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墨天牛绿色防控试验防效评价
2018-05-24马向阳李志强余华洋冯志敏
马向阳 李志强 余华洋 冯志敏
(1.信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信阳 464000;2.信阳农林学院 信阳 464000)
新县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大别山腹地,南与湖北省麻城市、红安县、大悟县接壤,东与商城县相邻,西与罗山县交界,北与光山县毗邻,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新县是典型的山区县、林业县,有林地面积12.07万hm2,其中以马尾松为主的松林资源面积约2.94万hm2,占全县森林面积的24.4%,松树多生长于立地条件较差、生态脆弱地段,在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该县松墨天牛局部发生严重,致部分松树长势衰弱、死亡,为保护松林资源,该县林业部门曾采取飞机喷药、地面人工喷药等措施进行治理,但由于害虫发生区山势陡峭,起伏较大,植被茂密,防治作业难度大,防治效果不佳,且化学防治对环境造成污染。2015~2017年,笔者在新县林场观音寨林区开展应用引诱剂、花绒寄甲(Dastarcusheloporoides)天敌等绿色防控试验,以期总结出适宜新县松墨天牛防治的成熟经验,在全县松墨天牛发生区推广应用。
1 试验地概况
选择新县林场观音寨林区清水沟成片松林作为试验区,松林面积约135.2 hm2,为松墨天牛发生区;林分为松阔混交林,以松树为主,约占70%以上,阔叶树为麻栎、枫香、化香等。马尾松林龄约20~42 a,胸径18~34 cm,郁闭度0.5~0.8,海拔高度为362~438 m左右,坡度约34°。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APF-I型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福建省厦门三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YM-1型松墨天牛诱木引诱剂(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产品)、花绒寄甲(由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天敌繁育中心提供)、铁丝网箱(150 cm×150 cm×150 cm)、4目铁丝网、扎丝、砍刀、斧子、电锯、铁锹等。
2.2 试验方法
(1) 清理死亡松树。每年11月至12月、3月至4月中旬,对试验区内出现的死亡松树进行清理,记录秋季、春季数量。在松林内选择地势较平缓处安置事先做好的铁丝网箱,将清理的死松树锯成长约1.3 m左右的木段,将木段和枝桠材装入网箱内;或者将木段堆放整齐,用铁丝网将疫木堆罩严实,四周用土压实,以防止松墨天牛羽化后逃逸出去。砍伐的死松树(含枝桠材)要全部清理装入网箱或网罩。
(2) 设置诱木。2016年、2017年4月下旬,在试验区选择胸径10~20 cm的长势衰弱的活松树作为诱木引诱松墨天牛集中在其上产卵,诱木设置密度为1.5株/hm2,用GPS定位。在诱木基部离地面30~50 cm处的三个侧面,用砍刀斜向下方各砍2~3个30°的刀槽,深入木质部1 cm。将YM-1型松墨天牛诱木引诱剂按原药∶清水=1∶3的比例稀释,然后用注射器将稀释液滴于刀槽内。每株树的施药量(ml)与树木胸径数(cm)大致相同。冬季或次年春季将诱木全部清理,锯成约1.3 m的木段装入网箱或网罩内[1]。
(3) 施放花绒寄甲。装诱木或死松树的网箱、网罩在林中较均匀分布,2016年共计36处,2017年共计42处。2016年和2017年3月中旬对网箱(网罩)施放花绒寄甲成虫,每个铁丝网箱(网罩)内放300头花绒寄甲成虫,设对照网箱2处(不放天敌)。此外,每年3月份松墨天牛老熟幼虫期,对试验区松林均匀施放花绒寄甲成虫,按每4~5株松树施放1头花绒寄甲成虫的比例进行施放,2016年施放4.9万头,2017年施放4万头,以增加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密度。
(4)挂设诱捕器。2015~2017年,每年5月初将诱捕器按1套/3.33 hm2在松林内悬挂,相邻诱捕器间距约200 m。试验区每年挂诱捕器40套。诱捕器悬挂高度以集虫筒底部距离地面不少于2 m为宜,尽量悬挂在林间开阔、通风良好地带[2-4]。
2.3 调查方法
(1)松墨天牛成虫诱捕数量调查。每隔15d对每个诱捕器诱捕情况进行一次观察,记录诱捕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数量,按期更换诱芯,并对诱捕器进行维护。9月底结束。
(2) 花绒寄甲寄生调查。2017年11月9日~10日随机选择5个网箱(为当年3月份施放花绒寄甲成虫),每个网箱里再随机选6个松木段,先调查每个木段上松墨天牛侵入孔、羽化孔数量,然后用砍刀将木段劈剖,调查松墨天牛活体数量、花绒寄甲及其它天敌昆虫寄生致松墨天牛死亡情况。2016年12月下旬、2017年12月中旬分别在施放花绒寄甲成虫松林内随机选择2株当年死亡松树,每株死松树截取中上部2个约1 m长的木段,调查野外施放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情况。
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软件17.0版本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校正寄生率(%)=[施放后花绒寄甲寄生率-对照网箱(没有施放)花绒寄甲寄生率]/(1-对照网箱花绒寄甲寄生率)×100。
2.5 评价指标
(1)三年期间死松树数量变化情况;(2)三年期间诱捕器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变化情况;(3)施放花绒寄甲后对松墨天牛寄生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死亡松树数量明显下降
试验区内2015~2017年各年度春季、秋季清理的死松树数量见表1。
由表1可见,2015年至2017年试验区内死亡松树数量呈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其中2016年较2015年下降26.17%、2017年较2016年下降29.11%。2017年与2015年相比,死松树数量下降47.66%。
表1 试验区三年死松树数量统计表
3.2 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呈逐年大幅下降
2015~2017年诱捕器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见表2)。
表2 三年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成虫数量统计表
由表2可得,2016年40套诱捕器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较上年减少2 206头,下降幅度为36.35%;2017年诱捕数量较上年减少902头,下降幅度为23.46%,每年减少数量显著。从单个诱捕器平均诱捕量来说,2016年比2015年单个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减少55.15头,2017年又比2016年平均减少26.55头。
3.3 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寄生率显著提高
3.3.1 网箱内施放花绒寄甲寄生情况
2017年11月对试验区6个网箱(含对照1个)内花绒寄甲寄生松墨天牛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网箱内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寄生情况调查表
根据表3,可计算出每个网箱调查木段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其它天敌造成松墨天牛死亡率等(见表4)。
表4可见,5个被调查的施放花绒寄甲网箱内松墨天牛危害木段上,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寄生率最高达70.64%,最低为60.78%,平均寄生率为66.7%;校正后,施放花绒寄甲成虫最高寄生率为67.14%、最低寄生率为56.11%、平均寄生率为62.73%,说明施放花绒寄甲能很好地控制松墨天牛羽化,降低其虫口密度。解剖松木段调查时,发现有霉纹斑叩甲、金环叩甲、茧蜂类、白僵菌、蚂蚁等其它种类天敌,其它天敌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在10%左右,说明试验区内天敌资源较丰富。
表4 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寄生率统计表
3.3.2 野外施放花绒寄甲寄生情况
2016年12月下旬、2017年12月中旬,分别对试验区野外施放花绒寄甲成虫松林内死松树上花绒寄甲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花绒寄甲野外寄生情况调查表
由表5可得,野外施放花绒寄甲后,2016年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平均寄生率为24.69%,2017年为35.85%,寄生率上升了11.16%。说明通过野外施放花绒寄甲后,花绒寄甲在当地自然繁衍,种群密度得到增加,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也随之提高。
4 结论与讨论
(1)从三项评价指标来看,通过三年采取挂诱捕器、施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及时清理死松树等综合绿色防控措施开展松墨天牛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2017年死松树数量较2015年下降47.66%,下降幅度较大;2017年40套诱捕器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较2015年下降51.22%,松墨天牛虫口数量减少显著;施放天敌后,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达62.73%,有效控制了松墨天牛羽化,从而减少下代虫口数量。
(2)每年5月~9月底,利用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成虫,几乎覆盖了松墨天牛成虫羽化期,而喷药防治2次,持效期约2个月左右,不到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的1/2。本试验选用的APF-I型引诱剂是一种含虫源性物质和植物源的新型松墨天牛高效诱剂,作用靶标为取食—交尾、产卵前的雌成虫和性成熟的雄成虫,经本地多年对比试验,诱捕效果很好[5]。
(3)据雷琼等研究,花绒寄甲成虫寿命在3年以上,3年内可连续繁殖6代及21对姊妹代[6]。经野外越冬试验,花绒寄甲成虫可在新县越冬,存活率达94.39%以上。施放花绒寄甲后可在林间自然繁殖,随着时间推移,其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也随之增加,从而起到了降低松墨天牛虫口密度的目的[7]。
(4)应用引诱剂、花绒寄甲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松墨天牛,对人、畜以及天敌无公害,对环境友好,既有利于保护当地天敌资源,又避免了因化学防治而造成环境污染。但需要配合及时清理各类死松树,将清理的死松树用铁丝网罩严实,既保护了死松树上的天敌资源,又有利于自然界中的天敌到死松树上去寄生或补充食物,有利于天敌种群的扩繁。
参 考 文 献
[1]汤丹,李金鞠,古剑,等.花绒寄甲不同释放方式防治松褐天牛试验[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6):11-13.
[2]赵锦年,蒋平,吴沧松,等.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引诱作用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13(3):262-267.
[3]田艳,陈桂芳,李果,等.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成虫对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54,162.
[4]王卸芳,唐金生,蒋芝云,等.不同诱剂和诱捕器组合诱捕松褐天牛试验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5,29(13):28-29.
[5]马向阳,冯志敏,兰恩俊,等.松褐天牛引诱剂诱捕效果对比试验[J].湖北林业科技,2017,46(5):31-32.
[6]雷琼,李孟楼,杨忠歧.花绒寄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1999,21(4):43-47.
[7]陈国熙,马正发.采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初步研究[M].四川林业科技,2017,38(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