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无望的逃离》巴士马科夫濒于裂变的家庭关系
2018-05-24郭殿雯
内容摘要:《无望的逃离》是俄罗斯作家尤·波里亚科夫一部表现20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家庭小说。作者将主人公巴士马科夫在苏联解体前后20多年的生活工作经历浓缩在其计划与情人逃离家庭的一上午回忆里。巴士马科夫一直痛苦地游离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复杂的角色之间,我们在他对自己生活的拆析整合中,似乎可以听到这个俄罗斯家庭的裂变声。
关键词:巴士马科夫 家庭关系 裂变
《无望的逃离》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尤·波里亚科夫的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在中国它更是被评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小说以44岁的知识分子巴士马科夫与妻子卡嘉的家庭夫妻生活为中心,安排主人公在第三次计划逃离家庭的一上午时间内回忆了他婚后20多年放纵私欲的滥情生活及数次逃离家庭的图谋,期间还穿插了巴士马科夫与社会中各类知识分子的交往。可以说,小说表现的是20世纪末即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的社会状况及置身其中的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精神危机。尤·波里亚科夫曾说他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弄清“一度似乎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无可挑剔的历史文明形式之一的苏维埃文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1]而要想弄清这一点,“必须通过人的命运,人的情欲,人的迷误与醒悟。”也就是说,要看一个人如何抗拒时代的暴风骤雨,就去看他的家庭与爱情。本文正是立足巴士马科夫社会角色的转换和感情生活的混乱而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解读这个家庭20多年始终处于裂变边缘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
一.基于个体挣扎而濒于裂变的家庭关系
个体的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只有健全的人才能组建起适应社会发展的和谐家庭。巴士马科夫之所以陷入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混乱的泥沼,一定程度上是由其矛盾的人格特性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90年代俄罗斯社会动荡的转型期没有抓住精神的浮根,而是放纵私欲、逃避现实。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巴士马科夫在区团委当过组织部长,在科研所当过研究室主任,也在银行做过技术人员,尽管期间也受到误解,但生活确实还过得去,忍受煎熬的其实是他那躁动迷惘的心。在20世纪末俄罗斯社会主义体制瓦解前后动荡的社会中,个人的无助迷茫无可厚非,但巴士马科夫最终却迷失于对自我的找寻中。就小说主要讲述的巴士马科夫三次计划与情人逃离家庭的经历来说,他内心并没有真的想叛离妻子,但身体却一次次逃出家庭奔向情人。他想要维系自己家庭稳定的同时又放纵自己不断探索婚外世界的刺激。这种矛盾的情感逻辑一次次将主人公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同时也助推他躲进为自己构建的“美好生活”中。可以说,在巴士马科夫与妻子行将裂变的家庭中,他逃避现实和生活的选择是重要的内因。另外,与主人公对家庭的不负责任相呼应的,是他作为一名社会人而必须承载的知识分子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他不得不承受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不断转换,而对家庭的逃离正是他这种情绪的宣泄。在迎合而扭曲的行动中,他越来越觉得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一切都是枉然,只有疯狂肉欲的满足才能暂时填补他空虚的内心。然而,这种精神上的快感只是暂时的,第三次逃离家庭计划的落空将巴士马科夫悬置在了半空中,一直到了这种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该喊谁的名字”,还是没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妻子和情人究竟哪一个才是他最终的归宿,多年来濒于裂变的家庭能否修复,我们无从知晓。
可以说,巴士马科夫多年来家庭关系的裂变与其个人裂变的人格不无关系。他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计划,没能走出家庭的藩篱,一次次看似竭力走出人生困境、冲破精神桎梏、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都溶进了回不去的记忆里。
二.基于夫妻矛盾而濒于裂变的家庭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丈夫和妻子两个角色是唇齿相依的。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夫妻关系是直接的表现。《无望的逃离》中,如果将巴士马科夫定位为俄罗斯20世纪末一位缺乏生活目标、苦闷迷茫的知识分子,那么其妻子卡嘉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相反的。二人生活于一个家庭中,却在若即若离的关系中丢失了彼此,要想整体上把握这个逐渐走向裂变的典型家庭,有必要对夫妻二人的关系进行分析。
巴士马科夫的妻子卡嘉出生在一个认为对待丈夫“宁可宠爱迁就过度,也不能爱抚温柔不够。”的传统俄罗斯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卡嘉自然深受影响,婚后的她尽管也任由性子和丈夫争吵,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永远觉得家庭和丈夫是最重要的。在巴士马科夫第一次逃离家庭的时候,是卡嘉的哀求挽救了他们即将裂变的家庭,而在丈夫准备与尼娜过生活的计划破产之后,卡嘉更是再也不赶他出门了。因为丈夫的逃离对她来说意味着生命意义的缺失。这种缺失带给她的恐惧加上单纯的性格和对家庭的责任,使她在动荡的社会中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听由命运的安排。尽管这样,卡嘉还是恪守生活准则,在平淡的生活工作中努力克服不公与艰辛,守望自己的家庭与爱情。與卡嘉的执着坚强相比,巴士马科夫数次试图逃离家庭的图谋是懦弱自私的。是他亲手将卡嘉珍爱的家庭一次次推向了裂变的边缘,好在我们可爱的女主人每次都伸开臂膀全力接住了它,才不至于让这个在风云变幻的俄罗斯幸存下来的家庭摔得粉身碎骨。小说最后,巴士马科夫在第三次逃离家庭的计划中又没能成功,但从多年来夫妻二人的关系看,我们也不能排除这个不羁的浪子还是被妻子“召回”的结局。可悲的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和生活的意义。
在巴士马科夫和卡嘉的家庭夫妻关系中,二人似乎始终站在拉锯的对立面,平淡琐碎纷争不断的夫妻生活和巴士马科夫在生活上的迷失将他们的家庭晃得摇摇欲坠,但也正是他们迥异的性格和生活态度又似乎将一切都恢复了原样。
三.基于社会众相而濒于裂变的家庭关系
社会与家庭就如同生命体和细胞,每个家庭的情况无不和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无望的逃离》描写的即是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社会体制的演变给人们尤其是以巴士马科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家庭带来的影响。如果说主人公三次与情人私奔的图谋和其濒于裂变的家庭关系是小说的主要线索,那透过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我们便可以对其原因窥视一二。
通读小说我们可以理出巴士马科夫的事业轨迹:最早是区团委组织部部长,却因为鱼子酱事件影响了仕途;在岳父的周旋下他进入了“金牛星座”科研机构;“金牛星座”随着苏联解体而解散之后,失业后的巴士马科夫倒卖起了商品;因为赔钱又成为了停车场的洗车工兼看门员;最后在女儿的介绍下他成了一名银行技术人员……纵观巴士马科夫20多年的经历,似乎每次选择都不是他主动做出的,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的社会状况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尤其对敏锐的知识分子来说,当对国家未来和个人命运的哲思与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他们便极易陷在痛苦中无法自拔,对现实生活的逃离使思想异化的他们暂时躲进了放纵情欲的生活中。他们背离的,不止是家庭和伴侣,更是自己的内心。巴士马科夫就是这类知识分子中一个典型代表:面对当时的社会,他无力挣扎,甚至产生一种奥勃洛莫夫式的思想。这种思想也表现在了他对待家庭的态度中:在与妻子平淡的生活中渴望与情人的逃离,在与情人肉欲的满足中回想妻子的温柔。游离于现实和幻想中的主人公早已忘却了生活的意义,好像只有在放纵的情爱追逐中,才能消解他对现实的厌倦与无望。就这样,他不断地逃离家庭,在数次对家庭和妻子的背叛中失去了尊严,将本和谐的家庭亲手推向了裂变的边缘,也将自己推向了悬空的尴尬境地。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正是在巴士马科夫始终摇摇欲坠的家庭关系中勾勒20世纪末渐渐消亡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20世纪末变幻莫测的俄罗斯社会,巴士马科夫这样的家庭关系决不只是个例。透过这个心灵空虚的知识分子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到大众化、媚俗化的社会变迁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意识到丈夫在一段家庭关系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维护家庭的和睦,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审视巴士马科夫的这个“一直濒于裂变”的俄罗斯家庭能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处理好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如何才能让一个家庭以一种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社会的不断变迁。
参考文献
[1]邓玉.自由时代的一声叹息——俄罗斯当代小说《无望的逃离》使命感浅论(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姜磊.新俄罗斯文学中“现代知识分子”思想谱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6月
[3](俄罗斯)尤·波里亚科夫著,张建华译.无望的逃离[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8
[4]张建华.俄罗斯知识分子心态裂变的云图——评长篇小说《无望的逃离》[J].俄罗斯文艺,2002年04期
注 释
[1]文中所有引用文本均出自(俄罗斯)尤·波里亚科夫著,张建华译.无望的逃离[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8
(作者介紹:郭殿雯,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