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受精D2/D3优质单胚胎移植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5-24杨名慧董世桃王文华杨智敏
杨名慧,刁 英,葛 斌,董世桃,王文华,杨智敏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生殖中心,贵州 遵义 563099)
辅助生殖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已为许多不孕不育夫妇解决了生育问题。临床上为了获得更高的妊娠率,通常会为患者植入两枚甚至三枚胚胎,这就使得多胎妊娠率增加。而多胎妊娠会增加早产、围产儿死亡、脑瘫等风险[1],为避免多胎妊娠带来的不良结局,部分生殖中心[2-4]已经采用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早些年,由于胚胎体外培养技术及条件有限,对于胚胎数目少且珍贵的患者,我中心均选择D2移植胚胎。但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迅猛发展,胚胎体外培养技术及条件均得到极大提高与改善,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卵巢过度刺激倾向,又不愿放弃新鲜胚胎移植的患者,单胚胎移植就显得尤为重要。单胚胎移植究竟是移植D2胚胎还是D3胚胎好呢?国内外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生殖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中新鲜优质单胚胎移植周期数据,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移植新鲜单个优质胚胎并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周期244个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女方因输卵管因素不孕,无其他引起不孕的原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过薄(<8 mm)、生殖器结核等;②男方精液质量达到IVF标准。根据移植胚胎时间不同分为D2移植组119个周期D3移植组 125个周期。
1.2 研究方法
1.2.1 控制性促排卵及体外受精 采用本中心常规促排卵方案[5],当主导卵泡有3个直径≥18 mm时注射艾泽250 mg,注射后36 h阴道B超引导下取卵。卵母细胞体外培养4~6 h后受精,受精3 h后脱除颗粒细胞,评估卵母细胞成熟度及质量。精子采用常规密度梯度离心+上游法处理。
1.2.2 胚胎评级 根据卵裂球大小是否均匀及有无碎片等标准对胚胎进行评级[6]。本中心将两原核(2PN)受精卵,D2≥4细胞,D3≥6细胞,Ⅱ级及以上的胚胎定义为优质胚胎。Ⅰ级胚胎: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规则,透明带完整,胞质均匀无颗粒,碎片为0%~5%。Ⅱ级胚胎:细胞大小略不均匀,形态略不规则,透明带完整,胞质可有小部分颗粒,碎片为6%~20%。Ⅲ级胚胎:细胞大小不均匀,胞质有颗粒,碎片为21%~50%。Ⅳ级:卵裂球大小严重不均,胞质可有严重颗粒现象,碎片>50%。
1.2.3 胚胎移植及移植后处理 体外受精后第2天或者第3天移植胚胎,移植后常规给予黄体酮支持,4周后B超检查显示有孕囊和胎心确定为临床妊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D2组、D3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平均BMI及移植日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平均年龄(岁)不孕年限(年)平均BMI移植日内膜厚度(mm)D211932.46±5.115.33±4.4421.99±4.0910.49±2.56D312531.29±4.354.92±3.3821.20±2.5810.76±2.28
2.2 D2组与D3组的妊娠结局比较 D2组共119例,临床妊娠20例,其中流产5例、异位妊娠2例、活产13例;D3组共125例,临床妊娠37例,其中流产6例、异位妊娠1例、活产30例。D3组临床妊娠率高于D2组,D3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低于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3组活产率高于D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比较
组别例数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D211916.81(20/119)25.00(5/20)10.00(2/20)65.00(13/20)D312529.60(37/125)*16.22(6/37)*2.70(1/37)*81.08(30/37)
*D3组与D2组相比P<0.05。
3 讨论
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使得多胎率显著增高[7],单胚胎移植已经成为国内外辅助生殖技术的新趋势。文献报道[8-9],单胚胎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单次妊娠率和满意的累积妊娠率,同时减少多胎妊娠率,改善围生期的母婴结局。在单胚胎移植过程中,胚胎的选择及移植时间是关键[10]。
为了降低多胎妊娠带来的一系列危险,许多成熟的生殖中心已开始采用单个卵裂期胚胎或单囊胚移植。虽然单囊胚移植可以获得更高的妊娠率,但并不是所有胚胎都能发育到囊胚阶段。体外培养体系只是体内环境的模拟,却无法达到与体内完全一致的状态,故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部分具备发育潜能的胚胎在体外就可能终止了发育,减少了患者的可用胚胎数。当患者可用胚胎数少的情况下进行囊胚培养,可能出现无囊胚形成而无胚胎移植。就这类病人而言卵裂期胚胎移植可能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卵裂期胚胎移植可根据患者获卵数目及胚胎发育情况,结合各中心的常规,采用受精后第2天移植或第3天移植。有文献报道[11]
于取卵后第2天选择优质胚胎移植,妊娠率高于取卵后第3天移植,张巍等[12]认为D3移植与D2移植相比,从临床结局来分析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D3移植胚胎在体外培养的时间比D2移植多出了1 d,反而造成了优质胚胎的损失,使得可利用胚胎数目减少。单个优质胚胎选择D2或D3移植的优劣仍在争论中。
本研究将体外受精后D2/D3优质胚胎进行单胚胎移植,比较二者的临床结局。结果表明: D3移植组较D2移植组临床妊娠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徐维海等[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Salumels等[2]的研究也发现选择性单胚胎移植D3的妊娠率高于D2。推测可能是相对于第2天移植而言,第3天移植可为胚胎的选择提供更多的胚胎形态学信息,D3移植的胚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淘汰了在4细胞期发育阻滞的胚胎,筛选出更具发育潜能的优质胚胎。另外,子宫内膜刚接受促排卵药物刺激,D3子宫内膜较D2子宫内膜更易接受胚胎。且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体外培养技术较前更加成熟,胚胎体外培养3 d已不成问题,故而D3优质单胚胎移植较D2移植有更好的临床结局。今后临床工作中如遇到只移植一个胚胎的情况,可选择D3的胚胎移植。
[参考文献]
[1] Ooki S.The effect of an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multiple births on Low-Birth-Weight and preterm deliveries during 1975-2008[J].J Epidemiology,2010,20(6):480-488.
[2] Salumets A,Tuuri T,Maekinen S,et al.Effect of developmental stage of embryo at freezing on pregnancy outcome to frozen thawed embryo transfer[J].Hum Reprod,2003,18(9):1890-1895.
[3] 焦泽旭,周灿权,李俐琳,等.单个胚胎移植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C].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 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杭州:2007.
[5] 蔡慧中,刁英.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不同时间受精对早期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17,37(5):399-402.
[6] 庄广伦.现代辅助生殖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40-241.
[7] Talaulikar V S,Arulkumaran S.Reproductive outcomes after assisted conception[J].Obstet Gynecol Surv,2012,67(9):566-583.
[8] Chen X J,Zhang J Q,Wu X,et al.Trophectoderm morphology predicts outcomes of pregnancy in vitrified-warmed single-blastocyst transfer cycl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J Assist Reprod Genet,2014,31(11):1475-1481.
[9] Ubaldi F M,Capalbo A,Silvia Colamaria S,et al.Reduction of multiple pregnancies in the advanced maternal age population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n elective single embryo transfer policy coupled with enhanced embryo selection: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study[J].Hum Reprod,2015,30(9):2097-2106.
[10]刘思瑶,钟影,孟祥黔,等.单胚胎移植的关键:胚胎选择[J].生殖医学杂志,2013,22(1):23-26.
[11]徐维海,张俊敏,陈湫波.两种不同时间进行胚胎移植的临床效果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21-22.
[12]张巍,周纬,周颖,等.不同胚胎移植时间的临床结果分析[C ].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杭州: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