,发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极差。调查了一下他们课外阅读的情况,结果令我吃惊——没有一个孩子拥有一本课外书!

问及原因,老师从没要求过,家长更没有课外阅读的概念。我立即对家长们进行了课外阅读重要性的普及,并给他们列出了一份长长的书单,让他们尽量按书单给孩子们买一些。结果,买书的只有寥寥数人。难怪,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多是文盲,他们一辈子没进过书店,又怎么会买课外书?

家里行不通,就从学校着手吧。恰好,某单位刚刚为我校捐赠了一批图书,我迫不及待地向领导请求借阅,领导说:等上了架、贴好签再借吧。这一等就是一学期!新学期开始后,终于等到书籍全部上架、贴了标签,一切制度都完善了,再次兴冲冲地跑去借阅。

“一个班级一次最多只能借10本,且必须在校阅读。如果一本书没看完,必须先还了,下周再借。”——什么奇葩的制度!不知道孩子们读书喜欢凑热闹吗?尤其刚刚学习阅读的低段儿童。10本,56个孩子,怎么分?还不准孩子带回家,在校阅读的时间能有多少?家、校都行不通,看来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微信平台有个 “滴水筹”的公众号,其理念就是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许多家庭遇到特殊经济困难,都可通过这个平台寻求社会帮助。我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向社会筹集一些课外书呢?

犹豫许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先在人气特别旺的几个教育群里发出请求,内容大致如下:“由于本地贫穷落后,本校课外书极度贫乏,希望同仁们能将你们学校 ‘下岗’的课外书收集赠送我班,邮费由本人承担。”信息发送出去后,如一片枯叶落进奔腾不息的河流,激不起哪怕半点涟漪,并很快被一波又一波的信息覆盖。失望之余,我安慰自己:绝不是网友们多么冷漠,多么吝啬,一定是他们不知道我有多么认真地在做这件事,多么迫切地想得到他们的帮助。

“我感觉自己像个乞丐,在到处乞讨。只不过,别人乞讨的是物质食粮,而我乞讨的是精神食粮;别人乞讨为自己,而我乞讨为学生。”伤心失落之余,我却不愿放弃,一日,我不由得在一个小学语文群里发出这条很煽情的信息。

果然,这次效果不错,好几位老师即刻与我小窗私聊,向我发来问候并询问详情。不久,我便收到江苏省毕育新老师寄来的第一批课外书。接着,马鞍山市花园小学的刘娟老师竟一下给我寄来了几百本图书!看到这么多的课外书,孩子们疯了!

由于这批图书是刘老师发动全校同学捐赠来的,所以中高年级段的多,低年级段的较少。而我们的学生,虽然这时已经是三年级(二年级整整一学年,我一直在想办法,却一无所获),可阅读能力还停留在低段。我精挑细选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开始了我们蹒跚的阅读之旅。

每天午读铃一响,抱着一摞带着暖暖爱意的图书,我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争分夺秒地将书发给他们,想象他们一个个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读书的样子,我的心已先是醉了。可一连几天下来,我期待的场景一次也没出现,现实的情景总是这样:孩子们拿到书,首先看看封面和封底,再看看精美的插图,便开始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恨不能一眼扫尽全班书。紧接着便是“图书交流”,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比比封面的美丑,说说有趣的插图,唯独对文字视而不见。为此,我吼过,叫过,愤怒过,训斥过,可收效总是甚微……

静心细思,我班大多数孩子从小长这么大,没看过一本完整的课外书,有的甚至从没有接触过课外书,现在突然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这样的姿态,他们还没有养成。

怎么办?我决定改变方式——我读,你听!

这天午读,我不再分发课外书,而是捧着一本趣味性较强的《淘气包马小跳》,坐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了起来。孩子们时而紧张,时而大笑,时而惋惜……一中午的时光悄然而逝。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机会来了!

“有趣吗?”我高声问道。

“有趣!”

“想继续听吗?”

“想!”

“明天老师继续读给你们听,不过老师这儿还有好多其他的课外书,比这本还好看,你们可以自己借阅哦。”前几天还被他们弃若敝履的那些书,顷刻被 “抢劫”一空。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就这样,我带着孩子读了好几本“马小跳系列”,接着又读了 《草房子》 《格列佛游记》等。不过这时我不再整本整本地读,而是介绍下大概内容,再选精彩片段读读,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看。每次我读过的书,都绝对会荣登我班 “最受欢迎图书”排行榜榜首。可同样的书往往只有一本,都想一睹为快,谁先看?这时我就让当天综合表现最好的孩子先看,再依次往下传。为了第一时间得到我推荐的书,孩子们在学习、值日、守纪等方面都拼命表现,真妙,读书还顺带优化了班级管理,真是意外的福利。

就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引领,孩子们逐渐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问题又来了,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基本看完了,没有了源头活水,孩子们刚刚产生的读书欲望又回到了解放前。总不能还在网上“乞讨”吧,我再次陷入迷茫!

转眼四年级了。苏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为了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写信的乐趣,我又利用网络为他们联系了一个结对班级,让他们互通书信。和我们结对的是连云港市墟沟小学四 (3)班的孩子。

当班主任丁老师得知我班学生特别渴望课外书时,她主动提出让他们的学生每人随信件寄来若干本课外书。这下又乐坏了我班同学,他们不仅收获了远方同龄人的友情,还收获了他们满满的心意——一本本崭新的课外书。一百多本课外书呀!足够看到小学毕业了!这些书籍虽然是寄给孩子们个人的,我还是自作主张,将它们全部 “充公”,放在班级让大家共同享用。

也就从这一年起,我开始带两个大班的语文,又兼任一些校务工作,说忙得像陀螺般一点也不夸张,再也挤不出时间带他们阅读了。就此放手吧,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图书,我没敢提太多管理上的要求,只要孩子们愿意读,可以随便带回家。只要不弄丢,小损小破的,自己修补修补就行了,不用赔偿。制度之所以如此 “宽大”,是想让他们能将课外阅读真正延伸到课外,而不只是在校内、在老师的引领监督下阅读。

当然这种放任自流的办法弊端还是有的,图书的损坏率和丢失率明显增加。虽然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可担心惩罚会打击他们继续借阅的兴趣,所以我多数采取不追究的态度。我特意跟踪调查了一下,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不再那么粘电视了,经常完成作业后就拿出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还有部分孩子开始主动要求在外的父母给他们买书了,比如, 《皮皮鲁》《笑猫日记》 《夏洛的网》等系列,孩子们看了上集没下集 (毕竟捐来的书,不系统),就着急,便缠着家长给他们买。家长们也改变了观点,开始积极主动地给孩子们买课外书了。

这一切不正是我期待的结果吗?相对孩子们的变化,日益破损和减少的图书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我和孩子们又有了新的期待——学校正在建图书室!据说,图书室一旦建好,政府会投入上万册图书,那该是多么壮观的场景呀!那时,我和孩子们再也不用为图书发愁,坐拥书城的感觉一定妙不可言!

猜你喜欢

课外书课外阅读图书
爱看课外书的我
图书推荐
课外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