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产业扶贫路径的初探

2018-05-25李晨阳

求知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扶贫产业探索

李晨阳

摘 要: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是抑制返贫现象的有效途径。目前产业扶贫还存在着链条不长、结构单一、科技含量偏低、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文章试图从思想认识、产业规划、发展模式、投入力度和工作机制五个方面做出探讨,探寻产业扶贫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产业;扶贫;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1-07

一、目前岳阳市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条不长难以增加农民收入

长期以来,岳陽市(以下简称“我市”)连片特困地区的产业主要注重原料生产。目前,扶贫产业加工度低于30%,种养扶贫产业50%以上缺乏自身相应的加工渠道。多数县区乡产业发展停留在原料生产上,农产品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产业明显不足。产业链条短,使得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所能获得的利润也较低,整个产业的发展难以拓展农民就业渠道以及增加其收入。同时,产供销衔接不畅,导致整体效益较低。

2.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形成差异化

长期以来,全市产业同质化竞争明显,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发展后,一旦收益较高,其他地区竞相发展,贫困地区单一的产业发展导致产业效益偏低、竞争风险加大。同时,由于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高科技新兴产业明显偏少。由于复制传统产业比较容易,各县市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农产品市场内部恶性竞争严重,大量农产品卖不出去。

3.产业集聚度不高难以提升竞争力

首先,由于扶贫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相对较差。发展规模较小,产品在市场中所占比例小,以致其市场竞争力较弱。其次,多数县市区扶贫产业并未打造出大品牌,大多数品牌的影响辐射力只限于县城范围内,国际国内市场认可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最后,农业产业园区本身具有特殊性,贫困地区建设农业产业园区难度较大。目前大部分贫困地方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园区,难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4.产业关联度较低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一是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民联结不够紧密。目前,在产业扶贫中,各县市区主要扶持了一些企业、农业大户,但大多并未建立起“企业(合作组织) +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以致贫困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扶贫产业惠及广大贫困农民的深度明显不足,很难真正发挥脱贫致富的帮扶作用。二是农企利益分享机制不匹配。各县市区农产品产、加、销环节相互脱节,大多数贫困农民仅在种养环节获取少量的收益,而在加工、销售等利润较高环节难以获得收益。三是产业项目的针对性不强。由于产业扶贫需要政府引导,其项目会受到行政的干预,项目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5.技术支撑不够难以提高脱贫效率

连片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也比较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较多,但连片特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吸引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造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386199”部队,这些人无论是体力还是技术能力都难以实现产业扩规和提质。

二、要把产业扶贫工作做好,必须坚持“五步走”

1.跳出传统思想和依赖心理两个误区,端正思想认识

作为脱贫主体的贫困户的认识问题,一度集中表现在“等靠要”思想严重。随着精准扶贫的层层推进,随着产业扶贫的步步登高,勤劳致富的整体氛围日臻浓郁。“靠着墙壁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农户越来越少。

作为扶贫主体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扶贫工作队,要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作思路和理念,防止对大农业的技术和思维依赖,避免投入被整合,职能被覆盖,工作被掩盖。要认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下,不能简单地将产业扶贫理解为产业发展。一方面,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受益对象广泛,而产业扶贫则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对象较小且是特定群体,要求其措施必须更精准精细。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对产业扶贫起着基础支撑作用。具体来讲,要跳出“四个局限”。

一是以贫困村为目标,但要跳出贫困村的局限。在扶贫产业布局上,以带动贫困村发展为核心,同时要允许跨村发展,满足产业适度规模的需要。

二是以贫困户为目标,但要跳出贫困户的局限。在政策上锁定贫困农户,给予重点扶持,一方面鼓励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让贫困户带着项目、资金和政策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对带动贫困户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大户给予积极扶持。

三是倚重一产业,但要跳出一产业的局限。拓展扶贫产业的扶持范围,对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特色养殖、花卉苗木甚至工矿业等有利于贫困村发展、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一视同仁地给予积极支持。

四是倚重传统优势,但要跳出传统的局限。运用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变传统劣势为优势,或者改换品种、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拓展传统产业的功能,让传统产业成为集产品供应、观光、体验、休闲和科教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创新仅仅以家庭为单位的产业组织方式,降低传统产业的交易成本。

2.遵循比较优势和因地制宜两个原则,把前期规划做好

尽管产业扶贫已经实施很久,但还是有很多没有产业的空白地区,因此现在提出规划问题还为时不晚。要做好产业的前期规划,必须认真遵循比较优势和因地制宜两个原则。

一要选准并实施好扶贫产业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先,遵循群众意愿,优先选择那些覆盖面广、产业链比较完整、风险相对较小的扶贫产业项目,避免盲目上马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项目。

二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积极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

三要注重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和规模效益。走现代产业发展道路,重点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着力推进“多乡或一乡一业”“数村或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

四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好产业扶贫在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3.围绕经营资本和农户产权两个主题,把发展模式创新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大力培育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林)场、股份制农(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通过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牲畜托养、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等方式,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再按照一定的价格由经营主体统一回收,进行加工、销售等,这样既能增强贫困户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也消除了贫困户因无发展资金、缺乏技术等压力和风险,又便于产品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打造品牌,形成“互利多赢”的局面。

二是充分发挥各扶贫产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利益,积极引导企业、种养大户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形成紧密的合作帮扶关系,帮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参与务工、承包管理、包种领养等途径在产业扶贫开发中受益,通过直补、以奖代补、贴息或物化补贴等方式对贫困户进行直接帮扶。

三是爭取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抓住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时段性和时效性,针对不同扶贫产业及不同经营主体,争取和制订不同的扶持政策,支持贫困户、扶贫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发展。

4.突出资金整合和融保支持两个重点,把投入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上级扶贫资金、地方财政拨款、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个人捐赠进行拼盘打包、捆绑使用。将资金投入从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中抽离出来,集中投入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和最大效益。

二是制订相应的约束办法,提高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占比,确保每年有60%以上的财政性扶贫资金用于支持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良种引进、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培植和市场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上。

三是认真落实《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中国保监会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金融保险服务重心下沉。

5.着眼当前形势和长远利益两个目标,把工作机制固牢

一是建立整体联动机制。明确部门分工、操作程序、监管措施,严格实行立项评审、跟踪监管、绩效评价、资金监管、三权分离制度。明确农业会同相关产业部门共同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分别由农业部门负责种植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林业部门负责林业特色产业,畜牧水产部门负责养殖业,农机部门负责农机社会化服务业,供销部门负责基层供销社创办或领办的经济实体从事产业扶贫的立项、评审工作,扶贫部门负责产业帮扶对象的真实性核查、利益联动机制的建立,财政部门负责财政资金拨付及监管,金融办、人民银行负责产业扶贫信贷资金的引导发放和监管。

二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向参与扶贫产业项目倾斜,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小额贷款保险,落实“扶贫特惠保”各项政策,同时委托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对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开展第三方评估,把产业风险降低到最小,发挥好财政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经过事后跟踪和绩效评估,对故意套取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恶意串通新型农业主体骗取财政资金的乡镇村、部门单位,依据相关规定,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收回相应的项目资金。对未能履行契约责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该主体按契约规定赔偿扶贫对象和村级损失,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经评估后酌情处理。

四是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引进或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在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强化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出一大批适合本地发展的“土专家”、实用型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左 停,杨雨鑫,钟 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2]闫东东,付 华.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进化博弈分析[J].农村经济,2015(2).

[3]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猜你喜欢

扶贫产业探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证监会“扶贫”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