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王新建
2018-05-24赵素珍
赵素珍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老子《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本],谈“和”。和之于道为贵;万物对立统一,和為支点;“不争“为和“;”阴、阳“相和生天地万物;“有、无”相和起万物之用;清明太和治家国之本;心平气和立身之本。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和 思想观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中庸]
老子《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本),阐述了天地万物起源,及其演化运行规律,本文就其中“和”部分加以讨论。“和”之于道为贵;万物对立统一,“和”为支点;“不争“为和“;”阴、阳“相和生天地万物;“有、无”相和起万物之用;清明太和治家国之本;心平气和立身之本。
1.“和”之于道为贵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
和道之光,同道之尘,复归于道,是为玄同,故为天下贵。荣辱、高下、贵贱、贤愚、亲疏、利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复归于空。远离名闻利养,复归于道。去妄存真,复归于自然。
故与道和者,无欲可欲,故可亲、可贵、可利;失道而任欲者,为所欲为,故可疏、可害、可贱。
天地和生万物,人为天地之灵,万物之长,故倡导天地人三和。父母子三和,用之于齐家;君臣民三和,用之于治国;倡导天地人三和,用之建立天地人和谐平等之大同社会。
“和”为天地、万物,行为之法则;天地生养万物之根本;万物相生,相养,相契,相圆满之基石。
是故,以家族为单位,构建和睦、亲邻之社会关系,百姓生活悠闲自在:田园牧歌、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修身养性、仗剑怀玉行天下。摒弃物欲之强盗行经;拒绝漠视人性之冷血文化;鄙视丛林劫掠之匪气。
天地万物以道德为纽带,和谐共处,清静自然,长久不衰;以利益为勾连,星河征战、万物厮杀、人类拼命,后果不堪设想。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心不正,畏中大畏。
建立天地人和谐社会,田园式生活,摒弃物欲之丛林法,故为天下贵。
2.万物对立统一,“和”为支点
2.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第二章)
宇宙万物绚丽多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都是道之造化,生命之奇迹。人类因循而人为仿造各类器具,美妙乐曲,优美图画,辩证思想,逻辑推理,医学理论,治国方略,战略战术。
宇宙万物对立统一,和谐相处,互不相害。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以“和”为支点,是道恒久不变的演化法则。
2.2天地和,万物生。天为阳,地为阴,孤阳不长,孤阴不生,阴阳和合,生养万物。故中和为德,尚德则兴;失德则衰。若天有偏爱,地有隐私,天地不和,万物何以生息繁衍。
中和之炁,曰之德。天地有德,孕养万物。阴阳不和,邪气弥漫,乌烟瘴气,万物怪异、凋零。
一者,天地阴阳不和,天涝地旱,山摇地动,万物凋敝,人类惨遭劫难。二者,万物阴阳不和,有果无实,摧危衰败。三者,夫妻阴阳不和,家道衰落。四者,身体阴阳不和,疾病衰弱。五者,君臣阴阳不和,国运衰微。
2.3万物两级、两端、两性、对立面皆宜用中而平衡,共同发展;衍生物也得以寄存。否则一损具损,和者共生;争者皆亡。
一者,治国不和中道,或左或右,轻则动乱无序;重则亡国灭族。土地不用中,酸碱失衡,则为不毛之地。二者,治身不用中道,阴阳不调,身心具损。酸碱失衡,百病缠身。身体酸性,疾病之源,果蔬、茶道和之。动静有时,寒暑有序,饥饱有度,得失有择,喜怒有节。清静归真,是谓用中,和之于养生之道。
怦然心动与麻木不仁,手舞足蹈与潸然泪下,趾高气扬与顾影自怜,心醉神迷与黯然神伤,恣情纵欲与薄情寡义。一则阳亢,一则阴虚,失之中和,悖之于修身之道。
不纵欲,以守本性;不违情,以顺自然。拒天理之情,绝自然之欲,不和中道;灭人性,绝人欲,不尽人事,枉费法身慧命。人生在世,恬淡为上,中和为贵。
“太和之炁,生万物,有条不紊,曰理;弥伦万有,曰炁;理炁和一,曰仁”。内外和一、身心和一,也为用中,曰之仁德。
3.不争为“和”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三章)
不搞群体对立,不搞帮派是非;不搞你好我坏、你高我低的评选,使百姓各安其命,各司其职,淳朴厚道,百姓不为名利争斗,心平气和,互敬互爱,则国泰民安。故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把物件炒作成贵重稀奇之货,使百姓不因物欲而生非分之想,根绝偷鸡摸狗。故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出现诱发邪情私欲之事,使百姓心猿意马,物欲横流,挺而走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故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民心乱则天下乱,攀缘之心日盛,社会风气日衰,欲望俞强,道德俞败。
故圣人治世则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欲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奸巧小术)无欲,使聪明之人不敢狡诈妄为。
无为而为,不故意造作妄为,不以私欲而为,顺其自然,中道行,抱一守中,中者,和也,则天下无所不治。
4.“阴、阳”相和,生天地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第四十二章)一者母也,太一也,天地之始,太极混元一炁,生命能量初始阶段。二者,阴阳二炁也,清炁为天,浊炁为地,中炁之“和”为万物。
“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在气机发动的太极状态,观“有“即太一之动态生命能量场(混元一炁),即观阴阳和合,天地定位万物并生,又各复归于根之演化规律。“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炁,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數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天地之德,不以万物而生,不因万物而灭,犹如风箱,虚而不空,动而越有,万物生于斯,而绵绵不绝。天为阳,地为阴。孤阳不长,孤阴不生。阴阳和合,生天地万物,中和之炁曰之德,天地有德方孕养万物。多事伤神,多言破气。当爱气希言,抱一守中(中者,阴阳中“和”之炁),清净无为,涵养精、气、神,方能祛病延年。
5.“有、无”相和,起万物之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用”。(第十一章)实有为利,虚无为用。或曰有“有”,故“无”有其利,有“无”,故“有”有其用。是以“有、无”缺一不可,是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两者和合方为造化。此即玄中之妙要也,万物之大用也。
6.清明太和,治家国之本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圣人心怀朴素,少思寡欲。恢复民之淳朴,唤醒民之道性。弃无用之学,绝奸巧小智,扬浩然正气,灭贪欲之心,无忧无虑,清明太和。则正气升,民风纯,家和、国泰、民安。
和者,君臣和,父子和,夫妻和,与道和,与仁和,与智和,为治家国之道也。心平气和,治身之道;和颜悦色,美容之道;和气生财,发家之道;家和万事兴,齐家之道;和谐社会,治世之道;和为贵,处世之道;和平共处,处国之道;人民共和,立国之道。
7.心平气和,立身之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人君不稳重则失尊贵,修身立命不慎重则一事无成。
花轻而凋落,根重而长久。是以轻以重为根基。清心寡欲,处事戒轻浮,为人宜厚重。躁动乃乱,乱乃失心,不可久长。宜心平气和,安如泰山。是以躁以静为依托。故君子终日行而不离静与重。
“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即曰:知“和”为常,为立人、立德之本;知常乃明,明之于德,和之于道。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学院;新疆大学预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