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花灯初探
2018-05-24卜文娟
卜文娟
【摘 要】嵩明花灯是云南花灯的一大分支,作为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对嵩明花灯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艺术形式、艺术特色和人文底蕴做一个梳理和审视,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因为这能有效丰富与完善嵩明花灯以至云南花灯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嵩明花灯;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004-03
云南是我国的多民族大省,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云南花灯(民间也称“崴花灯”、“闹花灯”、“玩灯”、“唱灯”等)便是一大代表。它是我国的地方剧种之一,普遍流传于云南广大汉族及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深受各族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的歌舞小戏[1]。云南花灯源于明代或更早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2]。由于云南的特殊地势和语言习俗等差异,云南花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各路花灯支系①,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花灯窝子”。嵩明花灯便属于云南花灯的东路支系,它于2006年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嵩明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可以说,它在云南花灯中别具一格,对于云南花灯的存续和发展乃至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构建都至关重要。
一、嵩明花灯的文化生态背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这一亘古流传的关于人、地域和文化关系的论述,似乎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体现得更为鲜明些。嵩明花灯也是如此,它的产生、形成、发展与演变都与其存续的“土壤”息息相关。嵩明县是云南省昆明市的近郊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北部,系三江(盘龙江、牛栏江、南盘江)之源,属于昆明和长水机场“半小时经济圈”,距昆明43公里,距长水国际机场12公里。嵩明县下辖3镇3街道,106个村(居)委会,700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为1357.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01299人。该县属于典型的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混合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4℃,气候宜人。县境内主要以商品粮、烤烟、肉牛羊、渔业、水果和蔬菜生产为主。嵩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牧靡县,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嵩盟州,1914年始称嵩明县。1949年以后,设嵩明县,属曲靖专区,1983年10月划归昆明市。②嵩明是滇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兰茂③的故里。兰茂的著作《滇南本草》④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性天风月通玄记》⑤是云南省最早的戏曲剧本。而依其“水酒十八方”酿制的“杨林肥酒”,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如今,嵩明县共有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29个,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5项。显然,嵩明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广袤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而嵩明也因此享有“鱼米之乡”“花灯之乡”、“龙狮之乡”、“兰茂故里”等美誉。这一切都为嵩明花灯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得嵩明花燈在嵩明这块红土地上日益壮大、蓬勃发展。
二、嵩明花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嵩明花灯源于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而它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的考证,可尽管如此,仍可从一些花灯唱词、老艺人口述史及文物古迹中探寻嵩明花灯的发展史。首先,《夫妻花鼓》是嵩明县广泛流传的花灯小戏经典,其中唱到:“年年有个正月正,唐王造下这班灯,男人妆灯像罗汉,女子妆灯赛观音。”其次,我国明代著名学者兰茂先生撰写的《性天风月通玄记》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这是云南省第一本传奇剧本,全剧共二十折。除使用杂剧曲牌外,也吸收了嵩明许多山歌曲调来描绘滇池风光。再次,位于现新街乡阿里塘下村的“灯山碑记”和杨林镇官渡村灯山房中的“灯棚碑”也有相应的记载,这两处碑记均能说明一个事实:嵩明花灯在清朝已进入了兴盛的阶段,到处都是一派欢腾的景象。最后,据笔者此前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及对传承人的访谈得知:明朝时期,朱元璋派遣了大量的军队进入云南,而嵩明又是中原入滇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大量移民的到来,使得中原文化进入了嵩明,并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可见,关于嵩明花灯的兴起有唐朝之说,也有明朝之说。但无论起于何时,都表明了嵩明花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
承上所述,嵩明花灯起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清朝乾隆年间是其兴盛阶段。此后,嵩明花灯便不断地发展壮大。据嵩明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民国时期,嵩明花灯走向了高台教化的境地,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表现内容也更加深广。1956年,嵩明花灯团正式成立,嵩明花灯因此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此后,嵩明花灯的队伍愈加壮大,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1959年,嵩明花灯团赴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所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破四门》获一等奖,有4名演员受到了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的接见。60年代初,嵩明花灯剧目中的《团场》被总政歌舞团改编为《红灯舞》,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一致好评。此后,嵩明县专业或业余花灯演出团队又多次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也获得了诸多奖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嵩明县民族民间音乐协会创作了花灯歌舞《幸福就在我心里》,并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歌舞中国——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电视歌舞汇演”,最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演出中荣获银奖、优秀组织机构奖和优秀传承奖。如今,全县的各种大小民间花灯团体多达100余支,且以每年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为演出旺季,每年此时,全县俨然形成了一派热闹欢腾的“崴花灯”景象。
三、嵩明花灯的艺术形式、艺术特色及人文内涵
戏曲是一门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诚如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戏曲考原》中所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3]”嵩明花灯亦如此,“歌”、“舞”“剧”是它的基本构成元素。这三大元素通过协调与整合,共同构成了嵩明花灯这一整体,而这个整体又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嵩明花灯的艺术形式大致有三种,分别为:“团场”、“坐场”和“打升官”,这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演出习俗来划分的。“团场”是每场演出的开场节目,也是嵩明花灯最富艺术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通常为12名(现人数有所增加)表演者手持灯、扇或绢,在一片开阔的区域以载歌载舞的方式进行表演,以起到开辟表演区域、招徕观众和活跃气氛等作用。“打升官”是继“团场”之后的一种仪式性节目,通常表现为灯班向接灯人家读祝词,祝词的内容依接灯人家的社会地位、家庭情况等有所不同。“坐场”是除“团场”以外、紧随“打升官”的所有节目的总称,它依据表演形式又可分为:“表演唱”、“花灯歌舞剧”、“花灯小戏”、“打岔”和“讲口戏”五个类别。但总的来看,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花灯表演,歌舞均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总之,嵩明花灯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完整地传承下来,与其丰富多彩和美轮美奂的艺术形式是分不开的。
无疑,嵩明花灯丰富的艺术形式能够赋予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得它长期以来一直流传与活跃于当地群众当中。首先,从花灯音乐来看,嵩明花灯曲调的来源相当广泛,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各种山歌、民歌、民间小调,且这些小调既有本地产物,也有外来产物,如《嵩明坝子喜洋洋》、《双花鼓》、《采茶调》等;二是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三是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而来,如《凤阳花鼓》等。如此来源广泛的曲调,经花灯吸收后,再加入本地的演唱习惯、润腔方法,并结合舞蹈、方言语音等,便形成了如今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嵩明花灯音乐。其次,从花灯舞蹈来看,“崴”的动律是嵩明花灯最重要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嵩明花灯的“崴”来源于农民日常劳作时挑扁担行走的动作,而依据“崴”的幅度、方向及特征又可分为:“大崴”、“小崴”、“正崴”、“反崴”、“慢崴”等。可以说,这一动律轻盈柔软、优美大方,为嵩明花灯增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再次,从花灯剧目来看,嵩明花灯剧目众多,且以反映农村生产劳作、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的戏居多,如:《老徐栽秧》、《赵大打妻》、《苏二姐改嫁》等。当然,也有不少反映历史事迹和人物的作品,如:《蔡锷反正在云南》、《兰芷庵》等。这些剧目从剧本的内容到唱词、道白,都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并展现着嵩明人的家国情怀。最后,从舞台美术来看,嵩明花灯紧跟时代步伐,逐步运用了现代化设备和元素,使得这一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感染力,从而赢得了无数年轻观众的青睐。概言之,嵩明花灯不仅曲调丰富、舞姿优美,而且古朴纯真、灵活亲切,与时俱进,在音乐、舞蹈、剧目、表演、舞美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嵩明花灯也因此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艺术特色,从而实现了舞台艺术的观赏性与群众艺术的参与性并存这一良好局面,获得了雅俗共赏。
“正月不唱灯,牛死马遭瘟。”这是广泛流传于嵩明民间的一句谚语,由此不难看出,嵩明花灯对于当地民众的重要性。缘何如此呢?归根结底便是嵩明花灯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内涵。从文化空间⑥来看,嵩明花灯除了在节庆民俗活动中表演以外, 也惯用于常年性的各种民间民俗活动及娱乐活动中, 哪有开业酬宾、修房造屋、婚丧嫁娶,哪就有花灯表演队伍的身影。从题材和表演内容来看,嵩明花灯有唱灯耍灯、历史典故或人物、拜年恭贺、赞美自然、生产生活知识、歌颂爱情、人生哲理等诸多方面,可谓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总之,嵩明花灯无论是曲调、唱词,还是身法、步法、扇法和剧目, 都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嵩明花灯彰显了嵩明人团结和睦、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善良朴实等优良作风。它不仅与当地人民的民间习俗、信仰及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且承载着当地民众独特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具有资政育人、传承文明、普及知识及丰富生活等重要作用。显然,嵩明花灯已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深深扎根于民间,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了(下接第13页)嵩明县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也成为了云南花灯以至云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嵩明花灯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教育等价值,是云南花灯中一朵艳丽夺目的“山茶花”,也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于云岭大地上,影响和教化着一方民众。但是,嵩明花灯不能因此遵循传统而停滞不前,何况它还处于当前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态势下。换言之,在当前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嵩明花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我们唯有紧紧把握这一机遇,才能使嵩明花灯在新时代、新社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继而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当然,这有赖于政府、各社会组织、民间人士乃至每一个广大受众的共同努力。可见,如何让嵩明花灯实现更好的存续,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注释:
①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云南花灯的分类有很多种,但依据地域和演唱风格可分为以下几大支系,分别为:滇中的昆明、呈贡花灯;中南路的玉溪花灯;西路的楚雄、禄丰、弥渡花灯;北路的元谋、姚安、大姚花灯;东路的嵩明、曲靖、罗平花灯;南路的建水、蒙自花灯。具体内容参见:刘春.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花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②该部分内容均根据嵩明县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及《嵩明县志》整理而得。
③蘭茂(1379-1476),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人。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著有:《滇南本草》、《声律发蒙》、《玄壶集》等。具体内容参见政协云南省嵩明县委员会.嵩明文史资料[M].出版社不详,1993.
④详见兰茂,陆拯,包来发等.滇南本草[J].2013.
⑤详见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性天风月通玄记,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⑥详见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三峡文化研究,2008(3):81-88.
参考文献:
[1]石裕祖.多彩的云南花灯及其舞蹈文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31-37.
[2]刘春.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花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于建刚.浅析戏曲的“歌舞演故事”[J].戏曲艺术,200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