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女性崇拜的宗教文化渊源

2018-05-24郑小芳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

郑小芳

内容摘要:女性崇拜,早在斯拉夫部落时期,就已经融入了俄罗斯的民族意识中。从多神教传统中的女性崇拜,到基督教本土化之后的圣母崇拜,再到后来索菲亚学说的创立,都对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传统 女性崇拜 宗教文化渊源

一提到俄罗斯,人们在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寒冷、伏特加、石油、俄罗斯妇女等,这些元素,都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特别是女性,早已成为了俄罗斯的象征之一。在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女性形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古典文学作家,还是当代作家,其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浓重的女性崇拜色彩。俄国象征主义文学、20世纪俄罗斯文学,都对“永恒女性”展现出了深刻的情感认同,通过塑造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来向世人展示俄罗斯妇女的美丽善良、聪慧勇敢。

俄罗斯文学传统中的女性崇拜,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其中,多神教的索菲亚、大地母亲、女神、圣灵圣母等概念,基督教文化传统的本土化,以及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对俄罗斯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女性崇拜观念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渗透之后,已经深入俄罗斯民族的集体意识。

一.多神教传统中的女性崇拜

在学术界,关于俄罗斯国家历史的起源,主流的观点是从公元998年罗斯接受基督教洗礼开始。实际上,在更早的年代,那些在之后成为俄罗斯国家核心的斯拉夫部落,就已经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文明发展。斯拉夫部落信奉多神教,他们相信,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神灵活动的结果,神灵无所不在,种种自然现象都被奉为神明,受到顶礼膜拜。在这之后基督教并未取代多神教,无论是在宗教仪式,还是圣徒崇拜、圣物崇拜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多神教的痕迹。

斯拉夫人所信奉的多神教,其教旨是建立在对母性、女性的崇拜之上的。著名俄罗斯神话学者雷巴科夫(Б.А.Рыбаков)在对多神教进行分期时,就是以女性文化为基础进行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别列基妮与吸血鬼时期、生育之神罗德时期、变迁时期。

(一)别列基妮与吸血鬼时期

别列基妮(бepeгин)是女性,从名字上看,包含保护、播种、水岸的意思,表示连接着大地。别列基妮是大地之神,大地也意味着播种与收获,意味着对斯拉夫人的保护,这一女性形象,与其他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类似。吸血鬼(yпыp)是男性,代表万恶的开端。在基督教传入俄罗斯之后,这些形象逐渐转化为低级神话中的人物。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吸血鬼,并不是指人们熟知的那种以吸食人血为生的吸血鬼形象,人们容易将两者混淆起来。

(二)生育之神罗德时期

罗德(Род),是斯拉夫人所崇拜的掌管生育的神灵,是生命的始祖,也是祖先、后代的统一体。罗德横跨斯拉夫人信仰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界,无所不在。罗德通常被作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常用作复数,并与女性相联系。生育之神罗德的祭祀,通常以种族的延续以及新生儿的命运为主要思想,带有果实的理念。这一时期,否定男性、把男性视为恶的开端的现象不复存在。

(三)变迁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制度的变迁,多神教也面临着改革。公元980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从众多的神祗中选择了六位,作为主要的神明形象,重新制定祭祀仪式,想要以此举来统一思想,树立权威。六位神明包括众神之首的雷神佩伦、丰收女神玛科什、太阳神达日博格、风神斯特利博格、霍罗斯、西马尔格。然而,弗拉基米尔对多神教的改革并不成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在公元988年放弃了多神教,将基督教选为国教。在这一时期,女性神明的社会作用一降再降,逐渐成为家务的象征。

纵观这一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斯拉夫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总是和母亲、和大地联系在一起,而大地又与丰收相连,进一步与祖国相联系。因此,罗斯总是以母亲、以女性的面貌出现,这正是俄罗斯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崇拜的情感文化基础。

二.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的女性崇拜

我们把经过俄罗斯本土化之后的基督教,称为东正教。基督教自从公元988年由大公弗拉基米尔引入罗斯以来,经历了长达六个世纪的本土化渗透,直到公元16世纪初,才真正取代多神教,成为了民族宗教。回到女性崇拜的话题,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俄罗斯文学女性崇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内在信仰所以衍生出的圣母崇拜,以及骑士文学对贵妇人的情感表达。多神教所遗留下来的女性形象与基督教中的圣母玛利亚形象在长达六个世纪的不断融合、不断渗透过程中,最终演变成了对圣母的崇拜。在西方基督教的世俗化進程中,对圣母的崇拜衍生出了中世纪骑士文学对永恒女性的圣洁情谊,并为俄罗斯诗人们所接受,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一)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

基督教文化中原本就存在的女性崇拜,经由东正教进一步放大,发挥到极致。女性以基督的未婚妻的形象出现,庇护和安慰因为信仰而受难的人群。女性的光辉形象备受基督学者的推崇,其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罗斯,圣母玛利亚是最受崇拜的圣像,因为所有关于“母亲神”的概念都与圣母的形象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东正教徒认为,圣母玛利亚拥有绝对的爱,是面对外敌和圣父的守护者,是联系人与上帝的使者,能够救赎每一个罪人。圣母兼具神性与人性。

东正教对圣母的理解,是其与天主教、新教之间的显著区别。天主教认为,人和神是绝对分离的,否认圣母与人类有任何的联系。新教则带有强烈的父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文学中女性的世俗化有着内在联系。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强调圣母的母性,在民族潜意识中,圣母就成了俄罗斯的化身。

(二)骑士文学中的贵妇人情结

西方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在经历了世俗化之后,衍生出了中世纪骑士文学的贵妇人情结。骑士精神中对爱情的崇拜,是其对社会的重要贡献。骑士文学中的贵妇人情结,并不是普通的男欢女爱,而是对女性美德出于宗教式的爱意,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情感,同时也是骑士阶层高贵的象征。尽管俄罗斯历史上并没有出现骑士制度,但是骑士精神中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对俄罗斯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东正教对圣母的崇拜,是严肃的、庄重的,但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世俗化的转移。索洛维约夫的《三次相遇》、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博洛克的《美妇人诗集》,无不受到西方骑士精神的影响,对圣母的崇拜通常表现为忠勇骑士对贵妇人绝对纯洁的理想爱情。

三.宗教哲学中的女性崇拜

俄罗斯文学传统中的女性崇拜,从多神教到东正教的影响与发展下,最终随着索菲亚学说的创立,实现了思想的体系化。

(一)索菲亚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索菲亚,即永恒女性,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语中有“智慧”的意思。基督教概念中的索菲亚,是上帝智慧的化身,在相关典籍中均有提及。古代俄罗斯人十分崇拜索菲亚,将其视为俄罗斯民族的保护神。索菲亚教堂广泛分布于君士坦丁堡、基辅等古城。

斯佩兰斯基,是俄罗斯最早研究索菲亚学说的活动家,他认为,索菲亚是圣父分离出来的一个部分,是圣父的女儿,是除了上帝以外所有事物的存在之母。19世纪后期的索洛维约夫(В.С.Соловьев),是索菲亚学说的集大成者。在他的推动下,索菲亚学说深受欢迎,当时许多俄国思想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索菲亚的原型,其内涵非常丰富,无所不包,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索菲亚的内涵极具神秘性与复杂性。比如:“索菲亚是神的最高智慧”,“索菲亚在世界被创造之前就已存在”,“神通过索菲亚创造了天地”,“索菲亚是全体受造物的伟大根源”等等。索菲亚就是基督的身体,索菲亚就是教会,索菲亚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联系着上帝与世界。

(二)索菲亚学说对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女性崇拜的影響

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上帝与世界之间、上帝与人之间、天与地之间,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索菲亚学说克服了这一种分裂,解释了上帝与世界的关系。这种整体性与同一性,与俄罗斯辽阔深邃的大地——圣母——女性观念不谋而合,在俄罗斯备受重视。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东正教的哲学观念中,基督信仰与圣母崇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圣母的崇拜意味着对索菲亚的追求,即人与神的联系。因此,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崇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强调人生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将神境与大地、与人世建立联系。19世纪以来,俄罗斯诗坛一直秉承着礼赞女性的传统著名宗教哲学家、诗人索洛维约夫,以永恒女性和世界灵魂为原型,开启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大门。俄罗斯文学对永恒女性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认同,使得女性的形象融入了圣洁、神秘的元素。

女性形象,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一直以来都对“永恒女性”展现出深刻的情感认同,这种女性崇拜,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在引入西方的基督教之前,在那片土地上的斯拉夫部落信奉多神教,其教旨是建立在对母性与女性的崇拜之上的。纵观这一历史时期,斯拉夫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总是与母亲、与大地相联系。当基督教文化传入罗斯之后,随着多神教遗留下来的女性形象,与基督教文化中的圣母玛利亚形象不断的融合渗透,逐渐衍生出了对圣母的崇拜。另外,中世纪骑士精神中的贵妇人情结,也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索菲亚学说的创立,使俄罗斯文学的女性崇拜实现了思想的体系化。俄罗斯宗教哲学中的索菲亚形象,建立起上帝与人间的联系,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女性崇拜的观念已经深入了俄罗斯民族的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汪剑钊编选.别尔嘉耶夫集[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2-13.

[2]C.布尔加科夫.东正教——东正教学说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7.

[3]索洛维约夫.神人类讲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1.

[4]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1.

[5]梁坤.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女性崇拜的宗教文化渊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138-143.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