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治校园暴力净化高校校园环境的研究

2018-05-24郭三龙

成才之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校园环境防治措施

郭三龙

摘 要: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文章对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外在、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具体防治高校校园暴力的措施: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关爱保护体系,重点做好“问题青年”的教育转化工作,积极引导家长主动承担学生的教育保护责任,营造校园法治建设的氛围。

关键词:高校;校园暴力;校园环境;防治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1-0004-02

近年来,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偶有发生,这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今,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高校校园暴力事件?这些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大学生为什么会以身试法?要想有效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教育者必须探索和分析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寻求具体防治措施,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外在原因

1.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社会思潮也呈现多样化,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侵蚀,所以,社会环境的优化既迫切又至关重要。从社会经济环境分析可见,人们渴望财富,追求财富,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获取财富应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极少数人好吃懒做、好逸惡劳、不思进取,为了达到挥霍、享受的目的,投机取巧,甚至通过不合法途径攫取金钱和利益,更有甚者直接实施抢劫获取他人财产。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可见,部分网络游戏及影视作品中的一些涉及黄、赌、暴力内容冲击着学生的感官。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如果媒体体现的是一些不良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不良价值观会使大学生感受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进而会使部分心理素质不强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暴力,进而引发高校校园暴力行为。

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到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活动规律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研究,认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可见,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眼光来对待和判断当前各种社会现象,坚持我党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树牢“四种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于心。而信仰缺失是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背后的主要因素。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但现实中还有个别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取向出现偏离等问题。这种现象和问题不容小视,更不能忽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教育引导。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重当前轻长远、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观。在经过“十年寒窗”、不懈努力学习考到高等学府后,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政治信仰、道德理想的追求,更看重的是自己未来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这种信仰选择的功利化趋势会让其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个人主义思想,重自我利益,轻国家、集体及社会利益,缺乏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若在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下过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会迷失方向、封闭自我,严重者会偏激固执、我行我素,甚至选择比较偏激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面对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经济繁荣的现代生活,有的大学生在追求享乐、追逐刺激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对原有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甚至发展到信仰缺失的状态。这种心理和精神状态一旦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高校校园暴力事件。

3. 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品德气质都受家庭影响。心理学专家张春兴教授认为,“如将青少年问题视为一种病态现象,其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调查发现,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进入误区是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社会的小单元,不同的家庭状况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方式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关系着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并会对孩子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等产生重要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所以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再加上有的孩子自主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极易产生任性、依赖、懒惰、骄横等不良心理。

二、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内在原因

1. 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春成长期,正是情感活跃易失衡的时期。其一,大学生由于生殖系统已完全发育成熟,对异性有着强烈的渴望,却因为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遇到感情纠葛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可能陷入感情旋涡无法自拔,更极端者会产生打架、自残等暴力行为。其二,大学生正处于人体机能旺盛时期,对待外界的事和物比较敏感,可能会很快地引起情绪反应。有的大学生自尊心过强,甚至产生自负与自卑的矛盾心理,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分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位置和印象,因此,对于他人的闲言碎语很在意、很计较。有的大学生甚至对此想不通,容易造成内心的抑郁,一旦受到意外刺激,就容易产生伤人伤己的过激行为。

2. 心理因素

通常,大学生在思想上有追求向上、实现理想信念的强烈要求,对于事物、事件的认识能力很强。但有的大学生给自己理想信念定位时缺乏现实基础,过分沉迷于所谓的“理想”时就会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一旦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得不到满足就会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导致认知偏差,这容易为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如果大学生遇到心理挫折,且没有找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没有及时排泄,负面情绪就会日积月累,从而产生自卑、失落、抑郁的心理。加之,如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且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容易产生就业压力,久而久之,一些意志不坚定、韧性不强的大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排泄、释放,就容易发生高校校园暴力事件。

三、防治高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对策

1. 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关爱保护体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事关家庭幸福安宁、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帮教体系,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多管齐下、统筹资源,形成部门有效聯动、群团发挥优势、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打牢校园安全工作基础,努力提升校园及周边治安联防能力和水平,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感,坚决防止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要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着力推动校园安全工作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全方位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2. 重点做好“问题青年”的教育转化工作

“问题青年”群体是违法的高发群体,是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也是校园暴力的主要群体,因此,要注重“问题青年”的养成教育,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平等、和睦、宽松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传授人类文明的主阵地。司法机关、共青团、妇联、关工委要拓宽工作范围,创新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延伸服务触角,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和心理特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教育、服务、管理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力。要针对“问题青年”的个体差异,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教育,帮助他们疏导情感、缓解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 积极引导家长主动承担学生的教育保护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引路人。家庭教育的优劣,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仍存在部分家庭对教育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对孩子缺乏关爱等问题,对孩子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要求过高等,使孩子得不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和学校要重视对家长的引导教育,可利用公益讲座等方式指导家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管教孩子,改善亲子关系,构建和谐家庭,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暴力。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让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提升家长的能力和素质。

4. 营造校园法治建设的氛围

学校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培育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推进全面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重在预防,关键是联动,社会力量要不定期主动进校园,讲解案例,剖析违法案例,警示大学生关注校园暴力问题,让大学生远离暴力,健康成长。要建立“家庭教育为基点,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化法治教育网络。学校要在校报、宣传橱窗、板报、LED电子屏等宣传阵地开辟普法宣传栏目,建立普法长廊、普法广场等,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结束语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要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关爱保护体系,重点做好“问题青年”的教育转化工作,积极引导家长主动承担学生的教育保护责任,营造校园法治建设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鹰,创建安全的学校——中小学校安全及其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武玉红.高校校园暴力犯罪诱因解析及防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4]刘士合.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和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8(08).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校园环境防治措施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