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如何写“愁”

2018-05-24葳茵

检察风云 2018年9期
关键词:贺铸例子游子

葳茵

人的感情诸如忧、愁、怨、恨这些无形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它们,摸不到它们,听不到它们,闻不到它们,也尝不到它们,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些感情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呢?

闲暇时翻阅古诗古文,发现我们的古人真是表现感情的高手。就拿“愁”来说吧,这种无形的、精神性的、被曹植形容成“不招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拳;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居然在古人的笔下被描述得异彩纷呈、气象万千。

唐代诗人李白用“白发”来比喻“愁”,他有一诗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此诗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如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如果仅是读首句,真有让人如坠五里雾中的感觉——世上谁有“三干丈”的白发?但紧接着第二句一点,于是豁然明白了,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知,可白发长达三千丈该有多么深重的愁思。十个字仿佛有千钧之力,重重落在一个“愁”字上。如此写愁,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另一位唐代诗人李顾则用“海水”来比喻“愁”。他在诗中写道:“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此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恰逢秋末之际,晚上投宿在孤村古寺之中,夜不能寐,独自一人倍感凄凉悲伤。此情此景不言可知,前两句把游子的情思形态描写得入木三分,身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再以海水比喻游子的愁闷之深,更加自然贴切、形象鲜明。

上述两个举例是写愁写得很成功的,成功奥秘何在?在于取譬,即将“愁”比作成某个物体,这种將愁物化的手法被我们的古人应用得十分广泛。请看另外一些例子——庾信有诗“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有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白居易有诗“惟留花向楼前看,故已拋愁与后人”,“愁”可以抛;李后主有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可以剪;沈彬有诗“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愁”可以割;刘秉忠有诗“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愁”可以洗……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古人以物喻愁尽管千姿百态,但不外乎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只取一个相似点。大凡比喻都要取相似点,每一物都有许多可做比喻的相似点,如海既可以取其大,也可以取其深。取一个相似点的意思很明了,就是只用一个单一的比喻。本文前面列举的例子大都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古人最为常用的一类;二是同时取两个相似点。这在古诗文中也不少见,读者比较熟悉的常挂在嘴边的南唐后主李煜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即是,初看起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像只取了一个相似点,实际上其中暗含了两个相似点,既以一江春水喻愁之多,又以水流不断喻愁之不尽。类似的还有李白的“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赵叚的“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等等;三是取三个以上相似点。这在古诗文中较少见,贺铸的词《青玉案》就是一例,贺铸用写诗排解忧愁,却发现闲愁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感觉,怎么办呢?他就把它物化,于是他“试问闲愁愁几许”,他认为还很抽象,又把它转化为眼睛看得见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图画里有“一川烟草”弥漫、“满城风絮”飘飞,表示忧愁是迷蒙的,是飘飘忽忽的。更有趣的是画外还有一双凄迷的眼睛在望着,黄梅雨的特点是下个不停,这种时间的延续是图画和视觉所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便用可感的意象、有限的诗句去召唤读者的经验,让人回忆起梅雨时节那没完没了的梅雨,并由此产生不可排解的联想。这几句的确是喻愁的千古名句,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用了三种物象同时比喻愁之多,而且还兼用了“兴”的手法。短短十三个字为贺铸赢得了“贺梅子”的美誉。

古代诗人抒写涉及人之感情这类情形时,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大多喜欢应用取譬方法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特别是喜欢用眼、耳所能感觉的物质形象来构成诗中的“图画”。本文列举的诗人表现的笔下之“愁”的例子,都是用意象传达感觉的。

猜你喜欢

贺铸例子游子
潮细胞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游子
贺铸:人生总有一段路要自己
近十几年来贺铸词研究综述
游子归家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游子之心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