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的运行机制研究
2018-05-25吴雨婷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吴雨婷, 叶 勇 (安徽农业大学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农业灾害种类众多,灾害发生频率高,也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三家联合进行的《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绿色调查,温度升高、灾害多发、耕地面积下降会使我国2050年粮食总生产水平下降14%~23%,使得农产品生产供给不均衡,降低农产品流通效率[1]。政府在逐步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同时,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限制,农产品物流业和供应链管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概念。国内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形成机理和运作绩效等方面[2]。本研究拟从农产品供应链绿色设计、绿色运营、绿色产业实践和绿色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体制研究,旨在为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变和绿色供应链的升级提供依据。
1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农产品流通的绿色供应链应系统考虑农产品的绿色需求、绿色设计、绿色运营、绿色品牌和绿色产业链等环节。由表1可知,从安徽省来看,居民对农产品的绿色需求日益提高,2006~2015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农产品消费性支出同比增加,而伴随着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这体现了居民原有对食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转变为对口味、营养、绿色安全等的追求。绿色需求的农产品以无污染、安全、营养为宗旨,正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而在发达国家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已经成为新的农业服务模式和利润增长点,例如,日本绿色农产品产地直送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有机温室设施农业模式和欧洲逆向物流工作组模式等[3]。
图1安徽省城镇居民农产品的消费情况(元)
Fig.1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residents in Anhui Province
1.1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绿色设计
综合现有的文献研究和产业实践,绿色设计主要包括环境意识设计(ECD)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LCD)两方面,目的是为了发现这种设计如何影响到农产品对环境的兼容性。环境意识设计方面,农产品产地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例如,进行绿色生产和产地污染管理等,而绿色设计的核心是考虑包括原料和产品回收、拆装、废弃物管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进行法律和环境立法方面的规范的问题。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面,强调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和配送、再回收利用和废气物处理的全过程可追溯,以及通过运营模型帮助企业了解和监控产品流通状态等。实际上,绿色设计还应该考虑如何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损耗,因为农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有些还有冷冻和保鲜的要求,尤其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近年来对于蔬菜和水产品的消费增长很快,以蔬菜为例,1998年人均消费支出194.23元,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442.5元,增加了127.82%,因此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应充分考虑和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保鲜、冷藏为主的仓储服务功能,这样就可以通过冷藏保鲜调节上市销售时间,促进错季供应,减少损耗,也缓解农产品难卖的问题[4]。综上我们提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绿色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1.2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绿色运营
农产品的绿色设计需要高效率的绿色运营,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的效益。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绿色运营实践包括绿色流程再造、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废弃物管理等环节。其中绿色流程再造目的是最小化能源和资源消耗,进行必要的流程精简和增加环境意识分析的环节等;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主要是传统供应链的反向价值恢复过程,包括退货流程设计和应急处理设计等;废弃物管理主要是进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等。国外在这绿色运营方面涌现出很多环保型的方法,例如肉类普遍采用优于真空包装的含气保鲜包装,生鲜农产品会被分类贴上标签;块茎类农产品不易压坏的则用小网袋;对易损耗产品,如瓜果和禽蛋则用专门纸箱包装,采用温度标签,同时采用追溯码来进行产地和企业信息的追溯[5]。目前,安徽省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营还较为薄弱,应该充分汲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环境污染减少、再利用、再加工、回收和处理方案的系统运营解决方案。
1.3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产业实践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绿色运营依赖于农业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实践,其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绿色供应链效率的重要途径。绿色供应链的产业实践应选取区域特色农产品进行产业化试点,打造精细农业的运作示范,可以在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加快科技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重视农业协作社、农业经纪人等协同化运作和发展新兴产业。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发布的世界农业统计和趋势的报告中显示,亚洲很多国家包括印度、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台湾等都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设施农业,增加有机认证和绿色监管。安徽省位于皖江城市带的中心区域,还应加强示范区与皖北、皖西、皖南地区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农协组织和配套产业互动,启动农业集中区循环经济规划,实现产销地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合理布局自然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
1.4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品牌建设
绿色供应链的品牌建设是对终端消费者在农产品辨识度和忠诚度方面的重要环节,而品牌建设主要应该包括以下的环节:首先,原材料产地必须具有良好的种养殖环境,土壤的有害物残留应达标;其次,作物栽培必须遵循一定的作业操作规程,例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等;最后农产品物流环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即农产品只有实行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各环节、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供应链质量控制,才能最小化对环境的污染[6]。安徽省的农业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我省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渠道“走出去”的并不多,绿色品牌还不够响。只有最终做出品牌效应,才能真正拓展出以绿色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绿色产业模式。
2 安徽省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构建现存问题分析
安徽省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在绿色设计、绿色运营、产业实践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构建需要思考如何平衡区域经济和环境意识之间的矛盾,而目前我省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构建现存问题主要有:
2.1 农产品物流非均衡发展
总的来看,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和交易功能在不断扩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信息资源不断整合,批发市场作用在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我省已建立了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65个,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6个,但是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市场交易的产值偏小、生产单元标签化、过程的可追溯性等环节仍然很薄弱,绿色运营方式落后。除了合肥周谷堆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以外,其他批发市场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不多,总体规模上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此外我省物流贸易近年来逐年增长,内河港口码头吞吐量中集装箱从2000年的2.4万标准箱增长到2009年的19.91万标准箱;而农产品物流的运输量却呈下降趋势,2009年全社会水路货运量(农林牧渔业产品)仅为9万吨,为2008年的23.7%;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农林牧渔业产品)为5695万吨,为2008年的68%。而从我省对外经济贸易的2008年至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主要食品出口中活猪、冻鸡、水海产品的数量同比增长;粮食、蔬菜及鲜、干水果及坚果的数量同比减少,综上安徽省的农产品物流呈现出非均衡增长和内需经济贸易刺激不足的特点[7-8]。
2.2 绿色运营的流通附加值不高
绿色运营的核心是要降低农产品损耗,增加流通的附加值,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产值构成来看,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贮运、副产品加工和包装保鲜等辅助环节来实现的。农产品适宜的采收、适时的保鲜处理,有利于产品保质期的延长,大大降低其自然损耗,而降低这部分的损耗就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另一个增收。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我国仅为0.38∶1。安徽省的物流包装加工等附加环节的产业份额不高,包装印刷业产值仅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5%,区域型包装中心和百强包装印刷企业还不到5家[9]。农产品冷链运作系统尚未成型,低温控制技术和物流信息技术还有待攻关,废塑料回收率不足80%,逆向物流缺乏统一的农业废弃物的分类管理,造成农产品的损耗较大。
2.3 农产品的绿色品牌建设不完善
安徽省不乏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如砀山酥梨、肖县葡萄、太和香椿、徽州香菇、黄山毛峰、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祁门红茶、宁国山核桃、涡阳苔干、水东蜜枣、淮河柳编、符离集烧鸡、铜陵白姜、寿县沣虾等,但呈现出区域分散的特点。目前这部分绿色品牌在环境标志上消费者的辨识度不高,并且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更是存在概念不清和混淆的现象。另外供应商在包装加工上面附加值较低,渠道商缺乏有效的终端引导和市场细分,造成“营养价值高、低农药残留、安全可追溯”等绿色品牌的核心挖掘还不够。国外目前拥有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有机产品认证JAS、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众多权威认证食品标识,我省农产品的绿色认证数量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3 安徽省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构建的建议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开展需要真正将环境资源压力转化为绿色运营的动力,目前我省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还较薄弱,政府的强制性压力还不够,亟需创新机制的建设。从前面的论述中,绿色设计、绿色运营、产业实践和品牌建设等是密不可分的环节,其机制创新建议从以下的方面着手:
3.1 动力机制建设
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常常需要进行多种权衡,其动力来源于环境政策从本质上对个人和机构的刺激作用。各国政府与国际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多种尝试,通过采取经济的、行政的以及制度的手段试图更好地管理环境。利用市场或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创建市场则是一种创新,它通过对补贴的改革以消除价格扭曲,通过利用税、费来提高价格以反映社会成本,或创建新的市场使排污许可证或资源开发权可以进行交易,目前的绿色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模式就是让公众知情并推动公众参与的创新市场,这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生态标志、公布污染物排放数据或建立使公众直接参与资源管理等制度来实现。
3.2 灾害监控预警机制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几十年来,安徽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明显升高,降水空间分布异常,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目前我省冷藏车的运力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品牌,造成很多流通过程的损耗。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等一些列法律法规,我省应结合政策重点进行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和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登记工作,结合我省的气候自然特点开展农产品灾害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对构建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做好区域性重大疫情的绿色应急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3.3 产业创新机制建设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产业创新需要大力推动农业合作社、农协、渔协等农产品经纪人组织的发展。以芜湖市金宏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例,目前拥有社员186人,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有98户,种植面积600亩,其通过培训技术骨干达30人,遍及基地各村村民组,更好地为种植户服务,实现2010年种植户人均收入16 000余元。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 917种,耕地面积410万公顷,草场面积166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水面48万公顷,常年粮食、油料、水果、茶叶、肉蛋和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10-11]。地处华东腹地,襟江近海,承东启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形成农业种养结合、立体复合型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农村庭院型发展、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型发展等新型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
3.4 品牌提升机制建设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品牌机制建设目的是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绿色农产品“营养价值高、低农药残留、环境流通安全可追溯”等形象,需要积极推动产业化品牌运作,创新发展低碳农作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在优质优价市场机制作用下促进传统农业增效。通过环保低碳的包装品牌、农业机械的装备品牌、农产品运输的冷链品牌的提升最终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牌辐射面和市场占有率。安徽省目前已建成并获农业部授牌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40个,面积817.3万亩,并且我省的农业低碳技术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秸秆还田、秸秆饲料转化、畜禽粪便处理利用、有机肥快速生产及合理使用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研制、施肥减量化、施肥优化以及免耕、少耕等生态农业技术有序推进,绿色产业创新的环境较好,具备开展城市郊区、皖北和沿江棚室、皖南和大别山区高山、沿江水生、黄山和九华山旅游等五大优势产区的创新示范,最终形成“产地严格规范化-流通过程低碳化-销售透明化-农业废弃物分类化”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模式。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docin.com/p-601517341.htmt,2013-02-20/2017-05-20.
[2] 倪胜如.安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3] 曹海英.零售商主导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及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12.
[4] 杨青松.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5] 颜波,刘巳.基于Extenics的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6):61-67.
[6] 许金立,张明玉.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1 (2):44-46.
[7] 肖亮.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流通模式及运作流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11): 109-112.
[8] 吴竞鸿.安徽鲜活农产品市场物流渠道模式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7-39.
[9] HAMMOUDI A,HOFFMANN R,SURRY Y.Food safety standards and agri-food supply chains: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36(4):469-478.
[10] TSOLAKIS N K,KERAMYDAS C A,TOKA A K,et al.Agri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comprehensive hierarchical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and a critical taxonomy[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14,120:47-64.
[11] SEPTIANI W,MARIMIN M,HERDIYENI Y,et al. Method and approach Mapping for Agri-food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6,5(2):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