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2018-05-24

现代国企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供给现代化体系

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方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经济、综合要素生产率和发展新动力的三大变革;还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者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总纲领,就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十九大报告中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创新性地提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具有建设性的重要范畴。它的内涵和建设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阶段要提出这样的经济建设总纲领?应该如何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和建设标准

过去,我们曾经提出过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或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等要求。十九大报告新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经济现代化”和“现代产业体系”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与上述两个概念不同的地方在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是指变革的历史和动态的进程,而是与构成现代化强国的其他要素(如现代化社会体系、现代化生态系统、现代化法治体系等)对应,指一种可以定性或定量描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目标和结构;它不仅是针对产业构成、产业结构而言,也不仅是用此来描述产业高度化水平,而是指整个国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发展结构和要素、空间布局的性状、体制机制运行、开放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

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建设标准和框架,主要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只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左右,到2050年左右,中国人均收入就能达到世界现代化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的经济总量就会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二是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中国可以在衡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其他指标方面奋起直追,领先世界。如在教育年限、预期寿命等方面,中国的进步都十分迅速。

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结构。在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的语境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我国是指要全面地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等级的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总体要求是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这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

四是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指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要素密集程度较大、生态容量适度、城市群落连绵、区域发展差距较小的生产力布局结构。

五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并不是西方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现代市场经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主要特征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都要起作用,这是中国发展的优势所在。

六是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是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经济体系,是深度加入全球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之间有着良性循环关系的经济,不仅可以输出商品和要素,而且也可以吸收商品和要素,但绝不是依赖型的输入型经济(如技术依赖度比较小);不仅可以引进来,而且可以走出去;不仅可以向东开放,而且可以沿着“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方针和战略意义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方针的提出,是十九大对过去中国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众所周知,过去的赶超战略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急需要解决的、突出的、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表现为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现象。

进入新时代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必须在战略上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型为追求质量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民生幸福的双重追赶。这一战略转变趋势叠加上我国人口提前老龄化的社会环境,意味着中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就是可能会出现以要素价格不断上扬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趋势。如果这种成本上升的趋势不能为生产率上升速度所消化,不能从依赖于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生产率和附加价值的竞争优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动力将有所衰减,经济运行将可能出现滞胀格局并陷入发展的陷阱。

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跨越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口的迫切要求。

第一,只有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在赶超型旧体制下形成的速度、数量偏好的粗放型发展特征,才能使供给结构较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和不断升级的趋势,才能真正地化解过剩产能、降低经济杠杆,加快振兴实体经济。

第二,只有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才能在符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和新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同时使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改造、焕发生机,使落后产业得以淘汰出局。

第三,只有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鼓励各级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和高质量的制度供给,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和机制,才能不断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四,只有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才能抓住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在高水平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庞大的内需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本和先进技术,发展创新经济,才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抓住机遇奋力前进的主动作为。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边际投入效率递减背景下,迎接新时代经济变革趋势所提供的战略机遇的不二法门。因为,在这个背景下,只有努力地向结构调整要速度、向结构变化要质量,向结构转换要效益,才能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质量、效率、动力的三大变革。从供给侧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供给结构、质量体系与不断升级的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结构失衡”,从而导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和运转不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纠正扭曲的供需错配,提高产出的质量和效率,从而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点是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的矛盾和问题,在具体的路径和方略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点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抑制以炒房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火、过旺的不良态势。实体经济振兴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避免过度追求数量的倾向,增强我国经济质量的优势。

二是要把握科技进步的基本方向,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并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要运用一切手段鼓励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在经济周期的底部阶段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对购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给予税收的优惠和贴息贷款的支持等等。

四是要加快发展和迅速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水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指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是要重点促进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以集群这种组织方式发展,同时产业集群加入全球价值链,是当今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六是要重点强化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这除了可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持续的“外部经济性”。

七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八是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同时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建设四者协同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

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的产业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在这四个要素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纲,是目标,是导向,任何脱离发展实体经济轨道、使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不良倾向,都会伤害国民经济,都需要纠偏;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代金融则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血液系统;人力资源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生产力。

建设四要素协同的产业体系的这个愿景,除了吸收了内生增长理论的精华外,还把它和发展实体经济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提倡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要发挥高级先进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去孤军奋战;鼓励由金融支撑的创新驱动增长;鼓励把过去在全球价值链底部进行国际代工的汗水经济转变为人力资源驱动型的智慧经济。

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这种协同。我国现实发展中的问题是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太虚,后者发展有脱离前者的不良倾向。同时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往往呈现为“两张皮”的不良格局。未来实现要素之间的联动发展,一方面要通过金融创新供给更多的优质资产,缓解资产荒,平抑资产价格;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吸收更多资本流入实体经济,为金融领域供应更多可投资的资产。这些工作都需要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的源源不断的支持。

之所以要实施上述的要素协同方式,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变化了,这一变化对经济政策提出了转型的要求。过去我国是资本不足和商品短缺,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储蓄率,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生产能力,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进入20世纪末后,我国已经完全摆脱了双短缺经济的特征。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国家的发展任务不再是要努力增加生产能力,而是联动解决资本和商品的双过剩、同时千方百计地增加优质资产的供给。这要比仅增加储蓄、扩大供给问题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企业在实体经济领域加快技术创新和优化供给结构,努力淘汰落后产能,或者通过培育潜在市场消化过剩产能,或通过深度加入全球化输出过剩资本;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虚拟经济领域强化金融创新,增加优质资产的供给,满足居民在收入提升之后不断增长的投资理财需要,从而解决由资产短缺所带来的资产泡沫问题。

这两个任务其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引导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化解实体经济领域的过剩产能。反过来,对虚拟经济发展中资产价格过高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平抑和调节,如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资产配置的选择机会。这些都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面临的新问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若干重点问题

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略,需要我们结合中国国情和客观实际把它们具体化为行动纲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问题主要有: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选择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后,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舞台上的角色、功能和地位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角色上,会由追赶者变为赶超者,甚至变为领跑者;在功能上,会由技术标准的遵守者和跟踪者,变成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市场地位上,将由追随者和弱势者,变成主导者或竞争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新技术的源头,必须经历时间更长、花费更多、风险更大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过程。

振兴乡村经济。这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环节。“三农”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无疑是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支撑结构。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充分,这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花大力气去纠正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

全方位开放。它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机制。开放带来了中国的全面进步,过去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红利。当前新一轮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兴起,中国要利用自己的内需优势,形成发展的自我强化机制和良性循环机制,吸收全球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为我国发展创新经济服务。

猜你喜欢

供给现代化体系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