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高品质门窗
2018-05-23敖娟
敖娟
再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郝际平,今年界别有变化,从十二届的教育界,换到了本届的民盟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身兼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职务的郝际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继续关注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高品质门窗建材的应用。
郝际平委员对自己的履职要求是“不调研不发言”。上一届政协会议,他从研究领域出发,为推进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积极鼓与呼。经过大家连续多年的坚持,他和其他代表委员提出的“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被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他还准备了其他几个不同领域的提案,分别是加强对秦岭的保护和管理,把应用作为科研成果评价的第一标准等。
郝际平委员说:“委员应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广泛的调研,不能只从个人的角度来写提案,还要关注社情民意,要听老百姓的呼声,同时结合自身工作领域实际情况,收集整理素材写出提案,认真履职。”
通过充分调研,听取基层声音,他努力让提案丰满充盈,让建议有理有据。
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当前国家已经很重视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但是推广起来还有难度。
郝际平委员说:“比如做一个建筑工程,最后要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建筑,而不只是一个骨架子。所以光有结构不行,一定要和其他的建筑部品协调才完整。就像汽车制造,不是说有了发动机就有了汽车,而是要把所有零配件有机地组装在一起,才能成为一辆汽车。”
所以,他希望大家能努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而不是装配式钢结构。希望政府能正确引导,投入资金,并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向前推进,多行业齐发力,协同一致,从而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享受到的实惠。
门窗是否合格应纳入房屋验收条目中
通过在建筑金属结构领域调研,郝际平委员呼吁提高门窗市场监管力度,发挥社会组织功能,推介优质门窗,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三去一降一补”,坚持供给侧改革,并期待房屋验收时将门窗是否合格列入验收条目之中。
“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劣质的门窗,既有建筑中,有95%的窗户是不合格的。新建建筑中30%的窗户是正规厂家做的,而70%的窗户不是正规厂家做的。谁来管?我觉得应该发挥协会这样一个大家自愿组织并认可的社会组织的作用,向大家推介好的产品,打击假冒伪劣,从而使我们国家节能减排真正落到实处。” 郝际平委员说。
郝际平委员认为,门窗领域小作坊式生产企业的存在,是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生产出假冒伪劣的东西,不仅质量不能保障,老百姓用不好,而且浪费了资源、能源,并产生了很不好的排放,工商质监部门应该严厉打击这种非正规的厂家,同时发挥协会的作用,正确引导,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把那些粗制滥造的小作坊坚决关掉,让正规企业在市场上有生存之地。
另外,郝际平委员提出,要引导房地产商为建筑配套好的门窗产品,使用好的门窗。他说:“这样做也许会让房屋每平方米售价增加几十块钱或几百块钱,但给老百姓提供的窗户必须是合格的。”目前,很多门窗领域的大企业产品不被房地产商认可,仅仅是因为价格比小作坊的产品贵。
“我们要引导房地产商,建成的房子要关注门窗质量。房屋验收时除要关注房子结构质量外,还应关注门窗的质量,房屋是个整体,任何一部分质量不好,都会影响房屋的使用,会影响房屋的质量,比如影响到使用时的能耗。我们协会可以做这样的工作,但需要政府支持,就是房屋验收标准中加一条——门窗是否合格。门窗不合格的不能通过验收。有这样的保障措施,再加上门窗科技进步,产学研成果转化,企业往正路上走,产品往好的品质上走,就能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能源、有限的材料的情况下,提供高品质的门窗产品。”郝际平委员说。
谈及建材与建筑的关系,郝际平委员认为二者密不可分。他说:“建材不是终极的产品,它做出来是要给建筑、给房屋用的,建筑是用建材做成的。所以,好的建筑要主动找好的建材,建材也要主动找好的结构、好的施工安装,做成好的建筑。不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成天坐在家里,我的产品多好,你爱来找不来找。两方要往一块走,就像恋爱一样,光一方愿意不行,只两个人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家庭。把好的建材用好了才有可能做成好的、完整的建筑。双方要加大宣传沟通,企业、协会都要主动融入。”
科研成果评价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应用
郝际平委员还带来了关于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提案。他说,我们搞科研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是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科技难题,因此,衡量和评价科研成果的第一标准是应用,而不是论文或获奖等。可是当前评价科研成果的标准主要是论文、专利、獲奖等。事实上,正是这些标准误导了科研人员,背离了科研的本源。
“发表了世界级论文,做出了世界级学问,却解决不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郝际平委员说。他认为,无论哪个学科,都能拿应用来评价科研活动的结果。只是对“应用”一词不能狭义地限定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学术发展中的应用同样属于应用的范畴。应用是评价科研成果的最有效手段。科研成果究竟有无解决实际问题、究竟有多大价值,惟有在实践中应用了才能有准确的评价。屠呦呦在既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研究工作也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现的青蒿素经应用可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郝际平委员表示,造成我国科研成果转换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所谓的科研成果在应用的检验下根本就是不完善或缺乏经济竞争力的成果”;而造成我国是科研论文的大国而不是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部分几乎没有引用或反响的基础研究结果”。因此他认为科研成果评价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应用。我们应牢固树立和贯彻“应用是评价第一标准”的理念。这样才能引导科研回归到正确的道路。
他还认为,应用的评价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应用评价不能唯数量论,如试验发展的结果仅强调经济产值,基础研究的结果过于关注文章数量或引用数量。唯数量论将会导致数量的虚高,客观定量辅助以专家定性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对科研成果自用的情况应慎重对待,应特别注意应用情况的客观真实性。
最后,郝际平委员说,还应成立专门的应用评价机构。
(来源:中国建材报)