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欣赏技巧
2018-05-24李松
李松
【摘 要】戏剧的诞生,源自于生活,是一种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是对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的一种阐释,而戏剧文学通常是指戏剧剧本,演员通过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将剧本中的文学思想呈现出来,以此揭示社会矛盾,反应社会生活。戏剧文学虽然是演员的剧本,但依然作为文学作品流传着,并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戏剧文学的欣赏,其一,要善于领会巧妙的戏剧冲突;其二,要善于分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三,要推敲“悬念”的设定。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戏剧与文学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戏剧文学;冲突;人物形象;悬念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025-01
一、领会巧妙的戏剧冲突
所谓“戏剧”,必须要有“戏”,这里所谓的“戏”,不是对事物的叙述,而是一种“矛盾与冲突”,只有将激烈冲突发展到戏剧动作,才能将戏剧推向高潮,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小说家老舍先生曾说过“写戏须先找矛盾与冲突,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可见戏剧创作中,冲突的重要性。例如,为我们所熟知的西方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名声大噪,是与其会寻找戏剧冲突有着莫大关系的。在《威尼斯商人》的情节设定中,首先是夏洛克拒绝了威尼斯公爵对他的劝告,使得冲突升级,接着巴萨尼奥加倍赔偿的请求被夏洛克拒绝了,使得冲突加剧,然后夏洛克对葛莱西安诺的指责进行了嘲讽,使得冲突进入白热化,最后,安东尼的告别,宣布着冲突已然成为定局,一步步巧妙的冲突情节设定,一环环冲突的升级,一次次将剧情推向高潮,吸引着人們的眼球。
在《窦娥冤》中,蔡婆索债,正式拉开了故事的序幕,而张驴儿救下蔡婆,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接着张驴儿逼婚不成,张父误食毒药,使故事冲突开始升级,然后是蔡婆为了免于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遭其讹诈,使得故事冲突升华,窦娥不忍蔡婆受苦,自己承担,被判死刑,将矛盾冲突再一次升华,进入白热化,在行刑前,窦娥高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并发下三桩誓愿,将故事冲突推向最高潮。剧中窦娥的悲惨身世,蔡婆的不幸遭遇,临刑前违背自然规则的誓愿,让故事情节一路走高,使人们的心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美国戏剧史研究者布罗凯特所说的“一个剧本要激起并保持观众的兴趣,造成悬疑的氛围,要依赖‘冲突。”
二、分析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是一部优秀戏剧文学的基础。在戏剧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很多角色都会让读者感到眼中有一团迷雾,就像再高大威猛的男人,也有忸怩作态的一面,再柔弱的女子,也有英烈的一面。
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首先,应从文中角色台词入手,台词是作者最直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好的台词,能以最少的字符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善于领会台词的真意,并结合角色的身份、经历、处境,便可对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基本掌握。如在《茶馆》中,唐铁嘴这样说:“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从字面上便能体现出唐铁嘴的自欺欺人,他的精神已经麻木,人格也扭曲变形。再如《雷雨》中,周朴园问鲁妈梅侍萍坟墓的事,他告诉鲁妈自己是其亲戚,而鲁妈反问了一句:“亲戚?”言外之意,就是你们根本不是亲戚,这种言外之意,通常被称作潜台词,潜台词是剧本中想表达但又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这种方式更能够激发读者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其次,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都会通过外部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如在《西厢记》中,崔莺莺长亭送别张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话语描述两人即将分别时的思想活动,就是为了表现崔莺莺作为一个千金小姐,生活富足,却对爱情无比渴望和对世俗功名的不屑。
三、推敲“悬念”的深意
悬念的设定,就是作者为读者挖了一个“坑”,让读者被情节所牵引,不自觉地思考下一步的剧情走向,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精巧的悬念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如在《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鲁四凤与周萍的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引领着剧情的不断升华。在《哈姆雷特》中,守城的士兵谈论鬼怪事情,并在午夜时分,真的出现了鬼魂,为故事设置了第一个悬念,紧接着设置了新的悬念,哈姆雷特会怎样为父报仇呢?接二连三的悬念设置,使得读者对人物的命运更加关注,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因此,要想真正读懂一部优秀戏剧作品,必须要深入推敲悬念的深意。
参考文献:
[1]范爱菊,张斌.关于戏剧文学欣赏的几个方面[J].四川戏剧,2005(3).
[2]段秋月,边勋.戏剧文学欣赏两大技巧[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