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英宝阁依旧在 梅硿古道送青来
2018-05-25邱汉章
邱汉章
从大埔县城出发,沿着梅潭河南岸往三河镇方向的公路,大约走一、二公里,赫然可见梅潭河北岸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古塔—磊英阁。从儿时起,数十年来我乘车从这条公路上不知往返多少次了,可每一次路过都会不自觉地把目光倾注在磊英阁上。在我的心目中,那座古朴、沧桑和神秘的磊英阁是大埔县城西南部入口处最古老的建筑地标。
我的目光聚集着河岸翠竹饱和的绿意,悄然溶解着梅潭河不断流逝的岁月,磊英阁层层堆积的光阴厚厚,让我心底里萌生了一个到那古塔下谒古寻幽的朦胧的梦。这个梦,一直在我成长的时光里酝酿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浓。然而,数十年来,梅潭河北岸悬岸峭壁、“芳草碧连天”,磊英阁下面潭水深不可测,根本无法走到那边去。终于,从城西仁和大桥北端通向磊英阁至梅潭水电厂的“梅硿古道”修复了,并依托梅潭河梅子硿险滩的自然资源,发掘梅潭河北岸千年古道的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条长3.8公里、宽2.5米的景观走廊。
磊英阁系连着的梅硿古道位于梅潭河北岸,全长约15公里,西起三河镇坪水村锦山山麓,东至湖寮镇龙岗村河头,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1971年湖银公路(湖寮镇到银江镇的公路)通车前的一千多年来,这条古道是大埔、饶平和闽西等地通往三河坝,再到海内外去的交通要塞。整条古道逆梅潭河而上,用石头沿山铺筑而成。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桑,路上石头青苔斑驳,枯枝败叶零落。而且,古道地势险峻,山光水色迷人,文化遗址丰富,其中有历代名人摩崖石刻7处,如三河镇坪水锦山段就有唐代、元代摩崖石刻各一处:一是唐代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二月的石刻,碑文记载当年修筑古道捐款芳名;一是元代公元七年(1341年)的石刻,题为“建镇安桥记”,很有历史价值。在梅子硿段的码头边,有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大埔知县伍凤章命人镌刻的摩崖告示。古道边还有民国时期湖南省政府主席吴奇伟“礼义廉耻”和广东省政府主席、陸军上将罗卓英“梅江涛壮”摩崖石刻等。其中,锦山段古道约三公里,有用条石铺就29级的石阶(条石长1.5米、宽0.3米),有建筑在悬崖峭壁上的千年不倒墙栏(墙高0.4—4.6米,厚0.2米,离水面约50米),有乘风亭、华宝寺(东明寺)遗迹,还有古榕树抱金砖、撑腰石、石鼓大王宫、醒狮迎客、观音坐莲、观英降猴、空心古枫、青蛙朝天、鲤鱼跃水、灵龟戏水、深谷瀑布等山水奇观。
然而,古道的湖寮镇梅子硿段更是官道、商道和儒道的经典。梅潭河源于福建平和县葛竹山,流经广东大埔县大东、双溪、枫朗、百侯、湖寮,于三河坝东北注入韩江。“梅硿古道”因梅潭河梅子硿险滩而得名。民国《大埔县志》卷四地理志载:“梅子硿在同仁湖寮乡之水口离龙岗河头村约二里许。为清远河即今梅潭河之矶滩最险处。其地松林密荫,水声怒吼,约经三里许。盛夏憇息其间,但闻松涛水响,与夹岸鸟声呼应,几忘日之午晚”。现在大埔县城出三河路口的“梅硿古道”那一段河流,过去是湖寮镇水口的梅潭河险滩。清代进士侯北村人萧淳曾为 “梅子硿(谾)”作诗:“湖山水口梅子谾,谾谺怪石横当中。江盘峡束势险阻,涛声日夜相撞舂。悬流轰轰射水府,雷风搏击惊鱼龙。篙师放棹不敢触,手挽篙头百力弓。冲破一叶疾如驶,咫尺性命心忡忡。客行山岸骇指顾,溪光出没牵长虹。瞬息直下千百折,苍茫回首烟万重。”萧淳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险滩之“险”,壮观的画面震撼力很强,让人无不惊心动魄,这是昔日梅子硿险滩的生动写照。
梅子硿段还留下了“仙人脚迹”、“石阵仙踪”和“磐石之安”等许多传说,如古道一路有数不尽的野猪状黑色石头。相传唐代宪宗时期,韩愈贬谪潮州,因筹建湘子桥造福当地百姓,派侄儿韩湘子到闽粤交界处的大埔县西岩山搬运石头。韩湘子在仙人铁拐李的法力帮助下,赶猪群一样使大小石头从梅潭河流水里滚动。当最后一群石头滚动到梅子硿河段时,被当地一孕妇看到,对众人说出河中石头会行走而泄露天机,韩湘子和铁拐李赶紧攀岩逃走,那么多黑石头从此就散落在梅子硿河段了,而且铁拐李攀岩逃离时还在岩石上留下一深一浅的“仙人脚迹”。又如现在古道旁有巨石,石壁上刻有“磐石之安”四个大字和“明进士黄扆”五个小字。相传旧时石罅出泉鲜红如血,明代进士福建副使黄扆镌字后立涸。在古道旁巨石间还有一石凉亭,叫“惠安亭”。亭前二石柱有清末名士吴禹石题刻联:“江上此亭夹岸荻枫鸿雁影,人间何世满途荆棘鹧鸪声”。亭下有尼庵一所,叫“盘石寺”(“梅石寺”)。寺后,有方尖二石,称为笔石和墨石。埔邑蓝植举人刻有“松烟挥翰”四字。亭旁,就是磊英阁。
梅子硿段的河水明石暗礁密布,水流汹涌澎湃,形成令人望而生畏的险滩,船舶不能通行。据乾隆九年编修的《大埔县志》记载,潮、梅、蕉、埔客货船溯河而上,都在梅子硿险滩下游靠码头,货物皆盘硿至险滩上游的赤石岩,转陆运至漳州、厦门,出海赴台湾及东南亚。梅子硿头河段北岸曾设置有码头,设有梅子潭市,分上埠和下埠。磊英阁下,旧有行栈多间,为商货卸船屯积处,今多坍塌。行栈前立有1.2米、宽0.6米的《奉县永禁陋弊碑记》石刻,刻有“康熙四十年立”字样。碑文记述梅潭河日泊船百余艘,均按班簿轮序盘硿,禁止强抢装货。由于梅潭河河道窄且船只多,一些船户埠头假借乡绅庇护强抢装载,造成“强者饱,弱者饥苦乐无均”,为“恐陋弊积渐成久”,特设禁弊碑规范秩序,“装载货物,务宜从公,依班序轮流,不得恃强,借称本班名色,抢货装载,如埠头通同射利,亏损穷民,查出责革”。而顺道下约百余米处的明万历年间的大埔县知县(伍凤章)命人镌刻的摩崖石告示,亦是规范航运秩序。
当时,磊英阁下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此阁始建于明代,清光绪九年(1883)曾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为六角三层楼阁式土木建筑。首层周长22.2米,高约15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临河处每层开两扇窗户,首层石门额为“磊英阁”三字,落款为“清光绪九年重修”。塔内有一鹤顶格对联曰:“磊石成八阵,神机莫测;英雄困一角,鬼病难除。”相传为一麻风病人所书。康熙年间,总兵吴六奇去世,御赐一品典式营造坟墓于大埔县湖寮虎山下,御制碑文、祭文、遣官祭葬。督造坟墓的风水大师曾日省,因踏山选坟址而对大埔灵秀山水大为赞赏,但独对磊英阁有看法,甚至说出“误造磊英阁”、“三处文峰宝塔速当造起”等言词,邑人颇为震惊,以致后来有乡贤在雍正年间于岭东玉屏山巅建了兼山塔,岭西西梁头山顶建了先甲塔(无影塔),乾隆年间又在南部葵坑村凤雏岗建了朝元塔(开元塔)。虽说风水大师曾日省对磊英阁极为贬损,但亦因此湖山在数十年后建成了“三处文峰宝塔”,使灵秀山水再次黼黻、藻饰得以增辉,而更有“彧彧其文,馥馥其芳”之人文秀色。
如今,“梅硿古道”修复了,并新建了长寿公园、名人书法墙、摩崖石刻、人文壁画、观景廊桥、石阵仙踪、梅潭寺庵等景点。那里的长寿仙翁像、梅潭画廊、长寿之乡赋文化墙、功名官道浮雕墙、经贸商道浮雕墙、下南洋浮雕墙等景观,把“梅硿古道”装点的更加隽永秀丽。
梅子硿头行古道,磊英阁下履沧桑。我伫立“壮山河秀色,阅人世沧桑”的磊英阁下,饱览青山绿水,陶醉于眼前景色而不觉默念:“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阳光煦和暖心房,微风清香袭衣襟,满眼树枝绿光闪,更有翠竹送青来。在树木的清香里,仰望高高古塔,仿佛耳边听到轻轻的声音,这是古塔在诉说着历经数百年的深情守望!此时此刻,凝视着挂满溪光的素朴塔身,所有的思绪忽然放纵如野马奔腾又忽然嘎然而止凝固在塔尖上,四处景色顿然清晰无比,仿佛历史兴衰在这里沉淀,时光流转在这里溶解,心中无限感慨而呤颂:梅水长流兮,千古画。宝阁依旧兮,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