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教育工作特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018-05-24白继贞
白继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并认真落实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让学生满意,使教育更加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让家长满意,使教育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努力让社会满意,使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学生。教育首先考虑的不是让别的什么人满意,而是让学生感到喜爱和满意。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秉持的基本信念,这种信念应当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
1.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有个性和主动性的人。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努力改变单纯以升学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衡量发展成效和工作成绩的观念和做法。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要求,教育有其自身的评价准则,社会评价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并不应该也不可能替代教育评价。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有其规律可循,生命随着时间不断延续,时间串起一个个发展点,量在积累,质也在期待着飞跃。教育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不能随意超越、故意延迟,更不可拔苗助长、临节而施,否则事与愿违。教育工作不仅要前后相继,而且要分期分段。婴幼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之间身心发展特征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发展的每一阶段又有其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育工作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加强针对性,对不同年龄段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力求以最适宜的方式对待各年龄段的学生。
3.遵循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每个人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教育及发展主题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提供能发挥自身禀赋和潜能的合适成长道路,实现多样化成才、人人成才。
二、办好让家长满意的教育
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会,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最基本的教育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公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办好让家长满意的教育。
1.坚持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的最大公平。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孩子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家长关注的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等,由规模、数量、硬件为主的外延发展型转向质量结构软件为主的内涵提高型。要着重抓好软件建设。抓好教育思想的更新,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抓好课程教学的改革,抓好学校内外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
3.规范教育行为。增强依法依规办学的意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延长学生在校时间;要严格规范招生行为,杜绝学校为招揽生源而不实宣传、不负责任许诺等现象发生;要强化教育行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法制教育,杜绝从事有偿家教与有偿补课等行为发生;要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费政策、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规范收费程序。
三、办好让社会满意的教育
1.立德树人,示范引领。当今社会最欢迎那些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理想信念、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等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师生良好的“知、情、意、行”为示范来引领社会之风尚。
2.注重实践,知行统一。坚持学思结合,知行一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成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的实验实习、实践锻炼和生活体验,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社会参与评价,并以社会评价的情况来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学校教育更好适应社会之要求。学校要求管理者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现在和未来、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要协调好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将管理制度仅作为教职工的基本工作标准和基本行为准则,以制度鼓励、要求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
3.以用立业,服务社会。教育为社会服务表现在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文化引领,综合起来就是以用立业、有为有位。就人才培养而言,要充分了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适度超前、同步服务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更有力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执教的能力与水平。学校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讨和研究教学方法,即导入、自学、点拨、讨论、测评、总结,形成了本校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加强专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与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
成长。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正视各类主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类教育矛盾,必须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切实掌握教育话语权,凝聚形成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