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一代”的初心—石化油服服务页岩气勘探开发系列报道之三

2018-05-25蔡廷永李泰豫丁剑北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7期
关键词:油服崔健井场

○ 文/蔡廷永 李泰豫 丁剑北

石化油服的创业者们以他们的页岩气情怀为国家、老百姓“争气”。

页岩气情怀下,石油铁军创出了巴山蜀水一片绿。 摄影/宋国梁

“累,真累!今儿可晓得啥子是铁军咯。”在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老街,石化油服胜利石油工程井下作业公司涪陵项目部驻地,村民白琴操这样说。他是项目部特招的厨师。

50年前,乌江之畔的涪陵白涛小镇,六万创业者用忠诚与心血,在此修建了我国重要的核工业原料基地。50年后,白涛老街迎来新一批创业者。

时代虽不同,但在白琴操眼里,二者情怀相通,气息相近:“都是为国家奉献噻!”

让山里的老百姓用上气

2013年7月,当李忠寿带队在重庆涪陵焦石镇焦页1-2HF井施工时,司钻突然拉响警报。不远处,一户农舍浓烟四起。李忠寿二话没说,带队前去灭火。混乱中,他看到屋里还有老人,赶忙冲进去将其背出。

事后,李忠寿看到,屋子靠灶台的墙已全部烧黑,灶台下还散着一些炭黑的柴。事故的原因,源于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取火方式—烧柴。

把老人放下后,老人脸色苍白,站在那不知所措。李忠寿看了止不住心酸:“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他们也能用上天然气呀!”

事实上,李忠寿的这个心愿,早在2012年1月就已萌生。2012年1月,时任70117钻井队队长的李忠寿,突然接到一个重要任务,抢上焦页1-1HF井。他没想到的是,此后中国第一大页岩气田的历史将从这口井拉开序幕。

李忠寿清晰地记得,初到镇上时正值冬季,很多人还在烧柴做饭,一到吃饭点,到处都是木柴燃烧的味道。“如果这口页岩气井打成了,会不会让这里的人用上气?”李忠寿心想。

焦页1-1HF井,属于海相井,深埋藏,毫无经验可以借鉴。二开的时候,井打到龙马溪上层,地层出现垮塌。那段时间,李忠寿压力非常大。为了彻底摸清这口井的地质构造,短短几天他跑了上千公里,查看周边曾经的施工井,通过优化全井施工方案,116天后焦页1井顺利完钻,圆满完成地质、工程设计的取芯任务。

2012年11月12日,天色有些晚。焦页1-1HF井点火放喷的一刻,井场轰鸣,20多米高的火舌呼啸冲天。经过测试,该井产量达20万立方米。两年之后,中国第一大页岩气田在涪陵拉开建设帷幕。焦石镇最多时有近1万名施工人员。街上热闹了,到处都是红工衣,像朝阳染红了小镇。

五年之后,李忠寿的心愿初步实现。由涪陵地底采出的页岩气,已惠及长江沿线6省2市的2亿多居民。“找时间,我想去看看那位大爷。”如今,李忠寿又有了新的心愿。

“要产气,更要降低开采成本”

如果说李忠寿的心愿是让山里的百姓用上天然气,那么,廖勇的心愿则更加现实:要产气,更要降低开采成本。

2013年,因施工需要,时任石化油服江汉工程测录井公司经理的廖勇急需引进牵引器技术服务:“找外国公司来服务,用牵引器测一口井要100万元!我们说100万元太贵。老外想了想说,那好,99万元!”

99万元的单子,廖勇最后还是签了,签得屈辱而无奈。

经过三年的技术积累,廖勇带着自主研发的泵送桥塞多级射孔技术,让甲方终于把焦页44平台的两口井,交到廖勇手里。44-1HF井干到一半,射孔出现问题,甲方闻听后,急忙派国外公司前来接手。那一天,他们蹲在一旁的地上,眼巴巴看着老外扬长进场。他们看着看着,眼泪夺眶而出。晚上回到井场旁的驻地,廖勇围着井场的泥浆池转了一圈又一圈。有那么一瞬间,廖勇很想跳进池子……

44-1HF井失败了。但宽容的甲方,还是给廖勇、给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国产化留了最后一条路。44-2HF井距离44-1HF井相隔15米。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距离,会不会只有15米?

焦页44-2HF井的施工现场有一个横幅,上写“背水一战求生存”几个大字。廖勇他们拼了。在44-2HF井,从双雷管激发,到双配多级容余射孔装备,所有技术思路、设备配套思路全部打破禁锢。廖勇亲自兼任队长,公司专家兼任操作手,所有机制体制全部打破常规。

一战成名。

焦页44-2HF顺利完工,创中国石化连续油管通井、射孔、钻塞作业最深达5927米纪录。国产化技术和装备一炮打响,且施工成本远低于国外公司。消息传出不久,国外公司纷纷开始降价,当初的牵引器技术服务项目,从99万元人民币一下降到50多万元,整个行业服务价格大幅降低。

石化油服的专家们带领技术人员围绕地震采集处理、水平井钻井及压裂等七大技术序列展开国产化攻关,使涪陵页岩气田开发综合成本下降了20%以上。201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不久前,一家外国公司准备撤出涪陵,想廉价出售设备。有人劝廖勇买下,以后可以打着外国公司的品牌闯市场。廖勇摇摇头,坚定地说:“以后闯市场,我只亮国产品牌。”

“留在这,干下去”

也许,比起任何一位闯市场的同龄人,崔健都是幸福的。2014年,他随队赶往父亲所在的涪陵。

那段时间,当宿舍的同龄人和远在天边的父亲视频时,崔健只要花几元打车费便能赶到父亲身边。

崔健的父亲名叫崔电军,是胜利工程井下作业公司试油测试大队涪陵项目部经管员。从第一口井焦页1-4HF,到最近的焦页190平台,父子俩几乎每天都要在井场碰头。“说不上一句话,活太多,我干我的,他干他的。”崔健回忆道。因为泵工班人少,崔健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

焦页84井是工区重点井,施工时正值高温。那一天,几十斤的弯头,崔健自己搬了十几个。一整瓶矿泉水灌下,抵不住日头一舔,身上没有一丝凉意。也是那一天,干着干着活,崔健一回头,就见父亲站在不远处,默默望着他,眼神模糊而混杂。父亲只是望,什么都不说。对视一刻,父亲指指旁边矿泉水,转身离去。

父亲也不是总不说话。有一次他们刚到井,父亲跟着从值班房出来,一把拽住他,吼:“你安全帽怎么戴的!”平时没事时,崔健也喜欢和沉默寡言的父亲开玩笑。有一次,他拍拍父亲说:“爹,你是油一代,那我就是气一代了。”这个玩笑,却让崔电军板了身子,更加严肃:“哪天我退休回去了,你要留在这,干下去才担得起这个称呼!”

也是从那一天起,“气一代”这个普普通通的名词像大山一样植进了崔健心里。或许,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名词,也在千千万万为涪陵页岩气田开发服务的石化油服人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猜你喜欢

油服崔健井场
一种针对勘探成熟区半潜式井场的快速勘察方法及其应用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井场的灯盏
井场过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流技术
三十年后,死不回头
中石化油服暂居三季度A股预亏王
油服滑铁卢
夏日的井场
他,崔健
“摇滚教父”的“傻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