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天山牧歌》中的劳动爱情观

2018-05-24侯凤超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爱情观劳动

内容摘要:闻捷的诗集《天山牧歌》在建国初期诗坛上因言词清丽、富有民族特色而为人们所称道,本文专门对《天山牧歌》中表达的劳动爱情观做一个详细阐述,把握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将劳动与恋爱结合,人们把是否热爱劳动作为爱情、婚姻的选择标准,人们的爱情伴随劳动共同成长,这种爱情观产生对新中国及以后的人们道德伦理、情感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恋爱观对五四以来中国人人性解放方面也有积极的呼应意义。

关键词:《天山牧歌》 劳动 爱情观

《天山牧歌》[1]是现代诗人闻捷抒情诗的成名作,是我国建国十七年诗坛上最具特色的诗集之一,在诗集序言中诗人就提到“我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处处看到喷吐珍珠的源泉。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中到处都是珍珠”。《天山牧歌》主要选取了诗人在1951年至1955年的诗作,以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内蒙古族等民族解放后的新生活为最主要书写对象,在表现兄弟民族青年男女对祖国的热爱、对建设家乡的憧憬中,诗集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描写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当时文坛上少有的题材,这里的爱情是以对劳动的热爱、劳动的成绩作为择偶标准的,针对诗集中的劳动爱情观本文将展开详细论述。

一.是否热爱劳动是衡量爱情的标准

爱情,《现代汉语词词典》词典里解释为男女相爱的感情。爱情观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人们对异性相爱感情的观点、看法。诗集《天山牧歌》中的爱情观,是一种以是否热爱劳动为标准的爱情观。在诗集中展现出,热爱劳动的人就是进步的人,崇尚劳动的爱情是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颂扬的爱情。

在《天山牧歌》中直接表达爱情的篇目有15余首,具体篇目见下表:

总览15首爱情诗篇,可以看出这些情诗的主人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姑娘和小伙子。这既体现了地域特色,也增加了风土人情的写作空间,为爱情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开阔自由的空间。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喜好、审美有自己的独特性,谈情说爱亦有自己的态度方式。果园、河边、草原……地点的选择既是一个劳动场所,也是一派田园风光。人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在纯朴自然的环境中更容易流露真情实感。同样,青年男女在恋爱的年纪在同一场所、同一环境中积极开展劳动生产,相处久了自然产生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愫。从恋爱到热恋再到步入婚姻殿堂,劳动贯穿了男女情感发展的所有时段。衡量爱情条件是从是否热爱劳动开始的,劳动能力的强弱,劳动成果的多少,直接关联爱情结果的选择。

二.劳动伴随爱情成长

《天山牧歌》中爱情和劳动息息相关,诗歌中具体表现为:劳动产生爱情,爱情在劳动中发展,伴随劳动季节、环节的更迭爱情随之加深。劳动果实成熟、爱情也随之成熟。

第一,爱情由劳动催生。无论是苹果树下、葡萄园里、麦田、河边、还是牧场……《天山牧歌》中爱情诗的描写,场景大多以劳动场景为背景,再进一步互诉衷肠展开恋爱过程。设置这样一个恋爱环境——劳动场景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它取材于劳动生活,积极提倡通过勤劳的双手、踏实肯干的智慧创造美好爱情、美好生活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场景表现新中国人民崭新的生活状态,人们发自内心的主动劳动,劳动创造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们精神资料的基石,而人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劳动,互帮互助互相鼓励的真情实感,又让劳动本身富有情感活力,这种状态真实新鲜,具有艺术审美。劳动由外到内改变着人们的行动,也改造着人们的内心。青年男女在劳动场上挥洒汗水的同时也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对和自己有着同样志趣的同志产生好感,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大家不再讨论阶级不再盯着权力财力,而是看重一个人的劳动力,伴随“劳动最光荣”“向劳动模范学习”这类口号的传播,人们以劳动的成果优良衡量个人的人格魅力、社会价值,人们的择偶标准也跟着社会的风向标导向劳动。

第二,劳动过程象征着爱情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令人喜悅的劳动果实像爱恋对象一样优秀和美丽。诗集中的《苹果树下》,分为5小节,首尾呼应,中间3小节分别从春、夏、秋三个季节苹果树的生长情况出发,间接表现小伙子和姑娘谈恋爱的过程。“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奇怪念头姑娘不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搅我”,春天里小伙子想通过歌声吸引姑娘的关注,而姑娘借着苹果树才打花苞告诉小伙子别心急。“小伙子夏天在果园里度过,一边劳作一边把姑娘盯着,果子才结葡萄那么大,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小伙子和姑娘的爱情在果园变化的季节里,爱情也从发芽到开花结果。“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姑娘整夜整夜的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果子?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他们的爱情诞生在苹果园也发展在苹果园,苹果树的开花结果同时预示着他们爱情的走向,他们的恋爱过程像苹果树一样从萌芽到枝繁叶茂,他们的爱情结局像他们的劳动果实一样,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另一篇《葡萄成熟了》,小伙子们对劳作在葡萄园的姑娘们唱歌弹琴,却没有得到姑娘的芳心,于是不甘心地说姑娘们的葡萄准是酸的,姑娘们会心一笑,专拣了几串没熟的葡萄给他们,他们接过葡萄打心眼里笑眯眯地称赞:“多情的葡萄!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青年男女用葡萄的酸甜挑逗彼此,表达爱情的浓情蜜意,劳动果实的滋味也是爱情的滋味。《种瓜姑娘》里,用种瓜姑娘种出的优质西瓜比喻姑娘的美,“枣尔汗眼珠像黑瓜子,枣尔汗脸蛋像红瓜瓤,两根辫子长又长,好像瓜蔓拖地上”。再如《追求》里,“你不擦胭脂的脸,比成熟的苹果鲜艳,一双动人的眼睛,像沙漠中的清泉”。

第三,劳动直接成为爱情的标准。《天山牧歌》中,不仅仅把劳动环境作为爱情的背景,劳动本身也作为催化爱情发展的结果,而且在作品中直接点明劳动是爱情选择的标准。如《种瓜姑娘》里,小伙子追求长得俊俏又名扬全疆的种瓜姑娘,姑娘告诉他“枣尔汗愿意满足你的愿望,感谢你火样激情的歌唱,可是,要我嫁给你吗?你衣襟上少了一枚奖章”。诗歌最后一句“你衣襟上少了一枚奖章”,点明了姑娘的爱情观中的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劳动奖章,好的爱情在姑娘看来是需要用劳动奖章做评判的,枣尔汗姑娘的这个爱情标准也是当时众多年轻人爱情选择的标准。再如《金色的麦田》中,羞涩又贴心的姑娘巴尔汗给麦田里劳作的小伙子热依木送干粮,两情相悦小伙子通过分馕(维吾尔族喜食的饼子),表达一起生活的意思,姑娘答到:“等明年麦穗黄,我成了青年团员,你当了生产队长”。暗示如果我们的爱情想要修成正果,需要我们共同进步,政治觉悟高,劳动能力、积极性高。《河边》,“你爱我一身是劲,我爱你双手能干”,这是相爱的具体内容——劳动能力。小伙子追求的姑娘是劳动好的姑娘“她接的春羔个个成活,部队里人人夸奖她,说她是天山草原的花朵”(《姑娘》);姑娘们喜欢的小伙子是有远大抱负理想的有志青年,“性格像山鹰一样,从不满足自己的生活,眼睛永远闪着光芒,怀着一颗炽烈的心,想一手改造自己的家乡”(《婚期》);是热爱家乡积极劳动的青年,“生命又如晨曦的光芒,它会托出火热的太阳,我将带回丰富的智慧,满足家乡的一切愿望”(《送别》)。姑娘和小伙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优秀突出,他们的政治觉悟,精神劳动也是互相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如《婚礼》中,“在这儿,你第一次拉我的手,那天,我去祝贺你成了青年团员;在这儿,我第一次吻你的脸,那是你从识字班毕业的夜晚”,两人在劳动生产互助组相识相爱,在成为共青团员、参加识字班后感情进一步提升,最终步入婚姻殿堂,这是人们赞扬的甜蜜的爱情果实。

三.劳动与爱情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当代诗歌艺术是由解放前国统区的进步诗歌以及40年代解放区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50年代的诗歌受战时遗风影响,诗人对个人情感、“自我”形象普遍采取回避、排斥态度[2],在这种状态下闻捷的爱情抒情叙事诗就格外别具一格,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独树一帜。一方面,50年代初期“注意了现实的真实反映和人物形象的描绘”[3],被作为一个值得充分肯定的形象加以赞扬,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无论诗还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这句话,几乎被看作是诗的性质和功能的最简明、最生动的表述。建国初期的这种诗歌理念为诗歌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基调,使得该时段诗歌反映的主题趋向于: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生活;反映阶级斗争;宣传党的政治路线政治思想等。这种过于“实在”的生活诗或政治抒情诗,让诗歌的民歌化、通俗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损害诗歌的空灵、含蓄的美感。同时期的《天山牧歌》却跳出了这种模式化的窠臼。一方面,根据作者特有的边疆经历,描写异域风情浓厚的兄弟民族生活,天高云淡、大漠长烟、瓜甜枣大、人美心灵,作者描写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爱情诗篇,贴合人物情感进行创作书写,既符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又符合人物身份,这些独特的诗歌情境人物形象在同时代的诗歌中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作者注重人们心灵、情感的描写,观察他们的生活变化、情感变化,加入了新的劳动的爱情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要开展,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党指挥的国家建设周围,我们的国家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动起来,同心同德的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这种新社会新起点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指向自然会对社会各个领域每个人或多或少的产生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之间的择偶标准有直接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劳动,劳动孕育社会新人,劳动创造国家财富,劳动光荣……那么社会上的主流爱情选择,爱什么样的人,自然选择爱劳动能力强为社会大众推崇的人。爱这类人也是自我进步的体现,并且会督促自己向劳动模范看齐,夫妻二人共同追求更高的劳动成果,从而更好的服务国家和社会。

除了劳动作为评价爱情选择的标准,《天山牧歌》中还表现了一些新中国新社会的择偶观。比如倡导自由恋爱。如《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婚礼》等爱情的出发點都是青年男女的自由选择,并不存在包办爱情包办婚姻的情况,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是姑娘小伙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积累升华的结果。姑娘在诗篇里展示给人们勤劳能干美丽大方,正因为这样一个懂得爱惜自己有自爱能力的姑娘,自然也会吸引优秀的小伙子,姑娘也因为拥有了爱的能力才会懂得如何爱对方。《告诉我》中以站守边卡的小伙子为为视角念家乡思念姑娘,在训练中、在寒风里,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品格,他在这里接受考验的同时,因为有了爱情的思念,生活变得充满希望,他学会珍惜自己的当下和未来,学会忠诚祖国忠诚爱情,学会了如何更爱对方。

在《天山牧歌》中歌颂劳动歌颂爱情,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社会风气在文学作品中弥漫开来。这体现了建国初期,党和人民对新中国、新社会的期待和奋进,全国上下包括少数民族同胞大家一起戮力同心建设美好国家、社会。团结意志的奋斗具体表现就是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劲向一处使,力向一处用,感情也紧紧的和劳动人民团结在一起。劳动热火朝天,爱情亦与日俱增,劳动与爱情共同生长。

“劳动”作为十七年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词,撑起了文学的一片天空。诗集《天山牧歌》作为新中国描写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的赞歌,不仅在边疆风景,民风民俗,诗歌语言等方面优美清扬,在主题方面也独领风骚。大胆的表露爱情,直抒青年男女的特定年代的纯真感情,将主流价值观——劳动融入到爱情、择偶标准之中,表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建设和向往。劳动与爱情相结合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给社会风气未来蓝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闻捷.天山牧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9

2.袁水拍.诗选(1953.9——1955.12)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

3.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艺术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注 释

[1]闻捷:《天山牧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2]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艺术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页.

[3]袁水拍:《诗选(1953.9——1955.12)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4页.

(作者介绍:侯凤超,中南民族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爱情观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