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客家年
2018-05-25三捨
三捨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年味。我们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每逢将近农历十二月中下旬,為“入年界”,就开始为新的一年的春节张罗了。
这时候,老爸开开心心地开始筹办“年货”了,而这里的花样可多呢!
首先是川糖。它是我们客家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别适合做年糕。小时候看见父亲买回了很多川糖,我们三兄弟可开心了,经常管不住馋去偷吃,当然少不了挨骂了。
有了川糖之后,母亲大人就可以做年糕啦。客家年糕一般分为两种,我们管叫它“甜板”和“砵板”。
这个过程比较费劲,母亲会叫我们一起帮忙,先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
还有油果。又名“煎圆栗”。母亲会先将糯米碾成粉,配比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
油果是我最爱的年糕之一。小时候,每当母亲掀开热气腾腾的大锅,问着新鲜出炉的油果子,我一定会吵着要尝鲜。但油果子不能马上吃,它需要放一下再吃口感会更好。
我们客家的特产梅州金柚,也就是我家乡的沙田柚,有止咳祛痰之功效,是过年必备的佳果。它神奇在时间放久了会越来越甜,柚香越来越浓,耐保存,直到春节过后也不会坏。家里的沙田柚是父亲一手栽培的,十多年的老树,一草一木,细心呵护,父亲如爱护孩子一样培植,由来已久。
另外诸如粉皮、芝麻酥、花生酥、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首先是为了年初祭神摆设,还有是为了招待宾客和送礼的。都是过年不可缺少的点心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以前全由自家加工制作,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那么多功夫去筹备这些东西了。不过,还有一些家庭,比如我母亲,依然保持了一些必要的年糕制作。母亲经常说,小时候你们喜欢吃,我也喜欢弄,总觉得弄这些东西就觉得才算是过年,心里也欢喜。
入年界的时候当然少不了食物的张罗。每逢这个时候,老爸和母亲就会开始准备鸡鸭鱼肉,有些大家庭会杀猪宰羊来过大年。我二哥手工活特别好,会帮忙着一起宰杀,他还会做手打肉丸呢。于是,在一片鸡鸣鸭叫声中,磨刀霍霍声中,父亲母亲和二哥一边忙活不停,我和大哥就一边帮忙做杂活,还有泡在厨房门帮忙,说是帮忙,不如说是等着尝鲜才对咯。
需要特别介绍的是客家名菜酿豆腐。客家豆腐通常将油炸豆腐或白豆腐切成小块,在每小块豆腐中央挖一个小洞,用香菇、碎肉、葱蒜等佐料填补进去,然后用砂锅小火长时间煮,食时再配味精、胡椒等调料即可。客家酿豆腐集软、韧、嫩、滑、鲜、香于一身,呈浅金黄色,豆腐的鲜嫩滑润,肉馅的美味可口,再加上汤汁的浓郁醇厚,让人垂涎欲滴。
说客家当然也少不了客家娘酒了。客家娘酒是客家人用糯米酿造的一种酒,属于黄酒。《幼学琼林》中记载:“其味香芬甜美,色泽温赤,饮之通天地之灵气,活经络之神脉,尤适健身养颜之益也”。客家人好客,但凡有人登门,无论哪个时间段,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
而为什么要叫娘酒,母亲的回答我一直记得,她说客家的女人要会做娘酒,自己的男人和孩子喜欢喝娘酒。这是多么完美的解答!多年以后我才感受到,这句话充满了母亲对家人深情的爱。时至今日,客家娘酒应该说我们父母这辈的人和专业酒坊才会制作,很多客家的年轻人已经不会了,让人遗憾。
除夕临近最为紧张,每家每户忙忙碌碌,主要进行下面几项过年的后期准备工作。
扫屋。这种扫屋非同一般,实是立体大扫除,全家都要动手。母亲会拿来用芦苇草做好的长扫杆,分发给我们三兄弟,父亲给我们分配任务,谁扫大厅,谁扫房间,谁扫厨房,还有鸡鸭牛羊猪的栏房也不放过,总之无死角大扫除。于是忙里忙外,伴随着尘土飞扬,一家人忙的不亦乐乎。这时候老爸会特有情调,打开家里的音响,放上过年的曲子,一家人乐乐呵呵地开始大扫除!当室内室外窗明几净,人的心情无比舒畅,一派除旧布新的景象扑面而来。
扫屋之后当然是贴春联了。家里每年的春联都是由父亲亲手贴上,后来父亲年龄大了,腿脚不便,就我们兄弟来代劳了。于是,以前过年我们看着父亲贴,打下手,如今父亲看着我们贴,指点我们这个春联该如何贴,那个春联为什么那么贴。父亲说但凡能贴的地方都要贴,包括禽舍,因为人要过大年,家禽也要过大年,贴了来年定丰收。孩儿们当然兴高采烈,上蹿下跳,于是,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等字,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六畜兴旺”等红纸。待完毕,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经过入年界到大年三十日,年货、年料全部备齐,家里家外焕然一新,到处洋溢着欢乐,出门说着吉利的话。特别是小孩们,更是欢天喜地,吃得好,穿得好,又不会挨大人的骂。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叫除夕。当天一大早,每个人都要穿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紧着就是隆重的祭神仪式。
敬灶君、土地公和天神。事先准备好了神像,写好疏,准备好香纸、香烛、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置放“八仙桌”,将祭品放在桌上。总之三个神位那里要一应准备齐全,然后点上香火蜡烛,烧起各类衣纸钱等。
这时候,母亲和父亲会招呼全家人在神位前行礼,虔诚敬礼,祈求赐福消灾,来年财丁两旺,合家平安。同时母亲也会令我们三兄弟许下愿望,肯定少不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顺利、大展宏图等吉言。
最开心的是吃团圆饭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作为年三十晚最隆重的家宴就开始啦!小时候在开饭前,父亲母亲老早就会跟我们讲规矩,比如在排座次的时候年长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輩份往下排。母亲还会把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吩咐每样都要端一碗上桌。平时小孩不可饮酒,除夕团圆餐时则开戒,这时候我就可以大饮特饮客家娘酒了。男女老少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准跌碗、跌筷。吃饭时,小辈要给长辈敬菜敬酒,并送上祝福。当然,家庭成员没有那么齐聚的,一些必要的礼节可以免去了。
吃罢团圆饭,屋内各处点上煤油灯,整座屋通宵灯火通明,叫“点岁火”。家人欢聚一堂品尝香茶、水果、瓜子、糖果等,长辈们通常会给我们晚辈讲家史、族史,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勤俭持家,团结和睦。接着必不可少的就是看春晚了!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守在电视机旁,津津有味的啃着糕点看春晚。总之一律不能早睡,要等到午夜时,开大门、放鞭炮迎新岁后才能入睡。有的人索性闹到天亮。
发压岁钱。压岁钱又叫“利是”。这可以说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了,因为“利是”钱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守岁之后是开大门,也叫接财神,是非常隆重热闹的一环。正月初一凌晨为送旧迎新,家家户户大放鞭炮,这时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是万炮齐鸣,此起彼落,十分热闹。长辈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吆喝“开门大吉、大吉大利哟”!。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均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大年初一,不论老少早早起床。相传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着一年不顺利。按祖训,大年初一不吃荤,要吃素。所以除夕家宴之时不能有半点荤腥,否则就是对先祖不恭。
不过虽然吃素,也是相当丰盛的。这时候准备已久的各类年糕点心纷纷上场,有好多好多我喜欢吃的各类甜点。母亲手艺非常好,连素菜也做的色香味俱全,未等菜肴上齐,我们三兄弟就急不可耐的动筷子了。母亲一边笑着一边加一些素菜给我们,一边笑骂我们不知礼数又嘴馋,上辈子一定是饥饿小鬼。时至今日,这个风俗我们家乡一直保留着,只不过有时候没有过去那么执着,除了早上和中午吃素之后,很多家庭只是按例吃一顿素就开荤了。
大年初二,又叫“团年”,一般不外出。这正是一家人团聚搞活动的时候,小时候印象最多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打牌,我们三兄弟拿来发来的利是钱作为赌注,父亲母亲当然是大东家了。有时候我钱输多了,死乞白赖不认账,现在回想不禁好笑。
大年初三,又叫“穷鬼日”。一早起床,母亲就会发动全家动手大扫除了,俗称“扫穷鬼”,要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总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数扫地出门,表明已将“穷鬼”赶走。
大年初四,母亲就早早开始准备好了要携带的鸡鸭鱼肉、年糕之类礼品,回娘家、走亲戚。一家人结伴同行,一路说说笑笑,十分热闹。以前家乡这个时候会有“舞狮”“舞龙”的传统风俗,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了。
初五以后基本春节过完。这个时候适合出门找朋友、找同学,聚聚友情和同学情,又热热闹闹了一番。还有就是收尾的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乃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闹元宵,春节到达最后的高潮。
至此,春节完成全部节目,所有的人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有不同。总之,过年是百节之尊,饱含了“家”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