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手语主播周晔的别样人生

2018-05-25王新同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1期
关键词:聋人特教手语

王新同

19岁差点当模特

周晔,1963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浙江,其实她能成为手语翻译非常偶然。1982年周晔高中毕业后,适逢北京市教育系统招考教师,在父亲的建议下,她参加招考并被录取。在普教和特教等多所学校中,时任北京五十四中总务主任的周晔的父亲,果断地为她选择了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从教多年的周父敏感地意识到:中国聋哑人特殊教育1887年才起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周晔成了一名特教老师。

入校第一天,周晔就被吓住了。聋人打手语和正常人打手语是不一样的,他们会带着丰富的表情,用很夸张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周晔说:“他们用手势表达时,眉毛眼睛全在动,完全可以用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来形容。当时我觉得他们很怪,接受不了。”

没几天,周晔听说一家公司招聘模特,就瞒着家里人去应聘。时年19岁的周晔身高173厘米,眉清目秀,面容姣美,活脱脱一个大美人。她不仅形体美,走出的台步也很优雅,面试的考官十分满意。接到聘用通知后,周晔高兴极了,然而,她的这一决定却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父女俩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周晔做出了妥协。周晔敬重父亲,知道他的坚持一定是有道理的,她又重新回到特教学校,专心学起了手语。

周晔说,现在回想起来,她很感谢父亲帮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当时学校缺老师,老校长李宏泰对她非常重视,特意指定学校里手语最好的吴立平老师做她的指导老师。吴立平从事聋人教育工作多年,手语打得很漂亮——打手语时,她面带笑容,修长而又灵巧的手指上下左右翻飞,像波浪一样起伏,像柳枝一样摇曳,像鲜花一般绽放……虽然无声,可这种特殊的语言在周晔看来,却具有一种别样的优雅与美丽。她暗下决心,一定向吴老师好好学习。经过勤奋学习,不到半年,周晔就能在全校大会上自然流畅地进行手语翻译了。

周晔渐渐喜爱上了手语特教工作,但世人的偏见与非议,曾让她颇感委屈和心酸。一次,周晔带学生出去郊游,她一边比画,一边说话,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她说话的声音被淹没了,这时,她听见周围有人对她指指点点说:“这么漂亮的老师,原来是个哑巴!”周晔听了很生气,故意大声和学生们说话。结果,那人又说:“原来是个正常人。怎么干这个?真可惜!”周晔为此特别难受,回去后她告诉父亲,父亲鼓励她说:“丫头,你偏要做好,让那些瞧不起特教老师的人知道,从事特殊教育的人都是优秀的,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父親的话给了周晔很大的自信与鼓舞。

一路打拼成央视主播

周晔说,当特教老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针对耳聋学生的特定的教学技巧与艺术。用手“摸”声音是教学中的一个特色。上课时,教室里放着一面大鼓,周晔把孩子们的小手放在鼓面上,一边敲鼓,一边用手语为孩子们讲解声音的特点与规律。为了教会耳聋学生发音,周晔常常对着镜子,反复揣摩发音与拼读规律,钻研口型、舌位、送气、共鸣等发音技巧。为了教会孩子们正确地读唇,体会发音规律,她常常要张大嘴巴,让孩子们观看她口型、舌头的变化,让孩子们用手摸她的喉部感受声带的振动,或者摸她的鼻子感受鼻音的颤动。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个正确的发音,她常常要重复上百次、上千次,一节课下来,常常是汗流浃背、嗓子红肿,连吃东西都困难。

学校里有个耳聋的女孩叫李筝,刚来的时候才7岁,不会发“哥”的音。周晔教她,指指自己的嘴巴,又做了个上扬的手势,她想告诉李筝,这个音需要舌根儿抬起才能发出来。周晔把女孩的手放在自己的下颌,让她感受口腔的变化。这个简单的字音,周晔不厌其烦地教了李筝整整20天。最终,她收获了难以忘怀的感动。那天,周晔送李筝到校门口。小姑娘朝哥哥飞奔过去,憋足了劲儿叫了声“哥哥”。听到妹妹第一次清晰地叫自己,李筝的哥哥激动地把妹妹抱了起来。此时,一边的周晔早已泪流满面。

198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给中国捐赠了一套价值100万元的助听设备,国家决定让周晔所在的学校开个实验班,花3年时间,用这套设备帮聋孩子说话。李校长找到周晔,让她当班主任,还向她提出严格的要求:3年内不许结婚,不许生孩子。

周晔接过“军令状”,开始全神贯注地投入教学实践。3年之后,周晔所教的学生不仅能进行日常口语交流,还能抑扬顿挫地朗诵课文。李筝在全国首届聋童夏令营开营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流利的演讲引起在场领导和嘉宾的一致赞许,得到了习仲勋、邓朴方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学生和家长更是把周晔当成了“神人”!

不过,老校长提的“不能结婚、不能生孩子”的要求,周晔没做到。“我爱人比我大5岁,又是独子,家里想要孩子。怀孕7个月时,孩子胎心不好,我在医院住了几天,心里特别急,怕耽误学生上课。当时我都想,要是孩子胎心老不好,就把这孩子打了。12月底,儿子顺利出生,寒假一开学我就回去上班了,也就在家坐了个月子。”周晔说。

1995年,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的前身《本周》栏目决定配播手语,让聋人能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当时根本没有手语播报的专业人才,李宏泰校长推荐了4位老师到央视去,经过翻译测验、试镜等筛选,周晔最终被留了下来。此后,周晔在央视一干就是20余年。尽管已经54岁了,周晔还像年轻人一样风风火火。精致的五官配上干练的短发、瘦高的个子,与人们头脑中对新闻主播的印象完全吻合。

手语直播十九大

令周晔难忘的是,2017年10月17日,她忽然接到通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配手语直播。试镜通过后,她被告知,这次直播时间有可能超过3个小时,而且中途不能换人,没有替补。周晔说这是她有生以来感到压力最大的一次,她之前的直播时间从未超过2个小时。

10月18日,周晔一大早就起床了。7点半开始化妆,8点零5分,她第一次看到了报告文稿的部分内容。周晔说:“我只提前看了约五分之一的内容,剩下的全靠现场同声传译。”8点50分,直播开始。周晔的眼前没有提词器,没有文字稿,所有的信息来源只有电视直播画面和耳机里习近平总书记做报告的同期声。她必须紧跟习总书记的语速,用手语将报告内容实时传递给全球的听障人士。

68页,3万余字的报告,一系列新论断、新提法,遇到新词汇翻译起来就更难了。比如“物流”,“物”的手势表示物品,直接翻译就行,但“流”的手势比画起来是“像水一样流”,如果要翻译成“物品在水上流”,听障人士就看不懂,这时要把“流”改成“运输”,他们才理解。“表情是手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周晔说。讲到“全面从严治党”,她翻译时表情严肃手势有力;讲到“建设美丽中国”,她翻译时面带微笑,满怀畅想……除了打手势,她还要进行跟读,因为一些听障人士要通过唇语来理解语言。

作为手语主播,体态要求近乎严苛,眼睛必须直视摄像机,并要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固定位置,累了不能往后靠,腰一松镜头前的形象就会懈下来,周晔就这样笔直地端坐在一把没有靠背的椅子上,动作一刻未停地进行翻译。直播结束,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这时她才感觉腿麻眼花,身体都僵了。

有人统计,3个半小时的直播中,周晔共用了2.5万多个手势,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纪录。有观众说:“周晔的手很细很长,打出的手语就像流淌的音符一样,很柔很流畅。”也有人称她为“手语天使”。

面对突如其来的诸多赞誉,周晔表现得很淡然,她说:“其实人的意志力是无限的,想要把事情做到极致,要靠强大的精神支撑。我必须准确、完整、全面地用手语表达,让更多聋哑人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

猜你喜欢

聋人特教手语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聋人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