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鲁迅《伤逝》中爱情悲剧的现代启示

2018-05-24孙维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伤逝悲剧启示

孙维

内容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作品。以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为主要内容,他们的爱情从最开始的深情吸引到最后生死离别的悲剧是鲁迅先生对爱情跨时代性的深度理解和展示,曾经在当时的社会引起极大的影响,现如今,同样能够引起人们思考、带给人们启示。

关键词:鲁迅 《伤逝》 悲剧 启示

小说是主人公涓生用忏悔者的口吻开始讲述的,故事一开始,就充满了追忆和感伤,悲剧的结局已然注定。《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阅读小说的人,直到今天,它依然以对主人公爱情的深刻解读而启示着人们去思考。

一.涓生和子君的爱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涓生和子君是有爱情的。涓生非常热烈地爱过子君的,他每天都无比的渴望见到子君,若子君久等还不来时,涓生就会担心子君是否遭遇了翻车、撞车之类的不测。那时候的涓生,他的视觉和听觉仿佛都只为子君而生动。子君没来的时候是狂热的思念,子君到了以后,是涓生的向子君传递新思想的时刻。那些当时最流行、最大胆的思想:诸如文学诗歌、男女平等、打破家庭专制的旧制度等等都使涓生讲的激情澎拜,子君听的意犹未尽。也许正是这些新思想使得单纯的子君快速的成长为当时的“新女性”,也许是涓生的博学多识、侃侃而谈的风度让子君加深了对他的好感以至于产生了爱情。而子君,也终于在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下,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最强音,显示了子君力求打破家庭专制制度的坚决和果敢。这份儿勇气让她显得沉静而优雅,这份儿力量让她足以有勇气去无视所有的讥笑和嘲讽,让她有信心去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的生活。就这样涓生和子君勇敢而坚决地在一起了,那些有着探索、猥亵和轻蔑眼光的房主们在他们爱的誓言面前变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新生活的开始并不容易,涓生和子君为了他们好不容易找到的可以租住的房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涓生花了一大半的钱,子君也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甚至子君为了她和涓生的爱情与她的父亲决裂。当时涓生和子君的脑海里只有爱情和自由,丝毫没有意识到前方生活的种种困难。奋不顾身的涓生,赴汤蹈火的子君为他们的爱情全力以赴。当他们自认为爱情甜蜜而值得追求的时候,他们是别人眼中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两个人,这样的两个人注定会在生活遭遇困顿时而消磨掉当初的爱情。

二.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尽管开始多么的热烈,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事实上,子君的悲剧不仅仅是子君的悲剧,而是历代中国传统女性在婚恋生活中所必然经历的悲剧。因为她只单纯为了盲目的爱,而忽略了人生中太多重要并且有意义的东西。虽然她接受了新思想的灌输,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由于时代的不同,她需要改变自己作为女性对涓生的依附角色,而要变得独立。她和父亲决裂,与家庭决裂,与涓生同居,这确实表现出了她的勇气和果敢,她受到了一些新思想影响,也算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然而,这些思想只不过是个幌子,是她借以追求爱的依傍而已。因为她对爱情的憧憬依然是那么的狭隘:同居后的子君把自己变成了涓生的附庸,他们不再谈论文学诗歌,也没有了思想上的沟通和碰撞,子君把自己沉溺于各种家务琐事当中,他们也没有了彼此交流的时间,只能每天单调地坐在昏暗的灯前追忆之前相恋时候的往事。往事终究是会回忆完的,爱情的火焰也随之熄灭了。

同时,这也是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的女性不易摆脱的悲剧人生。女性解放是五四时期的整个社会要求个性解放洪流当中的一个小的支流,只是太多太多像子君一样的所谓“新女性”所面对的现实是:女性既要复合传统美德的标准,又要能够在精神上和男性有沟通,经济上和男性有分担。然而,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够给予这些新时代的女性提供符合这种变化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任何的一重尝试都充满了风险,子君就是那个冒险而没有成功的人。

涓生一筹莫展徘徊在黯淡的人生道路面前时,他总觉得自己比子君更清楚人生的意义,更明白他们爱的现状和未来。当初意气风发,传播新思想的涓生,把子君当成了他在困顿和窘境现实中的负担,并且涓生的这种自私有着非常大的狭隘与冷漠,他只考虑到自己的未来和出路。子君同居后变得平庸,除了她自身性格特征外,基本上都是生活困顿不易所造成的。不能包容子君的涓生,最终像丢弃阿随一样抛弃了子君。迷失的涓生,虽然活着,却活在追悔和痛苦当中。他想通过忏悔的方式来赎罪,可是连个名分都没有的子君却永远的去了,他只能“伤”朋友之“逝”,用饱蘸悔恨之情的笔触写下这篇手记,以求内心的宽慰。

失业后的涓生以“不爱”之名抛弃了子君。事实上这是涓生在逃避无法改变困窘生活现状的责任。他并没有认真考虑子君会因此而拥有什么样的命运。在那个时代,这个行为出格的女子,子君因为爱情出走,又因为不爱而被赶回来,当然不会有好的结局。涓生也没有过上自由的生活,反而会与内疚相伴终生。这样的悲局几乎是注定的,涓生后来清醒地认识到: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保障了基本的生活,才能拥有爱的能力。涓生无法养活自己,也就更不能养家,爱便不能在困顿的生活里继续,最初的相爱最终演变成了生死离别的悲剧。就这样,当初毅然决然要逃出家庭专制的子君,在被涓生抛弃后,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最终选择了死亡。这段爱情最终以子君的死,涓生的无尽的悔恨为终结永远的结束了。

三.涓生和子君悲剧爱情的现代启示

曹禧修先生曾经说过:“子君在父亲的家门外仿佛找回的自我又丢失在丈夫的家门内。”子君的爱情开始于她女性意识的觉醒里,最终又终结在自己被抛弃的命运里。这里最根本的就是子君自我的丧失。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后把自己变成了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主妇,涓生承担起这个家的经济收入的重担。子君没了自我,依附于涓生,她用包揽全部家务的努力向涓生表达她的爱,当然变得平庸而不再优雅生动,自然对涓生不再有吸引力。

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里,子君一直都是被动的,她不但不能及时深刻地反省自己,同时也缺乏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的敏感度。恋爱的时候,子君认真的听着涓生的种种理论,面带微笑的她,眼睛里充满了好奇的光泽,她接受了这些理论,却并没有把这些理论演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成立了他们的小家庭以后,她基本放弃了真正意义上的爱,只追求表面上的安定与幸福,主动放弃了她与涓生之间精神对话,情感交流的机会。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子君生活的全部,平淡绵长的生活和温馨的两人世界是她爱的终极目标。涓生的新思想激励子君有勇气走出旧家庭的束缚,让她能够勇敢的追求和涓生的爱情。然而这些思想并没有融入子君的内心,让她重新定位自己和涓生相处中自己的角色。没有了自我的子君把精力投入到了枯燥重复的家务当中。这使得她变得日渐乏味、无趣,进而失去了涓生对她的爱情。当初的子君沉静,果敢,充满了坚定的自我气息和青春的生命活力,而搬入吉兆胡同后的子君,在涓生的眼里简直俗不可耐,不到半年就让人无法忍受了。无助的子君感到迷茫和悲哀,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可以挽回涓生对自己的欣赏和爱意,只能由着涓生对自己渐渐变得冷漠而无所选择,最终不得不回到了奋力逃出的旧家庭里,并忧郁地死在了周围人的“严威和冷眼”里。子君若能早一点意识并摈弃掉自己作为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也许她和涓生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毕竟,当初的那些新思想让她那么的充满了力量。所以,子君的悲剧是一个前车之鉴,提醒历代的女性:女性不能以完全奉献自我为代价来取悦男人以保障爱情常在,女性要时刻保持外在的优美动人和内在的独立性追求。

子君的女性意识觉醒在最初的爱情里,又迷失在同居后日常生活的琐碎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子君没有经济基础,所以她没有上层建筑,涓生是她所有寄托和关注点。她把爱情生活当作精神支柱,可这个爱情生活里却唯独没有她自己,连自我都没有了的子君只能在被涓生抛弃之后选择死。事实上子君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受涓生的启发,由于这种觉醒“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加之现实的压力让她的死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国民性的医生总是清醒的,他用一贯的深刻,敏锐的直觉诊断出了影响男女爱情和婚姻问题中的根本病因:在现实的生活面前,爱情是脆弱的。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是水中月,镜中花,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女性若想拥有和男性平等的地位,除了拥有优雅、温柔、贤惠等传统意义上的特质之外,务必要能够拥有独立的经济基础,这是一个女性精神独立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要能够在精神上和男性有对话的资本和自信,才能在爱的关系里真正实现自己的独立。

现在的时代还会有很多涓生和子君,还有很多像涓生和子君一样热烈的爱情,幸运的是,悲剧却可以不再发生。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多元,都为女性实现真正的独立,实现男女精神的平等,提供了太多丰富的条件和多种可能性,只要一个女性愿意活出独立的自我,愿意保持自己精神的自由,都可以勇敢的去探索、学习和追求,因为拥有独立灵魂的女性是永葆魅力的!

参考文献

[1]鲁迅:《伤逝》,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9月版.

[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3]曹禧修:《魯迅小说诗学结构引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4]黄侯兴:《鲁迅——“民族魂”的象征》,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鲁迅:《鲁迅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版.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伤逝悲剧启示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视的悲剧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