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昔日驿道明珠的新故事

2018-05-25曾诚董子龙

源流 2018年3期
关键词:腐竹小作坊贫困户

曾诚 董子龙

“原中央苏区县”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是千年梅关驿道上的一颗明珠。作为古道的重要节点,它曾经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盛极一时;它也是红色革命老区村,留下了南雄农民运动的策源地鸳鸯围、优秀抗日将士钟蛟蟠家乡旧址等红色遗迹。然而,随着现代化交通的日益发达,驿道原乡灵潭村逐渐褪尽了往昔的繁华,取而代之的是破败和贫穷。

2016年,省纪委扶贫工作队入驻灵潭,精准扶贫的曙光初次照进了这里。从此,这个积贫日久、穷根难拔的老区村迎来了脱贫奔康的春天。

黄履华乔迁记:重获新生 不忘党恩

新春伊始,灵潭村贫困户黄履华迎来了人生的一件大喜事:他终于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精准扶贫改旧景,遷入新居步小康。”沉浸在乔迁之喜的他为新居写了一副这样的对联,横批是“不忘党恩”。他说,做人要有一颗不忘初心的感恩的心,所以写了这副对联。

说起黄履华,村里人谁不知道他不幸的身世呢?6岁时,他父亲就过世了,是母亲一手将他拉扯大。2011年,中专毕业的他去了珠三角务工,贫困的家境刚刚得到些许的改善。却未料在2014年,他就被查出患上急性脊柱炎。为了给他治病,年近七旬的母亲四处举债,可黄履华的病情并无好转,以至下半身还是瘫痪了。

没有一个好身体,梦想纯粹是空中楼阁。三年的病痛缠身,消磨了黄履华的意志,也粉碎了他立志脱贫的梦想。

阳光总在风雨后。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春风吹进了黄履华的家中。从此,这个贫困的农家迎来了新的转机。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黄履华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镇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已经领到了残疾人证,母子俩也有了医保、社保,并通过政策兜底实现了脱贫出列。

贴上鲜红喜庆的对联,放响鞭炮,黄履华迎来了道贺的亲朋好友。祝贺声中,黄履华说,换新家了,景象不一样,生活也不一样了,终于有一个盼头了。而他说的盼头,就是把病调理好,然后通过村委会的帮助,参加电商培训,接着在村里搭建的电商平台上推广灵潭农特产品,开创一番事业,迎接新生。

徐承花转业记:从农民到“上班族”

徐承花是灵潭村的一名普通农民,过去常年在田间忙碌的她,2017年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开始在家门口领工资了。随着身份的转变,她和她的家,也终于走出了贫困的泥潭。

徐承花上班的公司叫做济福公司,是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于2016年成立的村集体公司。2016年底,该公司以一亩地每年200元的租金,通过流转开发了村里的120多亩闲置土地,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2017年2月底,这片田地长出了绿油油的烟苗,萌发了贫困户金灿灿的希望。当时,在田里干活的徐承花告诉记者,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四亩多的农田有一半以上都荒废了,所以她索性将闲置的两亩多农田,都“流转”给了济福公司。徐承花感叹,“收割水稻的时候你一个就搞不定,如果没机器帮你割稻谷,一个人怎么割?打谷机谁帮你扛?所以就搞不定。”

将田地流转后,徐承花有了租金收入,还从繁重的体力活当中解放了出来,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了济福公司,当起了“上班族”。

2017年3月16日,作为“上班族”的徐承花赚到了第一笔工资。在济福公司会议室,她笑开了花:“好开心啊,在家里都能赚到钱,钱又不少,100块钱一天。我一个月做20天,就有2000块钱,我就可以把原来一年种田的收入做回来,再做一个月我就可以把花生油的收入做回来。两个月的时间我就可以把原来一年的收入做回来。”

绿油油的烟苗,兑现了金灿灿的希望。从备耕到种烟和管护,再到采摘和烘烤,徐承花参与了整个黄烟生产的过程,以及晚稻的种植收割。长达7个多月的工作,换来了黄烟和水稻的丰收,也换来了她鼓起的荷包。“算起来有一万多块钱吧,说真的我从来没赚过那么多钱。虽然累却也开心,因为我挣到了那么多钱!”

徐承花的荷包鼓起来了,这个因学致贫的家庭逐步走出了困境。依托危房改造资金,再加上今年上班的收入,她家建起了一栋60多个平方的房子,计划在2018年春节前搬进新房。虽然房子不大,但她已经心满意足。看着这间已经粉刷好的新房,她的内心充满感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以前我说我老公,什么时候我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他说等到以后有钱再说。现在好了,政府给我们建了,真的很开心。”徐承花笑着说。

灵谭腐竹产业转型记:从小作坊到工厂

“这里就是原来做腐竹的地方。”在一间光线阴暗的泥砖老房子里,村民曾祥跃指着一排柴火灶告诉我们,“以前做腐竹比较辛苦。你看这个豆浆机,没有自来水,要一桶一桶把水倒到这里磨浆。磨了浆倒到这里烧开,烧柴火速度比较慢。”

在这间低矮的小作坊里,曾祥跃和腐竹打了36年的交道。随着年纪渐长,他已无法承受制作腐竹高强度的劳动,所以在一年多前,就忍痛关停了小作坊。“因为同样的原因,在我们村跟我年纪上下的,都不再制作腐竹了。”他不无感叹。

灵潭村素有“腐竹之乡”的美誉。鼎盛时期,村里曾有200多个生产腐竹的小作坊,而如今已经寥寥无几了。为了不让这门老手艺失传,也为了更好地发展腐竹产业,帮扶单位积极引进资金,在村里建起了腐竹厂,并于2017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从此,像曾祥跃这样的老手艺人又有了用武之地。“这里全部都是新的设备,这就是新时代的腐竹厂。小作坊虽然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但很辛苦,现在做就没那么辛苦,也有两三千块收入。”一边忙活的曾祥跃告诉我们。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的转型升级,灵潭腐竹开启了崭新的一页,日渐式微的腐竹产业也重焕生机。相比小作坊,先进的生产设备,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倍多。天润灵潭腐竹厂负责人曾春晖介绍说:“在工厂,一斤黄豆能产四两多一点腐竹,小作坊就达不到四两。”

灵潭腐竹转型后,还注册了商标,产品质量也通过了专业机构检验。在专业团队的运营下,灵潭腐竹已经走出南雄,走向了珠三角。“现在就是生产不过来,客户老是追着要腐竹。”曾春晖笑着说,“预计2018年全年产值突破200万元,可带动贫困户年种植黄豆800亩。”

因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曾经绝望的黄履华迎来了新生,生活窘迫的徐承花绽放了笑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灵潭腐竹实现华丽转身……两年来,通过光伏发电、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各种帮扶措施,灵潭村4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真正实现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脱真贫、真脱贫”。

猜你喜欢

腐竹小作坊贫困户
蒜香豆豉蒸腐竹健脑壮骨两不误
好腐竹 表面光易折断
安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成效显著
安徽:启动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一村一品」社坡腐竹好 出口渡重洋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美味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